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文化事務

博物館

本署負責管理七所大型博物館,即香港藝術館、香港歷史博物館、香港海防博物館、香港科學館、香港太空館、香港文化博物館和孫中山紀念館。這些博物館負責收藏、修復、研究、展出及詮釋香港的物質及非物質文化遺產。

香港海防博物館展示本港六百年的海防歷史。

香港海防博物館展示本港六百年的海防歷史。

本署亦負責管理香港電影資料館、藝術推廣辦事處、香港文物探知館、屏山鄧族文物館暨文物徑訪客中心,以及七所規模較小的博物館,即茶具文物館、李鄭屋漢墓博物館、羅屋民俗館、上窰民俗文物館、三棟屋博物館、香港鐵路博物館和葛量洪號滅火輪展覽館。

茶具文物館與毗鄰的羅桂祥茶藝館展出珍貴的古瓷及印章。

茶具文物館與毗鄰的羅桂祥茶藝館展出珍貴的古瓷及印章。

在二零一三至一四年度,本署轄下各間博物館為不同類型的觀眾推出多項啟發性和趣味兼備的展覽和節目,吸引了逾630萬人次入場參觀。

年內,本署公布第二份公共博物館五年業務計劃(二零一三至一八年)。該業務計劃列出博物館的理想、使命和信念,以及為追求卓越而制定的發展計劃。個別博物館和辦事處亦擬定了二零一三至一四年度計劃。

博物館諮詢委員會

為加強博物館的問責性,讓公眾更多參與博物館的管理工作,當局在二零一零年十月成立了三個(即藝術、歷史和科學)博物館諮詢委員會。年內,諮詢委員會繼續就博物館的定位、業務發展策略、市場推廣及社區參與,以及提高博物館運作效率和問責性的措施向本署提供意見。委員會成員包括學者、博物館專家、藝術家、藝術推動者、市場推廣/公關專業人士,以及社區領袖。

非物質文化遺產諮詢委員會

非物質文化遺產諮詢委員會於二零零八年七月成立,目的是監督首次在香港進行的全港性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並就普查工作向政府提供意見。委員會成員包括本地學者、專家和社會知名人士。第三屆委員會的任期於二零一三年一月一日開始,委員人數有所增加,以吸納更多方面的專家。另外,委員會的職權範圍亦予擴大,就保護本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事宜(包括研究、宣傳、弘揚、傳承及振興)提供意見。

本署根據首次全港性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的結果,於二零一三年七月至十一月就建議清單進行為期四個月的公眾諮詢,其後委員會通過一份包括480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清單。香港首份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於二零一四年年中公布。

博物館見習員培訓計劃

為培育博物館專業人員,本署在二零一零年開始推出「博物館見習員培訓計劃」。見習員分別派駐香港藝術館、香港歷史博物館、香港文化博物館、香港電影資料館、藝術推廣辦事處和文物修復辦事處,接受為期兩年有關博物館管理或文物修復工作的在職培訓。見習員學習如何管理博物館服務和籌辦教育活動,並有機會親身嘗試籌備展覽和其他計劃。見習員人數由二零一二年的15名增至二零一三年的24名。

香港藝術館

年內,香港藝術館與朱銘美術館合辦「刻畫人間—朱銘雕塑大展」。這是國際知名藝術家朱銘首次在藝術館舉辦的大型個人展覽,逾120套作品於兩個展覽廳、毗鄰藝術館的露天廣場,以及梳士巴利花園藝術廣場展出。

由皮道堅策展的「原道—中國當代藝術的新概念」展覽,展出創作路徑有別於傳統西方藝術的中國當代藝術作品,並探討其背後理念(「道」)。「香港當代藝術雙年獎」則展出在二零一三年獲選參展的97件藝術品,當中包括14名得獎者的作品。

香港藝術館舉辦大型當代藝術展覽「原道—中國當代藝術的新概念」,匯集內地、台灣、香港及海外共37名華人藝術家的作品。

香港藝術館舉辦大型當代藝術展覽「原道—中國當代藝術的新概念」,匯集內地、台灣、香港及海外共37名華人藝術家的作品。

為加強粵港澳三地的文化合作,香港藝術館、廣東省博物館和澳門博物館於二零一二至一四年間聯合舉辦「海上瓷路—粵港澳文物大展」巡迴展覽。展覽於二零一三年七月十九日至二零一四年二月十六日期間在藝術館舉行,共吸引了186 300人次入場參觀。

