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衣记——香港电影旗袍戏服秀

更衣记——香港电影旗袍戏服秀

张爱玲曾说:「衣服是一种言语,随身带着的一种袖珍戏剧。」

戏服在电影世界里不可或缺,是具叙事功能的符码,既要烘托故事时代背景,又须串连角色的外型与内心。有别于模特儿身上的时装以展示前卫时尚为主要目的,出色的服装造型在于营造电影时空的氛围,建构角色的外在形象,塑造人物身分、个性,筑起观众脑海里的第一印象。衣饰变换,甚至能够显露角色情绪、心境上的转变。银幕上的旗袍亦不例外,多样的剪裁形制和千变万化的设计,刻划不同角色的轮廓,更展现出女星的东方美,今日看来仍令人赞叹。

旗袍,或称长衫更为亲切,其制作技艺于2021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正典化以前,它曾是香港女性的日常服装,经常出现在电影里。五、六十年代的时装片,仿佛流动影像版的时装杂志,女星穿起度身订造的时款旗袍,勾勒出优美线条,同时从剪裁、花纹、质料、装饰的设计选取表现角色的内外特征。尽管旗袍至七十年代日渐远离日常,却在怀旧题材的电影中成为充满美感与历史感的文化符号。

香港电影资料馆现正举行「更衣记——香港电影旗袍戏服秀」展览,展示实物以外,将于明年一月至五月期间每月放映一部与展品相关的电影,呈现旗袍在光影中的美态与动感。五部选映电影包括:时值旗袍黄金时代的《新红楼梦》(1952)、《畸人艳妇》(1960)及《香港之星》(日本:1962;香港:1963),不论是演绎现代版林黛玉、薛宝钗和王熙凤的李丽华、欧阳莎菲、罗兰,温顺少妇的乐蒂,抑或知性女子的尤敏,都身穿旗袍作为当时香港的流行服装,藉不同的设计带出角色身分与性格的差异。影片分别出品自长城、邵氏和电懋三大香港国语片公司,间接说明国语影坛在具规模的片厂系统下较能保留旗袍戏服。另一方面,以民国至五、六十年代为背景的年代片中,旗袍往往是重要的标志。八、九十年代香港电影翻起复古风,《滚滚红尘》(1990)与《阮玲玉》(1992)重构不同年代、地域的中国,呈现迥异的旗袍式样,前者的沉色阔身罩袍呼应战时东北背景,后者则以束颈高领、几何图案的窄身长旗袍再现三十年代上海时髦女性的曼妙身姿。旗袍戏服说出千言万语,引领观众走进不同电影时空。


本节目内容并不反映主办机构的意见。如遇特殊情况,主办机构保留更换节目的权利。

 

电影放映

放映时间表

票务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