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到內文

博物館

本署負責管理七所大型博物館,即香港藝術館、香港歷史博物館、香港海防博物館、香港科學館、香港太空館、香港文化博物館和孫中山紀念館。這些博物館負責收藏、修復、研究、展出及詮釋香港的物質及非物質文化遺產。

香港藝術館於一九六二年創立,最初設於香港大會堂內,在一九九一年遷至現址。

本署亦負責管理香港電影資料館、藝術推廣辦事處、香港文物探知館、屏山鄧族文物館暨文物徑訪客中心,以及七所規模較小的博物館,即茶具文物館、李鄭屋漢墓博物館、羅屋民俗館、上窰民俗文物館、三棟屋博物館、香港鐵路博物館和葛量洪號滅火輪展覽館。


在二零一二至一三年度,本署轄下各間博物館吸引了逾620萬人次入場參觀。本署會繼續為不同類型的觀眾推出啟發性和趣味兼備的展覽和節目。為了加強宣傳博物館節目和擴大觀眾層面,本署增設市場及業務拓展組,提升博物館的品牌形象及加強推廣工作,並與外間機構建立伙伴合作關係。本署於二零一二年二月推出「香港公共博物館」入門網站,提供一站式服務,方便市民查閱本署轄下14所博物館、兩所文物中心、一所電影資料館和一所視覺藝術中心所提供的節目及活動詳情。


香港藝術館和香港文化博物館於二零一二年四月參與了Google「藝術計劃」,展示187件館藏藝術品,當中大部分是香港著名藝術家的作品。通過這項計劃,世界各地的藝術愛好者無論在任何地方、任何時間都可以細心欣賞香港的藝術品。

Google「藝術計劃」涵蓋香港藝術館、香港文化博物館,以及倫敦泰特英國美術館和紐約現代藝術館等其他國際知名的博物館。

在二零一二年,本署公布首份公共博物館五年業務計劃(二零一二至一七年)。該業務計劃列出博物館的理想、使命和信念,以及為追求卓越而制定的發展計劃。個別博物館和辦事處亦擬定了二零一二至一三年度計劃。

博物館諮詢委員會

為加強博物館的問責性,讓公眾更多參與博物館的管理工作,當局在二零一零年十月成立了三個(即藝術、歷史和科學)博物館諮詢委員會。年內,諮詢委員會繼續就博物館的定位、業務發展策略、市場推廣及社區參與,以及提高博物館運作效率和問責性的措施向本署提供意見。委員會成員包括學者、博物館專家、藝術家、藝術推動者、市場推廣/公關專業人士,以及社區領袖。

非物質文化遺產諮詢委員會

非物質文化遺產諮詢委員會於二零零八年七月成立,目的是監督首次在香港進行的全港性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並就普查工作向政府提供意見。委員會成員包括本地學者、專家和社會知名人士。第三屆委員會的任期於二零一三年一月一日開始,委員人數有所增加,以吸納更多方面的專家。另外,委員會的職權範圍亦予擴大,就保護本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事宜(包括研究、宣傳、弘揚、傳承及振興)提供意見。

博物館見習員培訓計劃

為培育博物館專業人員,本署在二零一零年開始推出「博物館見習員培訓計劃」。見習員分別派駐香港藝術館、香港歷史博物館、香港文化博物館、香港電影資料館、藝術推廣辦事處和文物修復辦事處,接受為期兩年有關博物館管理或文物修復工作的在職培訓。


見習員在上司的指導下,學習如何管理博物館服務和籌辦教育活動,並有機會親身嘗試籌備展覽和其他計劃。見習員人數在計劃的第二階段(二零一二至一四年)已增至15名。由於預計需要更多博物館專業人員管理文化設施和籌辦文化活動,本署擬於日後增加見習員的名額。

香港藝術館

二零一二年是香港藝術館金禧紀念,為慶祝這個重要日子,藝術館推出多項精彩節目,其中包括舉辦「收藏五十年—故人故事」專題展覽,向數十年來為藝術館無私奉獻的幕後英雄致敬。此外,藝術館還舉辦了多個大型展覽,涵蓋歷史文物、中國古今書畫,以及西方普普藝術,合共吸引超過763 210人次入場參觀。