「海上瓷路—粵港澳文物大展」展覽由香港藝術館、廣東省博物館及澳門博物館合辦,以外銷瓷器為主線,探討海上貿易的角色。

「海上瓷路—粵港澳文物大展」展覽由香港藝術館、廣東省博物館及澳門博物館合辦,以外銷瓷器為主線,探討海上貿易的角色。

香港於二零一三年十一月以「身是客」展覽參與在台北舉行的「香港週2013@台北」,藉以促進香港與世界各地的文化交流及在海外推廣本地藝術家。年內,梳士巴利花園藝術廣場落成啟用,令藝術館的戶外展覽空間有所增加。藝術館會定期更換在該處展出的藝術品,以展示香港藝術的創意和多元化。為配合藝術廣場落成而舉行的揭幕展「天、地、人—香港藝術展覽」,三位本地著名藝術家甘志強、李展輝和李慧嫻特別創作了多項大型雕塑作品。

梳士巴利花園藝術廣場新近落成,揭幕展「天、地、人—香港藝術展覽」展出本地藝術家甘志強、李展輝和李慧嫻專為廣場創作的大型雕塑。

梳士巴利花園藝術廣場新近落成,揭幕展「天、地、人—香港藝術展覽」展出本地藝術家甘志強、李展輝和李慧嫻專為廣場創作的大型雕塑。

藝術館亦舉辦了一系列教育活動,以增加市民大眾欣賞藝術的興趣。另外,在香港藝術館之友贊助下,本地學校獲免費提供一年旅遊車接送服務,讓學生參觀藝術館各項展覽。

除了定期舉辦講座活動外,藝術館為配合「原道—中國當代藝術的新概念」展覽和「刻畫人間—朱銘雕塑大展」,分別於二零一三年五月十七日和二零一四年三月一日舉辦了兩個為期一天的國際學術研討會,邀請多位國際知名的藝術家和學者在會上發表論文,讓與會者可以聆聽自己欣賞的藝術家親自提出的觀點。

為提高參觀者對「刻畫人間—朱銘雕塑大展」的興趣,藝術館特別推出賽馬會藝術共賞計劃。該項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贊助的計劃涵蓋專題展覽錄音導賞服務、互動攝影站及教育角、藝術工作坊、免費公眾導賞服務,以及為殘疾人士團體而設的藝術通達活動。為配合「香港當代藝術獎2012」的相關展覽,藝術館在二零一三年十月和十一月舉辦了多項特備教育活動,包括一系列的公開論壇,由得獎藝術家介紹自己的作品。另外,藝術館又舉辦了一項特備節目「作品集評賞會」,讓大專學生與他們喜愛的藝術家見面,聆聽藝術家對他們的作品的專業意見。藝術館在二零一三至一四年度舉辦的教育和推廣活動,共吸引了逾38 000人次參與。

香港藝術館入口外展出朱銘的雕塑作品。

香港藝術館入口外展出朱銘的雕塑作品。

「刻畫人間—朱銘雕塑大展」是著名華人藝術家朱銘歷來在港最大規模的展覽,展出作品選自《人間系列》共120組。

「刻畫人間—朱銘雕塑大展」是著名華人藝術家朱銘歷來在港最大規模的展覽,展出作品選自《人間系列》共120組。

為深入研究本地藝術史,以及提供有關的背景資料,利便日後研究人員的工作,藝術館與亞洲藝術文獻庫合作,於二零一三年三月展開「香港藝術歷史研究—先導項目」計劃。該計劃包括五位本地資深藝術工作者的訪談錄像,並於二零一三年十一月舉辦為期一天的座談會後作結。藝術館會繼續與其他文化機構合作,就本地藝術進行研究。

為了讓世界各地的藝術愛好者可以通過互聯網欣賞藝術館的珍貴館藏,藝術館於二零一三年九月將另外50項館藏文物的圖片和詳細資料上載Google「藝術計劃」,以進一步加強其館藏在「藝術計劃」的資料內容。目前藝術館在Google網絡平台展示的藝術品共有140項。

香港藝術館進一步加強館藏上載Google「藝術計劃」的資料內容。

香港藝術館進一步加強館藏上載Google「藝術計劃」的資料內容。

茶具文物館

茶具文物館是香港藝術館的分館,藏品包括已故羅桂祥博士所捐贈的茶具和沏茶用具,以及由羅桂祥基金捐贈的罕貴中國陶瓷和印章。「陶瓷茶具創作展覽2013」展出87位本地陶藝家105項精選陶瓷茶具,在二零一三年九月四日至二零一四年三月三十一日期間錄得參觀者逾68 900人次。為慶祝茶具文物館成立三十周年,本署於年內籌備了一整年的慶祝活動。其中一項重點活動是「南京瑰寶—南京博物院/南京市博物館紫砂茶具精選」展覽,展出南京博物院及南京市博物館的館藏。在二零一四年三月二十六日至四月二十五日展覽舉行期間,入場參觀人次逾14 700。茶具文物館還舉辦了多項活動,讓市民大眾欣賞茶具精品和認識茶藝,年內入場參觀人次為204 400。

