跳至主要內容
首頁 ENGLISH简体版 網頁指南 聯絡我們
按鈕首頁 按鈕前言 按鈕服務承諾 按鈕理想、使命、信念 按鈕康樂事務 按鈕文化事務 按鈕行政事務 按鈕附錄

博物館

本署負責管理七所大型博物館,即香港藝術館、香港歷史博物館、香港文化博物館、香港科學館、香港太空館、孫中山紀念館及香港海防博物館。這些博物館負責收藏、修復、研究、展出和詮釋香港的物質及非物質文化遺產。

本署亦負責管理香港電影資料館、藝術推廣辦事處、香港文物探知館、屏山鄧族文物館暨文物徑訪客中心,以及七所規模較小的博物館,即茶具文物館、李鄭屋漢墓博物館、羅屋民俗館、上窰民俗文物館、三棟屋博物館、香港鐵路博物館和葛量洪號滅火輪展覽館。

在二零一五至一六年度,本署轄下各所博物館為不同類型的觀眾推出多項啟發性和趣味兼備的展覽和節目,吸引逾450萬人次入場。

年內,本署公布第四份公共博物館五年業務計劃(二零一五至二零年)。該業務計劃載列博物館的理想、使命和信念,以及為追求卓越而制定的發展計劃。個別博物館和辦事處亦擬定了二零一五至一六年度計劃。

穿越—香港博物館節2015

為增進公眾對本地公共博物館的認識,讓博物館文化走近市民大眾的生活,本署於二零一五年夏天舉辦香港首個博物館節「穿越—香港博物館節2015」。香港博物館節提供72項節目,分為「反轉博物館」節目系列、展覽及電影系列、教育及延伸活動系列、博物館節特備活動四大類。

香港博物館節的亮點項目包括啟動派對和多項特備活動,例如「我要做館長」體驗之旅、「外星人玩轉太空館」、「珍藏上醫館」、「文物行」、「H.A.S.博物館親子工作坊」,以及一系列由館長主持的講座和認識博物館幕後工作的活動。博物館節各項活動均廣受市民歡迎。

觀眾參加「我要做館長」體驗之旅,由香港藝術館的館長帶領認識藝術館的幕後工作。
「珍藏上醫館」的參加者帶來書畫、照片、古籍文獻、銀器及錢幣「就診」,諮詢專業的文物修復人員文物保存及修復的技巧。

二零一六年一月免費入場

二零一六年一月推出的「優遊博物館」,是政府舉辦的「欣賞香港」運動其中一個亮點項目。這項活動為期一個月,期間康文署轄下博物館均免費開放讓市民參觀。

博物館諮詢委員會

為加強博物館人員的問責性,以及讓公眾有更多機會參與博物館的管理工作,政府就藝術、歷史和和科學三個範疇,各成立一個博物館諮詢委員會。年內,各諮詢委員會繼續就博物館的定位、業務發展策略、市場推廣及社區參與,以及提高博物館運作效率和問責性的措施向本署提供意見。委員會成員包括學者、博物館專家、藝術家、藝術推動者、市場推廣和公關界的專才,以及社區領袖。

非物質文化遺產諮詢委員會

非物質文化遺產諮詢委員會負責督導有關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工作,並就有關事宜向政府提供意見。委員會成員包括本地學者、專家和社會賢達。第四屆委員會的任期於二零一五年一月一日開始。委員人數較以往有所增加,以便加入更多不同範疇方面的專家。另外,委員會的職權範圍亦予擴大,就保護本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事宜(包括研究、宣傳、弘揚、傳承及振興)提供意見。

博物館見習員培訓計劃

為培育新一代博物館專才,本署推行「博物館見習員培訓計劃」。安排見習員派駐香港藝術館、香港歷史博物館、香港文化博物館、香港電影資料館、藝術推廣辦事處和文物修復辦事處,接受為期兩年有關博物館管理或文物修復工作的在職培訓。見習員學習如何管理博物館服務及籌辦教育活動,並有機會親身嘗試籌備展覽及其他項目。二零一五至一六年度的見習員共有26名。