為慶祝金禧紀念,香港藝術館特別舉辦「收藏五十年—故人故事」專題展覽。圖為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署長馮程淑儀在開幕典禮上切生日蛋糕。

年內,為慶祝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十五周年和香港藝術館五十周年館慶,香港藝術館與故宮博物院合辦「頤養謝塵喧—乾隆皇帝的秘密花園」展覽。該項展覽揭開了位處故宮不為人知的乾隆花園的神秘面紗,讓市民一窺相關的文物及建築設計,體會其獨特的美感和文化內涵。

「頤養謝塵喧—乾隆皇帝的秘密花園」展覽展出93項來自北京故宮博物院的珍品,當中19項首次外借展出,43項文物與乾隆花園有關。

「有情世界—豐子愷的藝術」展覽展出豐子愷的精選作品,全面反映這位被譽為「中國漫畫之父」的藝術家一生的成就,深受歡迎。

「中國漫畫之父」豐子愷的夫人(右三)出席「有情世界—豐子愷的藝術」展覽的開幕典禮。

至於「大阪市立美術館藏宋、元、明中國書畫珍品展」,則展出以收藏中日歷史文物著稱的大阪市立美術館的中國書畫珍藏,以饗觀眾。「安迪.華荷︰十五分鐘的永恆」展覽展出超過460件展品,包括繪畫、手稿、相片、電影、絲網印刷作品,全部出自這位美國普普藝術運動代表人物之手。展覽全面回顧安迪.華荷的作品,是香港歷來最大型的安迪.華荷作品展。另外,為促進粵港澳三地的文化合作,香港藝術館、廣東省博物館和澳門博物館於二零一二至一四年間聯合舉辦「海上瓷路—粵港澳文物大展」巡迴展覽。

「安迪.華荷:十五分鐘的永恆」展覽是亞洲歷來最大型的安迪.華荷作品展。

「香港當代藝術獎2012」於二零一二年二月舉行,藉以培育本地藝術人才,共收到1 963件參賽作品,評審團從中選出97件藝術品(包括14件得獎作品)於二零一三年展出。藝術館與亞洲藝術文獻庫合作,於二零一三年三月展開「香港藝術歷史研究—先導項目」,深入研究本地藝術史。此外,香港以「身是客」展覽參與二零一二年九月至十一月期間在英國舉行的「第七屆利物浦雙年展」,藉以促進香港與世界各地的文化交流,並在海外推廣本地藝術家。

「利物浦雙年展」是國際當代藝術盛會,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機會,向國際藝壇展示香港藝術的面貌,以及加強香港與其他國家在藝術方面的合作。

藝術館舉辦了一系列教育活動,以增加市民大眾欣賞藝術的興趣。為配合「頤養謝塵喧—乾隆皇帝的秘密花園」展覽,展覽廳內設有大型互動裝置、QR碼資訊和三維模型,加上一系列館內和外展活動,為展覽增添多種中國歷史文化元素,讓參觀者探索細味。

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博士主持有關北京故宮博物院的講座,內容充滿啟發性。該講座是「頤養謝塵喧—乾隆皇帝的秘密花園」展覽的配套活動之一。

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贊助的「安迪.華荷:十五分鐘的永恆」藝術共賞計劃,包括講座、互動遊戲、免費公眾導賞服務及為殘疾人士團體而設的藝術通達活動,旨在提高參觀者對展覽的興趣。另一項重點活動是與香港大學合辦的「藝術館之夜—與安迪華荷一夜永恆」,這項別開生面的節目邀請了逾530名高中生到藝術館參與一次愉快的通宵藝術之旅,在安迪.華荷的啟發下,一同探索創意與普普藝術、媒界與科技,以及文化與社會之間的新意義。藝術館在二零一二至一三年度舉辦的教育和延伸活動,共吸引了逾103 138人次參與。

互動遊戲裝置饒富趣味,令參觀者笑逐顏開。
同學們準備就緒,一起參與安迪.華荷的通宵藝術探索之旅。

為了提供方便易用的網站,藝術館於年內重整官方網站,該網站已於二零一三年二月正式推出。

茶具文物館

茶具文物館是香港藝術館的分館,藏品包括已故羅桂祥博士所捐贈的茶具和沏茶用具,以及由羅桂祥基金捐贈的罕貴中國陶瓷和印章。「博土造壺:香港陶瓷茶具創作1986-2010」展覽展出多位本地陶藝家過去二十多年來的作品,參觀者逾120 800人次。另一項展覽「與中國茶有約」以不同種類的茶葉為主題,展示各種與茶藝有關的文物和典故。在二零一二年八月二十九日至二零一三年三月三十一日展覽舉行期間,入場參觀人次逾74 274。茶具文物館還舉辦了多項活動,讓市民大眾欣賞茶具精品和認識茶藝,年內入場參觀人次為203 073。