參加「陶瓷茶具創作展覽2013」導賞團的學生。

參加「陶瓷茶具創作展覽2013」導賞團的學生。

香港歷史博物館

香港歷史博物館一向以培養大眾對歷史的興趣,豐富市民的文化生活,增強社會的凝聚力,以及培養市民對國家的歸屬感為使命。博物館致力蒐集、保存和展出與本港、華南及以外地區歷史息息相關的文物。

除了常設展覽「香港故事」外,歷史博物館亦主辦或與本港、內地和海外的文博機構合辦各類專題展覽。

「國采朝章—清代宮廷服飾」展覽是故宮博物院在境外舉辦的最大規模的服飾展,吸引了113 800人次入場參觀。歷史博物館製作了兩個具創意和啟發性的多媒體節目,以助參觀人士欣賞清代宮廷服飾。另外,亦舉辦了一系列富創意的推廣及教育活動,包括由故宮博物院專家主持的公眾講座、為殘疾人士提供的導賞服務,以及為年青人和一家大小而設的iPad工作坊,這些活動有助參觀人士進一步欣賞清代宮廷服飾的創意和美感。此外,為加深年青人對展覽的認識,歷史博物館亦舉辦了多項別具創意的設計活動,例如安排設計系的學生與歷史博物館的設計師合作設計展覽場地和圖錄,以及舉辦時裝設計比賽。

「國采朝章—清代宮廷服飾」展覽展出清代帝王帝后的服飾。

「國采朝章—清代宮廷服飾」展覽展出清代帝王帝后的服飾。

「認『清』設計—時裝設計比賽」以時裝展的形式介紹得獎作品。

「認『清』設計—時裝設計比賽」以時裝展的形式介紹得獎作品。

「影藏歲月—香港舊照片展」展出由歷史博物館館藏和「夢周文教基金會中國早期攝影藏品」精選的逾700幀珍貴照片,追溯香港由十九世紀中葉至二十世紀初的歷史變化,並回顧香港攝影行業的發展。在博物館人員的努力研究下,這個本地歷來規模最大的香港歷史照片展覽得以順利舉行。此外,為配合展覽內容,歷史博物館與香港高等科技教育學院合作,製作了一系列多媒體節目,讓觀眾欣賞從歷史博物館新增藏品中選出的舊照片,以及見證香港島北面城市景觀多年來的變遷。這項展覽大受歡迎,吸引了119 400人次入場參觀。

「影藏歲月—香港舊照片展」展出逾700幀珍貴舊照片,讓觀眾了解百年來香港的變化。

「影藏歲月—香港舊照片展」展出逾700幀珍貴舊照片,讓觀眾了解百年來香港的變化。

「影藏歲月—香港舊照片展」的觀眾使用互動裝置。

「影藏歲月—香港舊照片展」的觀眾使用互動裝置。

歷史博物館又與本地團體及公共機構合作,以有關香港公眾歷史的主題舉辦展覽。當中最受歡迎的包括與香港天文台合辦的「香港天文台—有緣相聚百三載」展覽,以及與九龍巴士(一九三三)有限公司合辦的「伴你同行:香港巴士故事」展覽,分別錄得146 900和122 900參觀人次。

「伴你同行:香港巴士故事」展覽展出兩輛古董巴士,左為丹拿A型巴士,右為亞比安維京五十五型巴士。

「伴你同行:香港巴士故事」展覽展出兩輛古董巴士,左為丹拿A型巴士,右為亞比安維京五十五型巴士。

為進一步推廣長衫藏品,歷史博物館特別舉辦女性長衫展覽,作為「香港週2013@台北」的開幕節目。「百年時尚:香港長衫故事」展覽在台北誠品信義店展演廳舉行,展出逾100件展品,並輔以一系列教育及推廣活動,包括時裝表演、示範和講座。台北的展覽相當成功,規模較小的精華展於二零一四年年初在歷史博物館舉行,展示本港長衫的歷史和工藝特色,並訴說與長衫有關的精彩故事,以反映香港文化的獨特之處。

「百年時尚:香港長衫故事」展覽於二零一四年年初在香港歷史博物館舉行,讓觀眾細味本港長衫的傳承與創意。

「百年時尚:香港長衫故事」展覽於二零一四年年初在香港歷史博物館舉行,讓觀眾細味本港長衫的傳承與創意。

為使館藏更加豐富,歷史博物館於年內展開兩項新的徵集行動:「我們的歷史」照片徵集行動,以及「童玩同珍」玩具徵集行動,呼籲市民捐贈舊照片和不同年代的玩具。通過這兩項徵集行動以及持續進行的香港長衫和兒童生活徵集行動,歷史博物館共徵得超過940項物品。