香港藝術館

年內,香港藝術館參與「香港週2015」,並首次與台北當代藝術館合作,籌辦「以藝術之名—香港當代藝術展」。該展覽展出由八位藝術家配合場地而創作的裝置作品,探討當代藝術若干關鍵議題。

林嵐為台北「以藝術之名—香港當代藝術展」創作的裝置作品《在「一樣的月光」下「明日話今天」》。

香港藝術館聯同廣東省博物館及澳門博物館於年內合作舉辦「海上瓷路——粵港澳文物大展」內地巡展,展覽以外銷瓷作為主線,分別在浙江省博物館及湖北省博物館巡迴展出,共錄得50多萬參觀人次。

年內藝術館亦與本地藝術機構合作,與亞洲協會香港中心合辦專題展覽「別有洞天:蝙蝠之旅」,從當代的角度詮釋傳統中國藝術。

戶外展覽「無牆唱談」於二零一五年十一月開幕,展出分別由劉小康和鄭波創作的兩組大型藝術裝置,邀請途人一起「唱談」藝術,互相了解。此外,藝術館還舉辦一系列教育活動,提高市民欣賞藝術的興趣,並與創不同協作合辦互動節目,讓參加者加深對藝術家的認識,讓生活變得更有創意。

梳士巴利花園藝術廣場「無牆唱談」展覽展出的藝術裝置。

二零一五年夏天,藝術館和香港藝術館之友聯同薩凡納藝術設計大學香港分校,舉辦為期兩周的「夏日藝術活動2015—點止打機咁簡單」,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藝術體驗。活動內容包括工作坊、講座和參觀等,學生可以運用專業工具,學習設計電子遊戲。藝術館舉辦的教育和延伸活動,共吸引逾4萬人次參與。

為吸引更多年輕參觀者,藝術館於二零一五年十月推出為期三年的賽馬會「藝術館出動!」教育外展計劃,在閉館期間派出藝術教育專車到訪不同學校和社區。該計劃以「流動博物館」的形式進行,特別為中小學生而設,希望透過各種有趣的互動活動、多媒體遊戲和創作活動,將藝術欣賞帶進校園。

為深入了解香港藝術發展的脈絡、豐富研究資料庫的內容,藝術館於二零一五年與兩個非牟利團體合作,開展兩個新的研究計劃。與亞洲藝術文獻庫合作的「香港藝術史研究(第二期)」延續二零一三年的先導研究計劃,探討香港一九六零和七零年代的藝術生態。藝術館在二零一五年十月十日舉行小組討論會,分享研究成果,學者、研究專家和藝術工作者應邀擔任嘉賓講者。與香港藝術歷史研究會合作的「一九六零年代前香港西方媒介創作概論(第一期)」,則研究一九六零年代以前香港藝術的發展。為配合這項研究,藝術館以香港的西洋畫創作為題,在二零一五年十二月十三日舉行研討會。除分享研究成果外,首席研究員還與嘉賓講者對談,一同探討今日與一九六零年代以前的藝術家,在創作上有何分別。

藝術館舉行一系列小組討論會,分享「香港藝術史研究(第二期)」的研究成果。

藝術館已建立香港藝術研究平台,透過網站分享館方檔案庫的資料,利便與香港藝術有關的研究工作。平台的試驗版已上載藝術館的資料。在下一個階段館方會邀請其他博物館、學術機構和研究機構加入平台,令網站的內容更為豐富,推動香港藝術的研究工作。

香港藝術研究平台透過網站分享香港藝術館檔案的數碼化資料。

藝術館全年的參觀人次超過117 500。藝術館已於二零一五年八月三日閉館,進行大型擴建及修繕工程。藝術館修繕完畢後,可望於二零一九年第二季向公眾開放。

茶具文物館

茶具文物館是香港藝術館的分館,藏品包括已故羅桂祥博士所捐贈的茶具和沏茶用具,以及由羅桂祥基金捐贈珍貴的中國陶瓷和印章。二零一五年,茶具文物館與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文物館(中大文物館)合作,在四月十一日至十月四日期間於中大文物館舉行「宜興紫砂陶藝與文化」展覽,展出兩館的宜興陶藝珍藏,入場參觀人次逾28 300。茶具文物館還舉辦了多項活動,向公眾介紹茶具及茶藝,年內入場人次超過214 700。