「詩人的繆思—余光中詩歌音樂會」在典雅的茶具文物館舉行,詩樂交融,令人沉醉其中。

香港歷史博物館

香港歷史博物館一向以培養大眾對歷史的興趣,豐富市民的文化生活,增強社會的凝聚力,以及培養市民對國家的歸屬感為使命。博物館致力蒐集、保存和展出與本港、華南及以外地區歷史息息相關的文物。


除了常設展覽「香港故事」外,歷史博物館亦主辦或與本港、內地和海外的文博機構合辦各類專題展覽。


慶祝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十五周年的其中一個重點節目是「一統天下:秦始皇帝的永恆國度」展覽。這是本港歷來最大型的秦兵馬俑展覽,吸引了425 159人次入場參觀,打破歷史博物館以往舉辦專題展覽的入場人次紀錄。展覽展出20個不同類型的秦俑和其他秦朝稀世珍寶,並輔以六組嶄新的多媒體節目,讓觀眾一睹秦朝文化的光彩。

「一統天下:秦始皇帝的永恆國度」展覽展出大量秦俑及其他文物,是本港歷來最大型的同類展覽。

「探本溯源:美索不達米亞古文明展」展出由大英博物館提供的逾170件珍藏文物,探討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在公元前3 500年至公元前539年期間各項重大發展,例如蘇美爾地區首次出現城市,亞述以強大軍力建立新的帝國,以及巴比倫時期都會生活的發展和文化遺產。「香港貨幣」展覽展出約700件文物,包括不同年代的香港硬幣和紙幣以及相關的物品,例如試鑄的樣幣、鑄模、流通硬幣、紀念金幣的石膏模型、紙幣的設計圖、版票、印鈔用的鋼版,以及未經切割的連張鈔票等。此外,歷史博物館與香港郵政合辦「方寸藏珍:香港郵票發行一百五十周年」郵票展覽,通過約300枚精選的香港郵票,從另一個角度訴說香港的故事。

「探本溯源:美索不達米亞古文明展」其中一件雕塑展品。

歷史博物館又與信和藝術及奧海城合作,於二零一二年四月至六月在奧海城舉行「旗袍的變奏」展覽。這是歷史博物館首次嘗試在博物館以外的場地展出館藏,藉此把本土歷史文化帶進社區,使之融入香港市民的日常生活。

在「旗袍的變奏」展覽中,模特兒展示不同款式的旗袍,各具風韻。

為使館藏更加豐富,歷史博物館亦於年內展開徵集行動,蒐集與香港兒童生活有關的物品。在該次行動中,歷史博物館共徵得超過2 700項物品。

市民捐贈的兒時玩意,讓人重拾美好的童年回憶。

為推廣「一統天下:秦始皇帝的永恆國度」展覽,歷史博物館採用了多項線上工具和網上資源,例如「面書」(Facebook)、「推特」(Twitter)、網站、手機應用程式及QR碼,向市民提供有關活動及票務安排的最新資訊。在二零一二年十月,博物館更與香港中央圖書館合辦書籍介紹活動,以提高大眾對這項大型展覽的興趣。

通過二十一世紀的嶄新科技,秦始皇穿越時空,重現在今日的新一代眼前。

為配合「一統天下:秦始皇帝的永恆國度」展覽及加深學生對秦代歷史和文化的認識,歷史博物館舉辦了三個有關歷史、藝術和兵馬俑的校際比賽,以及四項公共藝術活動。博物館並邀請了約20位來自香港、內地、日本和英國的專家學者,出席於二零一二年十月舉行的相關國際學術研討會。


另外,為提高市民對本地歷史和文化遺產的興趣,香港歷史博物館全年舉辦了多項教育及推廣活動,包括專題講座、為不同服務對象而設的工作坊、實地考察、電影放映會、比賽和外展活動等。