為配合「伴你同行:香港巴士故事」展覽,歷史博物館舉辦有獎問答遊戲,吸引了7 600位市民參加。得獎者獲安排於二零一三年十一月和十二月到九龍巴士車廠參觀。

歷史博物館負責「2013香港國際博物館日」的統籌工作。在二零一三年五月中,歷史博物館舉辦一系列青少年活動包括比賽、「面書」(Facebook)遊戲和工作坊,並推出其他新猷,例如智能手機遊戲iButterfly、在「香港故事」展覽廳舉行的中樂表演、博物館館長講座系列及研討會,藉此鼓勵更多市民參加國際博物館日的節目。

「2013香港國際博物館日」由香港歷史博物館負責統籌。圖中學生參加工作坊,設計心目中理想的香港博物館。

「2013香港國際博物館日」由香港歷史博物館負責統籌。圖中學生參加工作坊,設計心目中理想的香港博物館。

另外,歷史博物館全年舉辦了多項教育及推廣活動,包括講座系列、工作坊、研討會、實地考察、電影放映會、比賽,以及親子和外展活動等,以提高市民對本地歷史和文化遺產的興趣。

歷史博物館於二零一三年十月舉辦「第三屆校際香港歷史文化專題研習比賽」,二零一四年一月舉辦「第八屆歷史照片研究比賽」,並於二零一三年八月與香港電影資料館合辦「未來館長培訓班」。此外,博物館與多所本地大學(例如香港科技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和珠海學院香港歷史及文化研究中心)緊密合作,一同舉辦公開研討會和講座系列。

為照顧有特別需要的人士,歷史博物館繼續與香港展能藝術會合辦「傷健共融計劃」,為聽障及視障人士提供手語傳譯導賞服務和模型製作工作坊。同時,「博物館共融計劃」亦在「探本溯源:美索不達米亞古文明展」和「國采朝章-清代宮廷服飾」兩個展覽提供專為聽障、視障及智障人士而設的手語傳譯導賞服務、口述影像導賞服務、模型製作和觸摸工作坊,讓他們盡情欣賞展覽。

為進一步拓展觀眾羣,歷史博物館在二零一三年四月和五月與香港教育劇場論壇合作,在小學舉辦本地歷史和文化遺產外展劇場表演活動。

博物館職員主持「社區關懷計劃」的外展工作坊。

博物館職員主持「社區關懷計劃」的外展工作坊。

歷史博物館亦加強與香港小童群益會、保良局、協康會和香港新移民服務協會等本地社區團體及非牟利機構合作,於年內為長者、新來港定居人士、青少年及少數族裔人士舉辦「社區關懷計劃」,通過各項推廣活動,例如故事劇場和模型製作工作坊,增進他們對香港歷史文化的認識和了解。

歷史博物館獲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慷慨資助,開展一項名為「耆趣藝遊—賽馬會健腦行計劃」的先導計劃。該項為期18個月的計劃於二零一四年三月推出,為長者和腦退化症患者提供展覽導賞服務,並舉辦工作坊和外展活動,讓參加者在有助刺激思維、互相分享經歷和進行社交互動的環境下,探索文化歷史和藝術品。

香港歷史博物館全年的參觀者達830 200人次。除了香港海防博物館和孫中山紀念館外,歷史博物館轄下還有三所規模較小的分館,分別是位於鰂魚涌公園的葛量洪號滅火輪展覽館、深水埗的李鄭屋漢墓博物館,以及柴灣的羅屋民俗館。年內,這三所分館的參觀者分別有66 700、36 900和12 800人次。

香港海防博物館

香港海防博物館是香港歷史博物館的分館,由筲箕灣舊鯉魚門炮台改建而成。除了常設展覽「海防風雲六百年」外,博物館於年內還舉辦了「抗日英雄—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文物展」和「勇者無名:香港軍事服務團歷史展」兩個專題展覽。

觀眾細閱展板資料,了解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為捍衞家園所作貢獻。

觀眾細閱展板資料,了解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為捍衞家園所作貢獻。

為配合兩個專題展覽,海防博物館在展覽期間舉辦了有關東江縱隊和港九獨立大隊的講座系列;至於「勇者無名:香港軍事服務團歷史展」展覽,博物館則舉辦了名為「與前華籍英兵有個約會」的教育活動,讓前華籍英兵與公眾分享他們在服役期間的個人經歷。截至二零一四年三月底,共有249人次參加這些教育活動。

教育活動「與前華籍英兵有個約會」向觀眾介紹英軍的武器裝備。

教育活動「與前華籍英兵有個約會」向觀眾介紹英軍的武器裝備。

海防博物館全年的參觀者共有121 300人次。

孫中山紀念館

孫中山紀念館位於法定古蹟甘棠第之內。年內,除了兩個以孫中山先生生平事蹟及他與香港的密切關係為題的常設展覽外,紀念館還舉辦了兩個專題展覽,分別是「孫中山與家屬」和「紙上風雲:辛亥革命在廣東」。

