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華年代

芳華年代

簡介

七十年代末的香港,捲起一股革命性的電影浪潮,孕育不少幕前幕後人才。浪潮延至八、九十年代,香港無論在影壇、音樂及電視三界的作品均百花盛放,類型及題材多元,成就了三界登上了流行文化產業的巔峰,留下不少經典及傳世的作品。在這個黃金時代,兩位藝壇巨星——張國榮和梅艷芳叱咤歌、影、視三界。兩人參與的電影近百部,合作過的導演及演員多不勝數,作品更是雅俗共賞。

八十年代經濟起飛,香港人生活安穩,娛樂需求大增,造就了流行文化蓬勃發展。生於五十及六十年代的張國榮和梅艷芳,成長於古今中西南北文化磨合的香港,同樣憑歌唱比賽投身演藝界,也同樣突破傳統,建構出獨特形象和難以取締的標誌(icon),在多元雜糅的大眾文化中佔一席位。

二〇一八年是張國榮及梅艷芳逝世十五周年。本節目聚焦兩人在八、九十年代這芳華年代主演的電影,從中選映三十二部,加上五部千禧作品,希望從他們曾參與的電影類型和題材、合作過的人物,折射出香港電影於流行文化中的絢爛光彩。二人早期分別主演的《烈火青春》(1982)、《壞女孩》(1986),恰巧塑造出當年破格的叛逆男、彪捍女,煥發新舊文化過渡中的青春魅力。《川島芳子》(1990)、《霸王別姬》(1993)、《金枝玉葉》系列 (1994、1996) 、《春光乍洩》 (1997)則挑戰刻板的性別演繹規範,遊走在陽剛與陰柔之間,卻毫不突兀。《胭脂扣》(1988)、《何日君再來》(1991)及《夜半歌聲》(1995),將風靡一時的歌聲帶進光影中,亦滲進了二人特有的表演者氣質,戲內不同背景的角色邂逅,隱隱呼應著戲外不同階層交會的可能性。二人的電影不受類型局限,主演無數劇情片之餘,亦在《家有囍事》(1992)、《審死官》(1992)等無厘頭喜劇中發揮搞笑本色。梅艷芳演出的類型更橫跨邪典(cult)味濃的動作科幻片,如《九一神鵰俠侶》(1991)、《東方三俠》(1993)。是次回顧展嘗試從以上方向切入,冀望與觀眾探討他與她在流行文化的多重意義。

節目頭炮將於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放映《胭脂扣》(1988) 數碼版,回顧兩位巨星合演的經典之作,同場加映剪輯自海外版的三分鐘音樂錄像,與觀眾一同分享這絕少曝光的精華片段。

夥伴機構:星空華文傳媒電影有限公司

本節目內容並不反映主辦機構的意見。如遇特殊情況,主辦機構保留更換節目的權利。

電影放映

放映時間表

座談會

票務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