香港歷史博物館

香港歷史博物館期望透過香港的獨特故事啟發思考,觸動心靈,藉着探討人類歷史,擴闊參觀者的視野。除了常設展覽「香港故事」外,歷史博物館還定期主辦各類專題展覽,亦會與本港、內地和海外的文博機構合辦展覽。

二零一五年適逢創館40周年,香港歷史博物館在四至五月舉辦「藏品的故事」專題展覽,精選40組具代表性的歷史藏品,例如「四大寇」相片的玻璃底片、一九六零年代得雲茶樓的月餅盒、一九七零年代美孚新邨的售樓說明書等,與觀眾分享珍貴藏品背後的故事。展覽還透過藏品回顧香港社會、文化、經濟的發展,並介紹歷史博物館在保存香港歷史方面的工作。

觀眾在香港歷史博物館參觀「藏品的故事」展覽,細閱藏品說明,了解背後的故事。

為紀念發現深水埗李鄭屋漢墓60周年,歷史博物館與中國文物交流中心合辦「漢武盛世︰帝國的鞏固和對外交流」專題展覽。這次展覽是香港歷來最具規模的漢代文物展,展出內地超過40個文博單位逾160組珍貴的漢代文物,包括難得一見的楚王墓金縷玉衣、漢陽陵陶俑及南越王墓金印,讓參觀者了解漢代的繁榮盛世,以及兩千多年前絲綢之路帶來的中外文化交流。

觀眾細心欣賞「漢武盛世︰帝國的鞏固和對外交流」展覽展出的漢朝文物。

另一專題展覽「日昇月騰:從敏求精舍藏品看明代」展出約300件由敏求精舍會員慷慨借出的私人珍藏,包括瓷器、漆器、景泰藍、玉器、織品、家具、金銀器、書畫、文房用品、遊藝器具及宗教造像等,以嶄新的角度引領觀眾探索明代的歷史文化。

「日昇月騰:從敏求精舍藏品看明代」展覽一角,觀眾正嘗試拼插中國古代家具常用的榫卯結構。

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歷史博物館在二零一五年舉辦多個特備節目,部分與其他機構合辦。節目計有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的「日本投降矣─全港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大型展覽」、在香港中央圖書館舉行的「香港各界紀念抗日戰爭勝利七十周年大型展覽」、在文化場地及社區場地巡迴展出的「中國抗日戰爭」圖片展,以及一系列的講座、電影放映會、研討會及論壇。

香港中央圖書館舉行「香港各界紀念抗日戰爭勝利七十周年大型展覽」,觀眾細心欣賞展出的文物及歷史照片。

自二零一六年一月開始,歷史博物館與香港機場管理局合辦館外展覽。在香港國際機場舉行的「香港製造」展覽,展示香港的產品和製造業,透過食品、玩具、鐘錶、鞋履、成衣及電子產品等展品,重現香港製造業昔日的光輝,突顯香港人靈活變通、適應力強而且創意無窮的特質。

機場展出的「香港製造」展覽,展板畫上月份牌女郎,供旅客拍照。

年內,歷史博物館舉辦了多項教育和延伸活動,包括講座系列、座談會、工作坊、研討會、實地考察、電影放映會、比賽、歷史劇場,以及親子和外展活動等,培養市民對本地歷史和文化遺產的興趣。

二零一五年四月,博物館與香港演藝學院攜手推出「博物館互動劇場2015」。
為配合「香港博物館節2015」,香港歷史博物館舉行「音樂×歷史茶座@『香城茶室』」,觀眾既可欣賞本地中學中樂團的演奏,亦可觀看沏茶示範,參加茶藝講座。

歷史博物館於二零一五年八月與香港資優教育學苑合辦「未來館長培訓班」。此外,博物館與多所本地大學及專上院校(包括香港科技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浸會大學,以及珠海學院香港歷史及文化研究中心)緊密合作,一同舉辦公開研討會和講座系列。