參觀「孫中山與家屬」展覽,可以加深對國父家屬的認識,並了解他們如何支持國父的革命事業。

參觀「孫中山與家屬」展覽,可以加深對國父家屬的認識,並了解他們如何支持國父的革命事業。

紀念館全年的參觀者共有60 400人次。

香港科學館

「軍事天才凱撒大帝」展覽於二零一二年十二月七日至二零一三年四月十日舉辦。展覽重塑昔日羅馬帝國的光輝歲月,展出古羅馬時期的機械互動模型,讓參觀者體驗和探索當時的科技。這個融合古代科技與歷史題材的展覽深受不同背景和興趣的觀眾歡迎,吸引了122 000人次入場參觀。

「野外生態攝影年展」展出由英國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和英國廣播公司商業分支合辦的「野外生態攝影大賽」一百幅得獎作品,這些照片從二零一二年所收到的業餘及專業攝影師48 000幅參賽作品中精選出來,以幻燈片形式展示,通過豐富的影像讚美動物世界壯麗多姿,同時亦清楚提醒大家自然界非常脆弱。展覽於二零一三年六月一日至九月一日舉行,參觀者非常踴躍,總數達197 200人次。

為配合該項展覽,科學館於二零一三年七月舉辦「生態小記者比賽」,藉此增進學生對生態學的認知和自行研習的技巧。這項比賽大受學校、教師和學生歡迎,得獎作品於展覽期間展出。

香港賽馬會呈獻系列:「巨龍傳奇」展覽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獨家贊助,是本港歷來最大規模的恐龍展覽。展覽佔地2 500平方米,參展的13個機構來自世界多個國家,包括內地的自然歷史博物館和海外專業機構。展覽內容豐富,在逾190項展品中,約有半數為恐龍化石,如全副骨架、頭骨、椎骨、帶羽毛恐龍和恐龍蛋等。其他精彩展品包括長30米的恐龍骨架模型、機械恐龍,以及複製恐龍腳印化石遺址。

香港科學館廣場展出六隻專為「巨龍傳奇」展覽製作的巨大機械恐龍。

香港科學館廣場展出六隻專為「巨龍傳奇」展覽製作的巨大機械恐龍。

為加強展覽的吸引力,科學館採用了物像辨識裝置、實時立體展現和擴增實境技術等先進技術,製作多個多媒體節目、電腦動畫和互動展品。其中的「尋龍記」流動應用程式,讓觀眾可隨時隨地看到活靈活現的恐龍動畫,並獲得「2014香港資訊及通訊科技獎」的最佳流動應用程式(流動資訊)金獎,以及「2013/14亞洲智能手機應用程式大賽」優異獎。

參觀「巨龍傳奇」展覽的觀眾可與機械恐龍互動。

參觀「巨龍傳奇」展覽的觀眾可與機械恐龍互動。

這項展覽備受市民和傳媒注目,由二零一三年十一月八日開幕至二零一四年三月三十一日止,參觀人數刷新紀錄,達71萬人次,每日平均有超過5 800人次,在高峰期單日更錄得逾12 000人次。

科學館還舉辦了多項創新的教育及推廣活動,以配合該項大型展覽。親子活動「恐龍夜派對」於二零一三年十二月和二零一四年一月舉行,多個家庭在館內體驗獨一無二的晚間留宿,探索恐龍生活百態及認識古生物學。這項活動反應熱烈,接獲超過1 600宗申請。

為配合「巨龍傳奇」展覽,香港科學館舉辦親子活動「恐龍夜派對」,參加者樂在其中。

為配合「巨龍傳奇」展覽,香港科學館舉辦親子活動「恐龍夜派對」,參加者樂在其中。

此外,由著名澳洲形體劇團Erth Visual & Physical Inc.主持的「勇闖侏羅紀」互動劇場,讓小朋友親身接觸不同類型的恐龍。科學館亦邀請了本地布偶劇團,前往學校和非牟利團體進行外展布偶劇場「小恐龍保衞戰」,讓小朋友在充滿趣味的環境下學習有關恐龍的知識。其他推廣活動包括激光表演、講座、導賞服務、電影欣賞、科學示範、科學比賽、兒童趣味實驗班、親子工作坊等。

年內,科學館增添了九項與史前魚類及昆蟲有關的藏品。在「新展品區」內,推出14件關乎不同數學課題的展品。參觀者可以在該展區試玩新的互動展品,並就展品的設計和性能提出意見。能源效益中心亦已局部翻新,並就全球能源資源和本地再生能源應用等課題,推出多項新的互動展品。

科學館的科訊廊展示本地大學在科學技術方面的部分成果。在二零一三年四月十三日至九月四日,科訊廊聯同香港中文大學舉辦一項名為「大豆回家」的專題展覽。

在二零一三年十一月,科學館與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京港學術交流中心、香港中華科學與社會協進會合辦「當代傑出華人科學家」公開講座,邀請內地和本港五位傑出科學家就本港肝臟移植的發展歷程、高性能計算的挑戰、環境污染與公眾健康等課題作公開演講,介紹最新的科技發展,特別是華人科學家所作的貢獻。