歷史博物館在二零一二年七月舉辦「第二屆校際香港歷史文化專題研習比賽」,並於二零一三年一月舉辦「第六屆歷史照片研究比賽」。博物館並繼續與本地大學(包括香港科技大學和珠海學院香港歷史及文化研究中心)舉辦講座系列。


另外,歷史博物館與香港展能藝術會合作,舉辦「傷健共融計劃」,為聽障及視障人士提供手語傳譯導賞服務和模型製作工作坊。「博物館共融計劃」則在「一統天下:秦始皇帝的永恆國度」展覽和「探本溯源:美索不達米亞古文明展」提供專為聽障、視障及智障人士而設的手語傳譯導賞服務、口述影像導賞服務、模型製作和觸摸工作坊,為他們帶來不一樣的體驗。

博物館為參觀展覽的聽障人士提供手語傳譯導賞服務。

歷史博物館亦繼續與香港小童群益會、保良局、協康會和香港新移民服務協會合作,為新來港定居人士、青少年及少數族裔人士舉辦「社區關懷計劃」,通過多元化的推廣活動,例如故事劇場和模型製作工作坊,增進他們對香港歷史文化的認識和了解。

在多個社會福利機構的支持下,青少年參與「社區關懷計劃」,增進對香港歷史文化的認識。

香港歷史博物館全年的參觀者達1 125 809人次。除了香港海防博物館和孫中山紀念館外,歷史博物館轄下還有三所規模較小的分館,分別是位於鰂魚涌公園的葛量洪號滅火輪展覽館、深水埗的李鄭屋漢墓博物館,以及柴灣的羅屋民俗館。年內,這三所分館的參觀者分別有62 437、38 096和12 097人次。

香港海防博物館

香港海防博物館是香港歷史博物館的分館,由筲箕灣舊鯉魚門炮台改建而成。除了常設展覽「海防風雲六百年」外,博物館於年內還舉辦了「負隅頑抗—加拿大部隊與香港保衛戰」和「紙製武器—戰時日本宣傳刊物」兩個專題展覽。

學生參觀「紙製武器—戰時日本宣傳刊物」展覽後,在工作坊嘗試自行製作雜誌。

海防博物館、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和香港中國近代史學會合辦的「第三屆近代中國海防國際學術研討會」在二零一二年十一月舉行,三十多位來自香港、內地和海外的專家學者應邀出席。

「第三屆近代中國海防國際學術研討會」是博物館與學術界攜手合辦的其中一項活動。

海防博物館全年的參觀者共有117 664人次。

孫中山紀念館

孫中山紀念館位於法定古蹟甘棠第之內。年內,除了兩個以孫中山先生生平事蹟及他與香港的密切關係為題的常設展覽外,紀念館還舉辦了兩個專題展覽,分別是「藏品選粹—孫中山元配夫人盧慕貞物品展」和「俏也不爭春—孫中山的新加坡同志」展覽。

「俏也不爭春—孫中山的新加坡同志」展覽通過七十多件展品,介紹新加坡華僑與晚清時期革命運動的關係。

紀念館全年的參觀者共有63 097人次。

香港科學館

香港科學館的使命,是通過具國際水準的服務和設施,提高公眾對科技的興趣。科學館一直致力增添藏品,令其科技文物館藏更豐富,以供市民大眾欣賞及作研究、教育之用。


「深海探奇」展覽揭示海洋深處的面貌,並通過豐富的圖像、多媒體節目、機械互動遊戲、圖表和模型,介紹在深海棲息的不同生物。展覽帶領觀眾窺探深海的獨特環境和脆弱的生態系統,令大眾明白保護海洋的重要性。展覽於二零一二年六月二十九日至十月十七日舉行,吸引了218 722人次入場參觀。


「深海探奇」展覽展出大王酸漿魷的實物模型,讓觀眾體驗海洋深處的環境。

科學館於二零一二年五月十四日至六月十八日期間舉辦「冰河時期長毛象寶寶」展覽,展出二零零七年在西伯利亞發現、迄今世上保存得最完整的長毛象寶寶。展覽介紹這項重大發現的始末,並闡釋科學家對這史前動物所進行的研究。長毛象寶寶在科學館展出期間大受歡迎,參觀者接近103 000人次。