歷史博物館繼續與香港展能藝術會合辦「傷健共融計劃」,為聽障及視障人士提供手語傳譯導賞服務及模型製作工作坊。同時,「博物館共融計劃」亦為參觀「漢武盛世︰帝國的鞏固和對外交流」展覽和「日昇月騰:從敏求精舍藏品看明代」展覽的聽障、視障及智障人士特設手語傳譯導賞服務、口述影像導賞服務、模型製作及觸摸工作坊,讓他們盡情欣賞展出的珍品。

「耆趣藝遊—賽馬會健腦行」先導計劃於二零一四年三月推出。計劃環繞歷史博物館的展覽,為長者和腦退化症患者舉辦特別導賞團和工作坊,鼓勵參加者分享回憶和經歷、互動交流,並多一點認識香港的歷史、藝術和文化遺產。二零一五年十一月,歷史博物館大堂展出參加者藝術作品,作為先導計劃的壓軸節目。

歷史博物館繼續與香港小童群益會、保良局、協康會、香港新移民服務協會等本地社區團體和非牟利機構合作,於年內為長者、新來港定居人士、青少年和少數族裔舉辦「社區關懷計劃」,通過故事劇場和模型製作工作坊等推廣活動,增進他們對香港歷史文化的認識和了解。

年內,歷史博物館繼續進行以長衫、香港兒童生活、玩具及香港工業為主題的徵集行動,共徵集得超過280件物品。

歷史博物館全年的參觀者超過764 000人次。除了香港海防博物館和孫中山紀念館外,歷史博物館轄下還有三所規模較小的分館,分別是鰂魚涌公園內的葛量洪號滅火輪展覽館、深水埗的李鄭屋漢墓博物館,以及柴灣的羅屋民俗館。年內,這三所分館的參觀者分別約有88 200、37 200和13 400人次。

香港海防博物館

香港海防博物館是香港歷史博物館的分館,由筲箕灣舊鯉魚門炮台改建而成。除了常設展覽「海防風雲六百年」外,年內博物館還舉行以下三個專題展覽,以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戮力同心─粵港抗戰文物展」、「偉大勝利 歷史貢獻─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圖片展」及「同禦鐵蹄─香港的抗戰歲月」。

為慶祝成立15周年,海防博物館於二零一五年下半年舉辦一系列公眾和特備節目,包括「同樂日」、軍事步操表演、軍事音樂會、工作坊及講座系列。

香港海防博物館為慶祝成立15周年舉辦一系列活動,攤位遊戲是其中之一。

海防博物館全年的參觀者約有126 800人次。

孫中山紀念館

孫中山紀念館位於法定古蹟甘棠第之內,館內設有兩個常設展覽,介紹孫先生生平事蹟以及他與香港的密切關係。年內,紀念館還先後舉辦「荏苒人生─孫中山次女孫琬和戴恩賽伉儷文物展」和「韶光麗影─民國月份牌與摩登社會」兩個專題展覽。

觀眾參觀「荏苒人生—孫中山次女孫琬和戴恩賽伉儷文物展」。

紀念館全年的參觀者約有64 400人次。

香港文化博物館

年內,香港文化博物館提供了多元化的節目和活動,以流行文化和設計為重點。

嶺南畫派大師趙少昂的作品一向是文化博物館的重點藏品。為紀念大師誕辰一百一十周年,文化博物館與廣州藝術博物院合作,在二零一五年五月至九月舉辦「嶺南獨秀—紀念趙少昂誕辰一百一十周年展覽」大型活動,展出兩館的精選珍藏。另外,文化博物館內的趙少昂藝術館特別舉行「海外藏珍—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藏趙少昂作品展」,展出三藩市所藏作品。兩項展覽的參觀人數逾93 800人次。