「活的科學2014」由裘槎基金會贊助,科學館與英國文化協會、教育局和香港教育城有限公司合辦,內容包括科學傳意比賽、辯論比賽、講座系列、工作坊、示範及科學話劇表演和家庭同樂日等多項教育活動。

「活的科學2014」家庭同樂日廣受歡迎。

「活的科學2014」家庭同樂日廣受歡迎。

科學館又聯同各學術機構、專業團體和政府部門合辦多項特備節目,包括「趣味科學比賽」、「第十六屆『常識百搭』創新科學與環境探究展覽」、「香港學生科學比賽2013」、「第四十六屆聯校科學展覽」、「機械奧運會」、「研究資助局公眾講座」,以及「科學為民服務巡禮」。

為引發公眾對科學的興趣,以及培養年輕一代的科學頭腦,科學館與19個不同的科學團體及政府部門首次合辦「2014香港科學節」。科學節在二零一四年二、三月期間舉行,為科學愛好者、對科學充滿好奇的人士、一家大小和公眾提供互動講座、話劇表演、實驗班、工作坊、比賽、考察、參觀活動和家庭同樂日等47項不同的活動。憑藉合作伙伴的專長,科學館舉辦了多項別具特色的活動,讓參加者更清楚了解本港處理污水的過程,以及香港的地質史、濕地和候鳥等,令科學教育活動由科學館延伸至香港不同的地區。

「2014香港科學節」現場,小朋友給特大肥皂泡圍起。

「2014香港科學節」現場,小朋友給特大肥皂泡圍起。

年內,共有2 113 000人次參觀科學館的展覽及參加其教育和推廣活動。

香港太空館

香港太空館在一九八零年開幕,是致力在本港推廣天文和太空科學知識的重要機構。館內的主要設施包括何鴻燊天象廳、太空科學展覽廳和天文展覽廳。兩個展覽廳合共有五十多組展品,當中主要為互動展品。何鴻燊天象廳為觀眾帶來視聽效果震撼的全天域電影,以及放映具教育性的天象節目。

為慶祝中國首次以月球車探測月球,太空館於二零一三年十二月至二零一四年三月期間舉辦了一項名為「嫦娥三號探月任務」的專題展覽。

太空館兩個展覽廳的翻新工程已經展開,新展覽廳的最後設計亦已完成,整項工程預計於二零一六年年底前竣工。太空館的網站(http://hk.space.museum)載有大量關於天文和太空科學的資料和教材,深受大眾歡迎。

太空館與香港中華總商會、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及酒泉衞星發射中心合辦「少年太空人體驗營」。體驗營其中一項活動於二零一三年七月二十六日至八月二日舉行,30名獲選參加的本地中學生前赴中國北京和酒泉兩地訪問,學習太空科學知識和親身體驗太空人訓練。

少年太空人對體驗營充滿期待。

少年太空人對體驗營充滿期待。

學生參觀酒泉衞星發射中心的控制室。

學生參觀酒泉衞星發射中心的控制室。

年內,太空館首次與美國夏博太空科學中心合辦「數碼天空學生交流計劃」,在香港挑選了12名學生,與美國的學生合力製作天文節目。港方學生在二零一三年三月二十八日至四月三日期間前往加州奧克蘭探訪美方學生,雙方一起展示合作成果,並於當地的學校和社區推廣天文,美方學生則於二零一三年七月到訪香港。這項交流計劃由美國博物館交流基金贊助,該基金由美國國務院教育和文化事務局創立,美國博物館協會管理。

「數碼天空學生交流計劃」的參加者在本港一所中學展示合作成果。

「數碼天空學生交流計劃」的參加者在本港一所中學展示合作成果。

年內,太空館上映了一個天象節目、兩部立體球幕電影、三部全天域電影和兩套學校節目,共吸引400 700名觀眾。

另外,太空館舉辦了13個專題展覽,連同太空科學展覽廳和天文展覽廳,總計參觀者達492 500人次。此外,亦舉行了177項推廣活動,共有22 700名市民參加。

香港文化博物館

年內,香港文化博物館致力提供多元化的節目和活動,重點包括非物質文化遺產、流行文化和設計。

本署在全港性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完成後,於二零一三年七月至十一月就建議清單進行為期四個月的公眾諮詢,其後根據非物質文化遺產諮詢委員會的意見,擬備包括480個項目的清單。香港首份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於二零一四年年中公布。此外,政府當局亦於年內提交文件,申請將四個本地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分別是「蓬瀛仙館全真科儀音樂」、「黃大仙信俗」、「斲琴技藝」(古琴製作技藝)和「坑口客家舞麒麟」)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為鼓勵市民認識和欣賞香港及內地豐富的文化遺產,文化博物館分別舉辦了兩個關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展覽。與蔡昌壽斲琴學會合辦的「香江琴緣」展覽於二零一三年十二月舉行,以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定義的兩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即「傳統手工藝」和「表演藝術」)為切入點,向觀眾展示古琴藝術如何在香港薪火相傳。另外,聯同貴州省文化廳籌辦的「根與魂‧貴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在香港中央圖書館舉行,展出貴州豐富多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香江琴緣」展覽重點介紹斲琴和琴技,讓觀眾一窺古琴藝術的堂奧。