在二零一二年,科學館就公眾關注的健康問題舉辦了兩項醫學專題展覽。科學館與香港腦科基金會合辦的「腦與認知」展覽,介紹人類腦部的功能,並解釋相關病症的成因和症狀。「以疫制疫—神奇疫苗」展覽則闡釋疫苗如何發揮作用,並展望疫苗日後的發展情況。展覽在香港醫學博物館結束後,於七月移師科學館舉行。


二零一二年六月,中國發射載有中國首位女航天員的神舟九號飛船升空,航天員進入天宮一號太空站工作和生活,並進行多項實驗。這次任務的成功,標誌着中國載人航天計劃發展取得重大突破。為展示中國載人航天科技的成就,科學館於二零一二年八月十二日至二十六日舉辦「中國首次載人交會對接航天展」,展品包括神舟九號返回艙、主降落傘,以及天宮一號與神舟九號交會對接模型。這個為期15天的展覽大受歡迎,吸引了63 954人次入場參觀。

學生揮動旗幟,以熱烈的掌聲和歡呼聲在香港科學館歡迎天宮一號與神舟九號載人交會對接任務代表團。
展覽展出與這次成功的航天任務有關的十九項珍貴展品,包括神舟九號飛船的返回艙和主降落傘。

「軍事天才凱撒大帝」展覽於二零一二年十二月七日至二零一三年四月十日舉辦。展覽重塑昔日羅馬帝國的光輝歲月,展出古羅馬時期的機械互動模型,讓參觀者探索和體驗當時的超卓科技。這個融合古代科技與歷史題材的展覽,深受不同背景和興趣的廣大觀眾歡迎。

參觀展覽的兒童與扮演羅馬帝國士兵的人員進行模擬「戰爭」。

由於公眾喜好新穎展品,科學館於二零一二年增設「新展品區」,展出由館方自行設計和製作的新展品,參觀者可以試玩新設計的互動展品,並就展品的設計和性能提出意見,受歡迎的展品將會在相關的展廳長期展出。


科學館的科訊廊展示本地大學在科學技術方面的成果。年內,科訊廊分別與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大學和香港城市大學合辦三項專題展覽,即「醫工合作.完美醫療」、「電腦大變身—智能手機或筆記簿型電腦變身機械人」和「無痛疫苗接種」。


在二零一二年十一月,科學館與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京港學術交流中心、香港中華科學與社會協進會合辦「當代傑出華人科學家」公開講座,邀請內地和本港五位傑出科學家就航天科技、深海探索,以及利用內窺鏡治療腸胃疾病等課題作公開演講,介紹最新的科技發展,特別是華人科學家所作的貢獻。

香港中文大學校長沈祖堯教授擔任「當代傑出華人科學家」公開講座第一節的主講嘉賓。

科學館於二零一三年三月舉辦了「中學校際科學常識問答比賽2013」。比賽每兩年舉行一次,今屆共有59間學校參加。


「活的科學2012」由裘槎基金會贊助,科學館與英國文化協會、教育局和香港教育城有限公司合辦,內容包括科學傳意比賽、辯論比賽、講座系列、工作坊、示範及科學話劇表演等多項教育活動。

在「活的科學2012」其中一項活動,參加者父子二人站在特大肥皂泡中。

科學館又聯同各學術機構、專業團體和政府部門合辦多項特備節目,包括「趣味科學比賽」、「第十五屆『常識百搭』創新科學與環境探究展覽」、「香港學生科學比賽」、「第四十五屆聯校科學展覽」、「機械奧運會」、「研究資助局公眾講座」,以及「科學為民服務巡禮」。


年內,科學館展覽的參觀者達1 435 447人次,而教育和推廣活動的參加者則有223 057人次。

香港太空館

香港太空館在一九八零年開幕,是致力在本港推廣天文和太空科學知識的重要機構。館內的主要設施包括何鴻燊天象廳、太空科學展覽廳和天文展覽廳。兩個展覽廳合共有五十多組展品,當中主要為互動展品。何鴻燊天象廳為觀眾帶來視聽效果震撼的全天域電影,以及放映具教育性的天象節目。


為慶祝中國首次載人對接任務,太空館於二零一二年五月至十月期間舉辦了一項名為「神舟九號」的專題展覽。

天宮一號與神舟九號交會對接模型在香港展出。

太空館兩個展覽廳的翻新工程已經展開,新展覽廳的概念設計亦已完成,整項工程預計於二零一五年年底前完成。太空館的網站(http://hk.space.museum)載有大量關於天文和太空科學的資料和教材,深受大眾歡迎。