「嶺南獨秀—紀念趙少昂誕辰一百一十周年展」把畫中的飛鳥游魚變成動畫,讓觀眾以嶄新方式欣賞國畫。

二零一五年十二月,適逢饒宗頤教授百歲華誕,香港文化博物館與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在香港中央圖書館舉行「香江藝韻—饒宗頤教授百歲學藝展」,以表揚饒教授在研究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方面的貢獻。展品包括饒教授的字畫、學術著作、手稿及信札,全面展現饒教授這位大師80年來在學術和藝術上的成就。

參觀者欣賞饒宗頤教授的作品《澤潤四方連隸書七言聯》。

為配合「武‧藝‧人生—李小龍」展覽,文化博物館在「賞‧念 李小龍—收藏家珍藏系列(二)」加入美國著名收藏家陳振輝借出的一批藏品,彰顯李小龍在電影業取得的輝煌成就。

「時間遊人」展覽經精心設計,讓觀眾透過獨一無二、活潑生動的方式來體驗歷史、藝術和文化。參展的18位當代藝術家從文化博物館常設展廳的歷史文物中獲得靈感,以繪畫、陶塑、產品設計、時裝設計、新媒體、音樂、雕塑、相片、裝置藝術、混合媒介等各種媒介,從當代的角度重新詮釋傳統,創作出全新的藝術品。展品分別設置在文化博物館內不同的常設展廳,讓觀眾成為旅人,在不同的時空穿梭,欣賞本地藝術獨特的作品。

「時間遊人」展覽展出KaCaMa Design Lab製作的互動展品《兵‧奕》,相中參觀的學生正觸摸把玩展品。

另一個展覽名為「潛行‧夢空間」。11名本地藝術家利用國畫、環境藝術、舞台藝術、聲音藝術、雕塑、陶塑、新媒體、裝置和相片等不同的媒介進行創作,分享做夢和釋夢的個人經驗,從心理、科學、社會和歷史的角度解構夢境。

「潛行‧夢空間」展覽參展藝術家楊嘉輝設置「夢FM993」電台,現場播出一系列的節目。

年內,文化博物館舉辦「劉小康決定設計」展覽,向這位成就非凡、貢獻良多的本地設計大師致敬。展覽展出劉氏歷年來在文化和商業項目以及公共藝術空間方面的代表作,每件作品均與香港社會的發展緊扣相連。《椅子戲》系列等獨一無二的跨界作品,也在展出之列。

劉小康的跨界作品《椅子戲》系列風格獨特,觸發觀眾思考「什麼決定設計」的問題。

二零一五年九月至十一月,文化博物館舉辦「聲藝永存‧向林家聲致敬」展覽,向同年八月逝世的粵劇巨星林家聲博士致敬。展覽展出林博士的照片、戲服及相關物品,回顧林博士精彩的藝術人生,表彰他在傳承粵劇方面的貢獻。

展覽展出名伶林家聲的戲服。

文化博物館與孫中山大元帥府紀念館聯合舉辦「祝福的印記—傳統童服裏的故事」展覽,展出的童服和配件超過200套,分別來自粵港兩所博物館及美國耐冬堂,年代橫跨晚清至民國時期。同場亦展出香港理工大學紡織及製衣學系設計的童服,把傳統的吉祥圖案結合現代的設計和工藝,使參觀者對中式童服有另一番看法。

觀眾駐足欣賞小童肚兜上精美的吉祥紋樣。

年內,文化博物館繼續參與「藝術同行」計劃,與教育局、香港藝術發展局、香港浸會大學創意研究院及香港中文大學藝術行政主任辦公室合作,為中學生及大學生提供一系列培訓課程,以提升他們在欣賞及推廣藝術方面的知識和技巧。此外,文化博物館與教育局合辦展品實談、工作坊和研討會,以支援全方位學習和高中課程。

文化博物館也與行政長官卓越教學獎教師協會合辦兩場研討會,以配合「劉小康決定設計」展覽。

文化博物館全年的參觀者超過430 100人次。博物館轄下還有三所分館,分別是三棟屋博物館、香港鐵路博物館和上窰民俗文物館,參觀者分別約有91 300、223 800和40 000人次。