「香江琴緣」展覽重點介紹斲琴和琴技,讓觀眾一窺古琴藝術的堂奧。

「根與魂‧貴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展示貴州豐富多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根與魂‧貴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展示貴州豐富多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二零一三年,文化博物館為紀念國際知名巨星李小龍逝世四十周年,與李小龍基金會聯合籌劃大型展覽「武‧藝‧人生—李小龍」。為期五年的展覽於二零一三年七月開幕,向觀眾展示李小龍的一生和成就,並展出海內外收藏家借出的六百多件珍貴文物,包括李小龍的個人物品、戲服、藏書、健身設備和手稿。此外,浮空投影播放的三維李小龍動畫、全新製作的3.5米高李小龍雕像,以及一套長達75分鐘的《李小龍風采一生》紀錄片,亦令展覽生色不少。這項展覽深受本地及外地觀眾歡迎,截至二零一四年三月底共錄得超過367 000人次入場參觀。

「武‧藝‧人生—李小龍」展覽展出新製作的3.5米高李小龍雕像。

「武‧藝‧人生—李小龍」展覽展出新製作的3.5米高李小龍雕像。

在香港,時裝與明星的關係一向密不可分。今年,我們的焦點落在香港時裝設計界傳奇人物劉培基的身上。無論在本地或海外,劉培基都是時裝和形象設計的先驅,成就卓越。年內,文化博物館得到劉培基慷慨捐贈時裝、舞台服飾、手稿和照片等大量私人珍藏,舉辦名為「他Fashion傳奇Eddie Lau她Image百變劉培基」的個人展覽,展出劉培基約70件時裝、舞台服作品和其他相關捐贈物件。展覽分時裝設計和形象設計兩個部分,主要介紹劉培基由一九七九年開始設計的時裝和高級訂製服,包括為本地樂壇引入的設計概念,以及在不同時期為「百變梅艷芳」設計的舞台服飾。這個展覽深受歡迎,截至展期完結時共吸引約31萬人次入場參觀。

觀眾參觀「他Fashion傳奇Eddie Lau她Image百變劉培基」展覽,欣賞時裝設計大師劉培基的作品。

觀眾參觀「他Fashion傳奇Eddie Lau她Image百變劉培基」展覽,欣賞時裝設計大師劉培基的作品。

「藝想天開:啟迪潛能之旅」展覽根據侯活‧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發展理論,採用創新的策展手法,為年輕觀眾提供全面的感官體驗,鼓勵他們探索藝術天地,認識多姿多彩的世界。

「藝想天開:啟迪潛能之旅」展覽其中一件作品。兒童可隨意觸碰,攀爬其上,或在此玩耍嬉戲,全面體驗展品。

「藝想天開:啟迪潛能之旅」展覽其中一件作品。兒童可隨意觸碰,攀爬其上,或在此玩耍嬉戲,全面體驗展品。

另一個與觀眾互動的展覽是「闔家平安—館藏中國傳統民間木版畫」,展覽特設木版畫複製品,觀眾可通過觸摸展品,親身「感受」這種傳統藝術。另外,又為視障人士提供觸感圖和口述影像導賞服務,讓他們盡情享受參觀展覽的樂趣。

年內舉辦的其他展覽包括「草間天地—趙少昂草蟲小品」展覽、與香港版畫工作室合辦的「協同版畫創作系列」展覽和「很久不見了,維多利亞」展覽。

「很久不見了,維多利亞」展覽探索藝術家對英國管治香港期間的記憶和演繹。

「很久不見了,維多利亞」展覽探索藝術家對英國管治香港期間的記憶和演繹。

為配合各個常設和專題展覽,文化博物館於年內舉辦了多項教育及推廣活動,包括講座、研討會、導賞服務、工作坊和示範,以滿足不同羣組的需要。文化博物館又舉辦了「耆趣TEEN地:老友記及新世代互動新體驗」活動,推出一系列聯繫年輕人與長者的特備節目,讓他們互動交流、分享經驗,以達至教學相長的目標。文化博物館又與教育局攜手合作,舉辦多個展品實談活動、工作坊和研討會,以支援全方位學習和高中課程。

香港文化博物館全年的參觀者共有636 300人次。博物館轄下還有三所分館,分別是三棟屋博物館、香港鐵路博物館和上窰民俗文物館。這三所分館的參觀者分別為89 500、202 800和41 500人次。