太空館與香港中華總商會、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及酒泉衞星發射中心合辦「少年太空人體驗營」。體驗營其中一項活動於二零一二年七月二十七日至八月二日舉行,30名獲選參加的本地中學生前赴中國北京和酒泉兩地訪問,學習太空科學知識和親身體驗太空人訓練。

「少年太空人體驗營」的參加者試穿太空衣。

太空館首次與美國夏博太空科學中心合辦「數碼天空學生交流計劃」,在香港挑選了12名學生,與美國的學生合力製作天文節目。港方學生在二零一三年三月二十八日至四月三日期間前往加州奧克蘭探訪美方學生,雙方一起展示合作成果,並於當地的學校和社區推廣天文,美方學生則於二零一三年七月到訪香港。這項交流計劃由美國博物館交流基金贊助,該基金由美國國務院教育和文化事務局創立,美國博物館協會管理。

來自香港和美國的學生參加「數碼天空學生交流計劃」的交流活動。

年內,太空館上映了三個天象節目、四部全天域電影和三套學校節目,共吸引362 076名觀眾。


另外,太空館舉辦了11個專題展覽,連同太空科學展覽廳和天文展覽廳,總計參觀者達457 204人次。此外,亦舉行了183項推廣活動,共有24 719名市民參加。

天文愛好者於二零一二年六月六日在尖沙咀星光大道觀賞難得一見的金星凌日現象。

香港文化博物館

香港文化博物館致力提供多元化的節目和活動,以貫徹其理想和使命。


年內,文化博物館繼續以攝影和設計等應用藝術為重點,舉辦了三個相關的重要展覽。「香港攝影系列三:一人像.一故事」展覽,介紹香港人像攝影的發展情況,並引領觀眾思考近期有關這種藝術形式的爭議。展覽由王禾璧、盧婉雯及譚偉平三位攝影師兼學者擔任客席策展人,展出逾300幅由攝影界前輩、年輕攝影師、收藏家和出版商提供的作品。


「香港攝影系列三:一人像.一故事」展覽展出18位攝影界前輩和新進攝影師的作品,包括早期的影樓照片和當代攝影作品,以介紹上世紀香港人像攝影的發展。

文化博物館又與「香港國際攝影節2012」合辦「後直:當代香港攝影」展覽,作為該攝影節的重點展覽之一。大部分參展攝影師都是年輕人,展覽的主要目的是探討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後香港攝影的多元發展面貌。「創意生態+」展覽是香港設計中心與文化博物館的合作伙伴計劃之一,展出多位設計名師和年輕新秀的代表作和近作,探討二十世紀初期以來種種內在與外在因素如何推動本地創意設計產業的發展。

「創意生態+」展覽計劃闡述本地創意設計產業的發展情況。

為了令更多市民認識嶺南畫派作品,文化博物館於年內舉辦了兩個展覽:「天風舊夢—高奇峰師徒作品展」,通過高奇峰及其弟子的作品,勾勒嶺南畫派不一樣的承傳歷史;「萬象逍遙—歐豪年書畫展」,展出歐豪年教授的傑作,藉以介紹這位嶺南畫派第三代中堅人物的藝術成就。

歐豪年教授(左)是嶺南畫派第三代的中堅人物,作品題材廣泛,涵蓋山水、人物、花鳥、蟲魚和走獸。

另外,為了讓香港觀眾欣賞到世界各地的稀世奇珍,文化博物館舉辦了兩個世界級展覽。為慶祝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十五周年而舉辦的「畢加索—巴黎國立畢加索藝術館珍品展」於二零一二年五月開幕,該展覽提供了一次難得的機會,讓本地觀眾欣賞畢加索一系列精彩的作品。展覽深受香港市民和遊客歡迎,在為期兩個月的展期內吸引了294 711人次入場參觀,創下文化博物館參觀人數最高紀錄。