香港科學館

香港科學館的目標,是將科學知識普及化,希望市民大眾都能深入了解科學與日常生活的連繫。

「神奇物質─材料科學展」於二零一四年十二月十二日至二零一五年四月十五日舉行,通過一系列互動展品,引領觀眾走進奇妙的現代物料世界。觀眾可以親自接觸鐵磁流體、非晶態金屬、形狀記憶金屬和泡沫等各種不同物料,得到獨一無二的體驗。是次展覽由加拿大安大略科學中心和美國材料研究學會製作和提供展品,吸引逾175 000名觀眾入場參觀。

小童參加示範活動,體驗材料科學的趣味。

科學館與故宮博物院合辦「西洋奇器─清宮科技展」,展期為二零一五年六月二十六日至九月二十三日。展覽糅合科學與歷史,展出約120件故宮博物院珍藏的西方科學儀器,反映清代中國與西方國家在科技文化方面的交流,說明科技對推動社會發展如何重要。此外,科學館還設計多件互動展品和多媒體節目,呈現這些科學儀器如何運作以及背後的科學原理。這個展覽吸引逾139 000名觀眾入場參觀。展覽圓滿結束後,科學館應山東博物館邀請,參與二零一五年十二月一日至二零一六年二月二十八日舉行的「皇帝眼中的西洋科技」展覽,讓科學館的展品與故宮博物院的珍藏同場展出。展覽深受山東省濟南市的市民歡迎,吸引逾180 000名觀眾入場參觀。

觀眾細看「西洋奇器—清宮科技展」展出的月晷。

專題展覽「海洋怒吼─塑膠垃圾關注計劃」於二零一五年十一月二十七日至二零一六年二月十七日舉行,展出以塑膠廢物製成的藝術裝置,探討塑膠垃圾如何危害整個海洋生態系統。展覽結合科學與藝術,以強烈的視覺效果展現生態災難。重點展品由一大堆來自世界各地沙灘的塑膠垃圾組合而成,營造震撼的效果,引發參觀者的興趣。現場還設置互動展品,播放視聽節目,講解塑膠產品的化學成分和對地球構成的威脅。科學館邀請「學校起動」計劃的學生參與海灘清潔活動,利用塑膠垃圾創作藝術品,在展覽期間一同展出。展覽非常成功,吸引超過128 000名觀眾入場參觀。

展品《海洋的惡夢》由世界各地沙灘收集所得的塑膠垃圾砌成。

「世紀實驗:探索神秘的粒子世界」展覽於二零一六年三月十八日至五月二十五日期間舉行,深入介紹大型強子對撞機這個全球最大、功率最強的粒子加速器,如何透過粒子物理實驗,解構宇宙之謎。展覽利用多媒體展品、模擬實驗室場境,以及對撞機內重約兩公噸的巨型超導磁鐵組件等等真實部件,為觀眾介紹這項實驗設施內部獨特的結構和探測器,突顯對撞機在粒子物理學尖端研究中扮演的角色。展覽同時介紹香港學者和科學家參與歐洲核子研究組織進行研究的貢獻。截至二零一六年三月三十一日為止,已有逾32 000名觀眾入場參觀。

「世紀實驗:探索神秘的粒子世界」展覽展出大型正負電子對撞機加速腔。

年內,參觀科學館的展覽以及參加相關教育及推廣活動的人數逾1 124 800人次。

香港太空館

香港太空館通過舉辦展覽、天象節目和推廣活動,向市民大眾推廣天文知識。何鴻燊天象廳配備先進的放映及控制系統,為觀眾帶來視聽效果震撼的全天域電影、立體球幕電影和天象節目。互動展品寓教育於娛樂,讓觀眾利用有趣的方式探索太空科學。

二零一六年三月九日,本港上空可看到難得一見的日偏食。太空館趁此機會在尖沙咀海旁和中區皇后像廣場舉辦日偏食觀測活動,約有450人參加。

尖沙咀海旁舉行觀測活動,市民一同觀賞日偏食。

天象節目《星光解碼》配合數碼天象投影系統而製作,帶領觀眾追隨天文學家的足跡,逐一破解星星的秘密。這是太空館製作的第二個球幕天象節目,包括大量動畫場景和令人歎為觀止的視覺效果,二零一六年三月起放映,為期八個月。