藝術推廣辦事處

在二零一三至一四年度,藝術推廣辦事處與不同伙伴合作,舉辦了一系列社區及公共藝術推廣計劃,藉以豐富市民的文化生活,以及提高公眾對藝術的欣賞能力。

「潮裝公園—歌和老街公園」計劃旨在翻新公園內的告示牌及設施。工程於二零一二年九月完成,並獲得「2013年公務員優質服務獎勵計劃」中「一般公共服務獎」的「特別嘉許(創新意念)」獎,以及「優秀公共空間大獎2013」的「優秀城市公園」大獎。

「藝聚政府大樓」公共藝術計劃把藝術品帶進政府大樓,以提高大樓用戶和訪客欣賞藝術的興趣。二零一零至一一年和二零一二至一三年兩屆計劃為港、九、新界九幢政府大樓增添不少藝術氣息。「藝聚政府大樓2013-14」計劃通過公開徵召作品提案,選出四名本地藝術家創作藝術品,為郵政總局、伊利沙伯體育館、紅磡社區會堂和沙田大會堂帶來全新面貌。有關的藝術品現正公開展出,展期為二零一四年三月至二零一五年三月。

「藝聚政府大樓2013-14」計劃通過公開徵召作品提案,選出四名本地藝術家創作藝術品,為郵政總局、伊利沙伯體育館、紅磡社區會堂和沙田大會堂帶來全新面貌。圖為設置在郵政總局的作品。

「藝聚政府大樓2013-14」計劃通過公開徵召作品提案,選出四名本地藝術家創作藝術品,為郵政總局、伊利沙伯體育館、紅磡社區會堂和沙田大會堂帶來全新面貌。圖為設置在郵政總局的作品。

「油街實現」推出「火花!」展覽系列,並以「火花!新藝術實現」作為揭幕展。該展覽系列旨在推動實驗性藝術、鼓勵公眾參與藝術創作和展覽,以及引導公眾探討藝術與當代生活及社會議題的關係。「火花!新藝術實現」展覽展出由本地年青策展人提出的七項展覽提案,各展覽定於二零一四至一五年間在「油街實現」舉行。

「火花!新藝術實現」展覽表達客席策展人對當代藝術與生活的關係的想法。

「火花!新藝術實現」展覽表達客席策展人對當代藝術與生活的關係的想法。

油街實現

「油街實現」是藝術推廣辦事處轄下一個全新的藝術交流平台,於二零一三年五月正式啟用,並舉辦了「起動!油街實現」開幕展覽。四位藝術家獲邀就這個藝術空間的獨特歷史及所在地點,創作有關其過去、現在及將來的作品。「油街實現」自啟用以來,已舉辦多項活動,包括「火花!」展覽系列及「綻放!實驗花園」等,迅速建立了珍貴的平台,讓藝壇新秀與藝術工作者合作和交流。

「起動!油街實現」展覽其中一位藝術家原弓的作品《在一起》,利用霧氣營造迷離的空間,讓觀眾意識到自己獨立的身分,同時感受到他人的存在。

「起動!油街實現」展覽其中一位藝術家原弓的作品《在一起》,利用霧氣營造迷離的空間,讓觀眾意識到自己獨立的身分,同時感受到他人的存在。

小觀眾對「火花!新藝術實現」展覽的餐桌擺設極感興趣。

小觀眾對「火花!新藝術實現」展覽的餐桌擺設極感興趣。

二零一三年十二月,香港視覺藝術中心和「油街實現」與多個學術伙伴(即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香港理工大學賽馬會社會創新設計院)合辦「對談!『公眾‧實踐‧藝術』會議」,邀請九位來自內地、台灣、澳門和香港的講者於十二月六日介紹各自所屬領域的藝術實踐,並邀請27位本地藝術工作者和藝術家參加十二月七日的討論。

香港視覺藝術中心

香港視覺藝術中心是一個提供藝術教育的平台,同時讓藝術家、藝術愛好者和市民大眾交流分享。該中心積極與藝術家、相關學院和藝術機構建立伙伴合作關係,並因應不斷改變的公眾需求合辦優質活動。此外,亦致力協助市民體會藝術創作的樂趣和參與其中。

年內,香港視覺藝術中心其中一項重點計劃是為藝術愛好者和年輕藝術家提供為期一年的「藝術專修課程」。該中心又舉辦了一系列互動工作坊和「互動數碼達人」展覽,後者讓年輕人以傳統媒介創作,然後將之轉化為數碼作品,藉此探索中國傳統文化和數碼藝術創作的本源。有關作品於香港視覺藝術中心大堂展出,深受市民歡迎。

「藝術專修課程」學員學習多種藝術技巧和概念。

「藝術專修課程」學員學習多種藝術技巧和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