「畢加索—巴黎國立畢加索藝術館珍品展」是本港歷來最全面的畢加索作品展覽,展出這位藝術大師的56件作品。

「法貝熱—俄羅斯宮廷遺珍」展覽於二零一三年二月開幕,展出俄羅斯珠寶藝術大師法貝熱工藝卓越的藝術珍品,讓觀眾一睹俄羅斯帝國末年皇室的生活點滴。這是本港歷來最大規模的俄羅斯藝術品展覽,展品包括巧奪天工的皇室復活蛋,由莫斯科克里姆林宮博物館和費斯曼礦物博物館借出。

「法貝熱—俄羅斯宮廷遺珍」展覽展出逾200件珍品,全部由莫斯科克里姆林宮博物館和費斯曼礦物博物館借出。

年內,文化博物館為各項展覽舉辦了相關的教育及推廣活動。為配合「畢加索—巴黎國立畢加索藝術館珍品展」,博物館與法國駐港澳總領事館合辦了「賽馬會畢加索教育計劃—中學生導賞員計劃」,讓修讀藝術科的高中學生有機會在畢加索的展覽中為觀眾提供導賞服務。博物館又為「獅子山下.掌聲響起.羅文」展覽舉辦了一連串相關的互動活動。

為紀念藝人羅文逝世十周年,本署舉辦「獅子山下.掌聲響起.羅文」展覽。圖中的小童正參加與展覽有關的舞台服裝設計工作坊。

為配合「香港攝影系列三:一人像.一故事」展覽,博物館舉辦了「建構影像.探索生活」講座系列,邀請客席策展人、藝術家和專業攝影師與觀眾分享他們在人像攝影各方面的見解。博物館又為「萬象逍遙—歐豪年書畫展」舉辦「歐豪年分享座談會」。此外,為配合「法貝熱—俄羅斯宮廷遺珍」展覽,博物館舉辦了「尋藝覓趣.俄國文化」講座系列及多項與法貝熱復活蛋有關的工作坊。

莫斯科克里姆林宮博物館館長(穿紅衣者)與工作坊成員分享「法貝熱—俄羅斯宮廷遺珍」展覽珍品背後的故事趣聞。

在過去一年,文化博物館與教育局攜手合作,舉辦多個展品實談活動、工作坊和研討會,以支援全方位學習和新高中課程。


「國際博物館日」每年舉行一次,二零一二年的主題是「蛻變世界中的博物館:迎接新挑戰.啟發新思維」。文化博物館擔當統籌的角色,負責協調本署與其他本地文博單位之間的工作,在二零一二年五月為市民大眾舉辦了多項教育與娛樂並重的活動。


非物質文化遺產一直是文化博物館的重點工作之一。博物館委託香港科技大學華南研究中心進行的全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已經完成,經過三年多的調查工作,研究中心於二零一三年三月提交最後報告連清單擬稿,而該份報告連清單擬稿已獲非物質文化遺產諮詢委員會通過。


文化博物館與不同的社區團體合作,全年舉辦實地考察、講座和示範,讓市民更清楚認識香港四個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項目,即長洲太平清醮、大澳端午龍舟遊涌、香港潮人盂蘭勝會和大坑舞火龍。

長洲太平清醮於農曆四月初五至初九舉行,巨型的包山是每年活動的焦點。

此外,文化博物館還邀請了本地紮作師傳以人手製作傳統花燈,在維多利亞公園舉行的中秋綵燈會和香港文化中心舉行的元宵綵燈會展出,藉此加深市民對中國民間手工藝的認識。博物館亦與香港公開大學合作推出一系列講座,探討非物質文化遺產各方面的問題。另外,在二零一二年十二月,國家文化部批准了陳德輝先生成為大坑舞火龍這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傳承人。


矗立於香港文化中心外面的巨型元宵綵燈。

年內,文化博物館籌辦了兩項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有關的文化交流活動。與國家文化部及四川省文化廳合辦的「《西蜀天工》:四川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展覽暨講座於二零一二年六月在香港中央圖書館舉行,以配合「中國文化遺產日」。博物館還邀請了四川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來港,向香港觀眾展現其非凡手藝。另外,文化博物館與香港中文大學及法國國立圖爾大學聯合舉辦有關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國際研討會。在為期三天的研討會上,來自內地、香港、澳門、台灣、日本、印度、澳洲、美國、法國、以色列及摩洛哥等地逾30位專家學者,互相交流研究成果和工作心得。