專題展覽「多波段宇宙」是「2015國際光年」的節目之一,於二零一五年在太空館大堂舉行,介紹如何利用不同波段的光線探索天體。

二零一五年六月和七月舉行第一屆香港博物館節,以「外星人玩轉太空館」為重點節目。這項活動約有200人參加,部分參加者還換上外星人的裝束到場,共度愉快難忘的晩上。參加者並且透過天象節目、遊戲、觀星環節及工作坊,探索宇宙是否存在外星生命。

一家大小化身成外星人,一同探索宇宙是否存在外星生命,度過愉快難忘的晩上。

太空館與香港中華總商會、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及酒泉衞星發射中心合辦「少年太空人體驗營」,從200名獲得提名的本地中學生選出30人,在二零一五年七月三十一日至八月七日前往北京和酒泉參加體驗營,學習太空科學知識、體驗太空人的訓練過程,獲益良多。

學員參觀酒泉衞星發射中心,了解中國航天工程的發展。

二零一五年十月十七日,「盲人觀星傷健營2015」在西貢天文公園旁草地舉行,逾40個支持機構參與,吸引超過2 200人參加,當中包括視障、聽障、肢體傷殘、低收入和少數族裔的人士。這項節目透過攤位遊戲和天文觀測活動,讓參加者體驗觀星的樂趣。

「盲人觀星傷健營2015」提供以三維打印技術製成的模型,讓失明人士憑觸感認識月球和火星表面的地貌。

太空館的「星夜行」流動應用程式自二零一四年推出以來,一直大受歡迎,至今錄得超過83 000次下載。這個流動應用程式以所有對觀星有興趣的人士為目標用戶,網羅中西星圖、星座故事的雙語錄音資料、天文資訊和相關活動資料。「星夜行」流動應用程式在「2015亞洲智能手機應用程式大賽」的「遊戲及娛樂教育」組別中獲得優異獎。

年內,太空館放映了一個天象節目、一部立體球幕電影、兩部全天域電影和兩個學校節目。年內,何鴻燊天象廳吸引了約247 000名觀眾。

另外,太空館舉辦了九個專題展覽,連同太空科學展覽廳和天文展覽廳的參觀者,入場人次合計超過286 800。另外,又舉行了470場推廣活動,共有超過28 000人次參加。展覽廳已於二零一五年十月關閉進行翻新工程,將於二零一七年重開。

藝術推廣辦事處

在二零一五至一六年度,藝術推廣辦事處與不同伙伴合作,舉辦一系列社區及公共藝術推廣計劃,藉以豐富市民的文化生活,鼓勵公眾欣賞藝術。

「悠遊藝術大樓」公共藝術計劃把政府大樓部分公共空間變成饒富趣味的藝術天地,讓市民在繁忙的生活中有更多機會接觸和欣賞藝術。二零一五年七月,本署在赤柱市政大廈、東涌市政大樓、大角咀市政大廈及龍逸社區會堂,設置四組配合場地環境兼具社區特色的公共藝術品。這些委約作品將會展出至二零一七年七月。展期內署方舉辦導賞團及工作坊等相關活動,豐富觀眾的整體經驗。

參與「悠遊藝術大樓」計劃的洞穴創意工作室與觀眾分享作品的構思。

本署在二零一五年十二月推出「公共藝術計劃2015」,透過公開比賽的形式,選出四個本地藝術家或藝術團體,委約創作公共藝術品。這些作品會在二零一七年年初裝設在藍田綜合大樓、調景嶺公共圖書館、調景嶺體育館及屏山天水圍公共圖書館。

工業貿易大樓是第一座專設藝術品展覽空間的政府大樓。「動‧融」雕塑展是大樓藝術空間的試點項目,希望能為大樓的使用者及區內居民帶來各種藝術體驗。該項展覽由本署與香港雕塑會合辦,展出超過20件雕塑,展期為二零一六年一月至十二月。

「動‧融」雕塑展的藝術品啟發觀眾深思人類與大自然的關係。

本署與起動九龍東辦事處合辦「起動駿業街遊樂場為觀塘工業文化公園(第一期)」展覽,第一期展覽中四個貨櫃改裝成展覽空間,展示觀塘的工業發展歷史,展期至二零一七年八月。為延續第一期的成果,本署將於二零一六年九月展開駿業街遊樂場公共藝術計劃,作為遊樂場翻新工程第二期的一部分。署方會以本地具代表性的工業為題舉辦公開比賽,選出七件公共藝術作品,二零一八年設置在駿業街遊樂場。

油街藝術空間(油街實現)

「油街實現」為促進本地年輕藝術家交流而設,致力在社區層面推廣藝術。這個開放平台已成為鼓勵大眾共同參與及創作的藝術空間。

二零一五至一六年間,「油街實現」舉辦年度展覽「前後」,邀請本地藝術家楊嘉輝、董永康及藝術團體L十透過作品呈現探索藝術創作的過程,北京藝術家宋冬則利用社區棄用的物資建造了「白做園」,此外並舉辦「XCHANGE盛食當灶」、「依念•同理」及「連結社群」系列。「油街實現」已成為藝術家與坊眾溝通交流的寶貴平台。

「前後」展覽表達創作概念,歡迎市民參與,一同探索藝術創作歷程。
「盛食當灶」分享風乾保存食物和善用剩餘食材的小點子,喚起公眾對社會環境問題的關注。

「火花!」展覽系列計劃展現新一代策展人的藝術視野,把藝術帶進日常生活。這個系列在二零一五年舉行了兩個展覽,分別是由丁穎茵策劃的「入區搞搞震」及由鄭怡敏(阿金)策劃的「火花!一百之後」。策展人邀請本地藝術家走進北角,鼓勵他們與不同社群協作,創作藝術品。展出作品包括裝置、繪畫、錄像及版畫。

藝術家在油街實現及附近地方進行長時間定點記錄,作品在「火花!一百之後」展覽中展出。

香港視覺藝術中心

香港視覺藝術中心是提供藝術教育的平台,同時讓藝術家、藝術愛好者和市民大眾交流分享。該中心積極與藝術家、相關學院和藝術機構建立伙伴合作關係,合辦優質活動以配合公眾不斷轉變的需求,讓市民有機會體驗創作藝術品和參與藝術活動的樂趣。

年內,香港視覺藝術中心舉辦為期一年的重點項目「藝術專修課程」,為藝術愛好者和年輕藝術家提供培訓,並與香港城市大學合辦「像素之後 動漫美學雙年展2015-16」,推廣新媒體藝術。此外,中心籌辦「對談!實現現實」會議,促進文化交流,並且舉辦以新媒體藝術和工作室實習為題的工作坊,讓學員深入了解當代藝術的創作過程。

展覽展出藝術專修課程2015-16學員的繪畫和版畫。
「像素之後 動漫美學雙年展2015-16」展現新媒體藝術最新的趨勢。

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

香港首份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於二零一四年公布,翌年香港文化博物館轄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專組升格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非遺辦事處)。非遺辦事處已落實各項加強保護本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措施,包括制定確認、立檔、研究、保存、推廣和傳承的策略。非遺辦事處徵詢非物質文化遺產諮詢委員會的意見後,現正從清單中選出文化價值較高的項目進行深入研究,以備編製香港首份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作為政府制定保護措施時訂立緩急先後次序的參考依據。

年內,非遺辦事處以展覽及展示的形式,例如舉行「根與魂—甘肅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以及在市區綵燈會及香港國際機場展示本地師傅的紮作,介紹不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傳承人。自二零一五年十一月起,非遺辦事處在荃灣三棟屋博物館籌劃定期展覽,並舉行教育和推廣活動。首個展覽名為「口傳心授—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二零一六年二月起在三棟屋博物館舉行,介紹本地10個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項目以及相關的傳承團體。非遺辦事處會繼續與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團體和其他社區機構加強合作,透過舉辦節慶盛會、展覽、展示、講座、工作坊、研討會和實地考察等活動,提高公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注和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