香港文化博物館全年的參觀者共有693 761人次。博物館轄下還有三所分館,分別是三棟屋博物館、香港鐵路博物館和上窰民俗文物館。這三所分館的參觀者分別為96 238、205 370和37 314人次。

三棟屋是一條有二百年歷史的圍村,於一九八一年列為法定古蹟,其後修復成博物館。圖為博物館的一角。

藝術推廣辦事處

在二零一二至一三年度,藝術推廣辦事處與不同伙伴合作,舉辦了一系列社區及公共藝術推廣計劃,藉以豐富市民的文化生活,以及提高公眾對藝術的欣賞能力。

「木換境移—香港國際雕塑創作營2012」展覽由香港雕塑學會主辦,並獲藝術推廣辦事處支持。圖中一名藝術家正在示範雕塑技巧。

「潮裝公園—歌和老街公園」計劃旨在翻新公園內的告示牌及設施。工程配合整全的設計方案,務求從中制定一套設計原則,日後用於本港其他公園。工程已於二零一二年九月完成。

「潮裝公園」計劃帶來嶄新的藝術裝置,令歌和老街公園更添姿彩。

「藝綻公園2012」計劃邀得三所本地大學的建築系學生,於二零一二年三月至二零一三年一月期間,為尖沙咀東海濱平台花園、大埔海濱公園和赤柱海濱長廊創作公共藝術作品,並舉辦多項相關的活動。

於赤柱海濱長廊舉行的「藝綻公園2012」展覽,展出香港城市大學建築系學生的作品「繪光」。

油麻地戲院經翻新後重新啟用,辦事處推出「公共設施換新Look:上海街公共藝術創作計劃」以作配合,油尖旺區70名中小學生參與其中。在該計劃下,位於油麻地戲院鄰近的上海街垃圾收集站、露宿者庇護中心及公廁,於二零一二年七月完成美化工程。

「上海街公共藝術創作計劃」的粵劇工作坊為學生帶來新奇有趣的體驗。

「藝聚政府大樓2012-13」計劃委約六名藝術家為西貢將軍澳政府綜合大樓、土瓜灣市政大廈暨政府合署、沙田政府合署、金鐘道政府合署、荔枝角政府合署和北角政府合署六座政府大樓創作藝術作品,目的是利用藝術品美化政府大樓的環境,令大樓使用者及訪客的日常生活更添姿彩。連同上屆計劃在荃灣政府合署和長沙灣政府合署的伸延展覽,現時合共有八座政府大樓展出藝術品,展期為二零一二年十一月至二零一三年十一月。

「藝聚政府大樓2012-13」的美化工程令荔枝角政府合署煥然一新。

年內,藝術推廣辦事處與建築署合作,就「公共藝術計劃–將軍澳第45區市鎮公園、室內單車場及體育館」進行公開徵集藝術作品提案。評審團在二零一二年十二月進行最後一輪評選工作,選出三個藝術作品提案,預計作品會在二零一三年年底安裝妥當。


為鼓勵長者參與藝術創作活動,藝術推廣辦事處與「全人藝動」合辦「老爹媽回憶匣」多媒介藝術展覽,展出一羣長者與六名本地藝術家合力創作的藝術品。展覽獲得「東華三院愛不同藝術」支持。辦事處還舉辦了多個工作坊、藝術家分享會和導賞團,目的是與市民分享這些藝術創作的成果,以及引起年長一輩對藝術的興趣。


「2012港澳視覺藝術雙年展:型塑空間—香港公共藝術設計方案」展覽於二零一二年九月在北京中華世紀壇世界藝術館舉行,展出17位積極從事創作的本地雕塑家的心血結晶。是次展覽由國家文化部主辦,香港特別行政區民政事務局協辦,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籌劃,藝術推廣辦事處和香港雕塑學會策劃。

香港視覺藝術中心

藝術推廣辦事處轄下的香港視覺藝術中心是一所提供視覺藝術訓練的場所,年內舉辦了多項具代表性的計劃,包括為藝術愛好者和年輕藝術家提供為期一年藝術訓練的「藝術專修課程」。在二零一二年暑假,香港視覺藝術中心與社區文化發展中心合作,舉辦「藝術暑期天@VAC」藝術日營,讓年輕人有機會與來自香港唐氏綜合症協會及香港紅十字會甘迺迪中心的不同能力人士一同參與藝術創作。


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