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复故事
我们自 2011 年已开始全面采用数码技术修复影片,包括《彩色青春》(1966)、 《黄飞鸿正传》(1949)、《黄飞鸿传下集大结局》(1949)、《苦儿流浪记》(1960)、《天上人间》(1941)、《疯劫》(1979)、《正德皇夜探龙凤店》(1958)、《蝶影红梨记》(1959)、《挣扎》(1933)、《忠烈图》(1975)等。
《孔夫子》(1940)
我们搜集到的《孔夫子》(1940)影片底片及声片,除了部分声片已经遗失外,硝酸片纤维分解令菲林变坏及严重收缩,导致部分声片黏连,无法打开。
影⽚片严重变坏,硝酸纤维分解导致影⽚片黏连⽽不能打开
第一期修复工作(2008年)
硝酸片非常易燃,甚至有自燃的危险,从五十年代起已不再生产及采用,因此我们必须尽快把内容翻印在比较稳定及安全的聚酯片上,以作保存。 《孔夫子》的硝酸片驳口非常罕见,差不多每一个转场的驳口处都有数层菲林叠在一起。进行影像复制之前,所有驳口都经过重新检查,当中大部分均须重新接驳,以防驳口在复制过程中松脱,这些步骤可防止菲林在通过印片机时受到进一步的破坏。接着是彻底清洁菲林,务求令印片过程顺利并提高画质。因菲林已变坏,收缩情况相当严重,一般印片机不能处理此片,故我们选用了链齿经过特别设计的印片机,务求安全地翻印影像。同时,为减低片基花痕的影响,我们采用了全浸式湿印片技术翻印新片,新印了一条翻子和一条底片。
由于声片严重变坏,菲林多处黏连,部分黏连的地方已经无法修复,我们须把声片余下的部分输入电脑,利用数码技术降低噪音,提高讯噪比,改正声调并调整声音的播放速度,再转录成一条新的声片。
我们把新印的底片及声片同步化,并印制了两个新拷贝,分别作保存及放映用途。
第二期修复工作(2009年)
2009年,我们为余下的碎片进行菲林状况检查,发现碎片正片上有「1947」的记号,从而推断它们是来自1948年重新发行的正片,也很可能是1948年重新发行时被删剪掉的片段。而我们在2008年公映的第一期修复版,就是1948年重新发行的版本。
《孔夫子》于1940年底在上海首映前曾出版特刊。资深文化工作者古兆申博士根据其中的〈孔夫子影片说明书〉,为安插碎片的位置提供初步建议;再经过我们的进一步研究,还有导演及影评人舒琪先生提供的专业意见,确定了安插碎片的位置。由于1947年的碎片正片并不是第一代冲印,所以影像质素较差,必须先进行数码修复提高影像质素,才可插回长片中。结果,我们为四段共约九分钟的碎片进行数码修复,并将它们安插回原来的位置。
数码修复前(左)、后(右) 《彩色青春》(1966)
1995年,我们在即将清拆的北角国都戏院找到《彩色青春》的底片、声片及拷贝,可惜大部分菲林已经损坏,只剩下一套共九本、长约87分钟的底片及声片,质素尚可用作修复。
第一期修复工作(2011年)
不过,这套菲林并非全无问题。首先,底片出现了醋酸症候群。因为当时制造菲林的片基物料是醋酸纤维,一旦保存失当变坏,菲林便会吸收空气中的湿气,产生化学变化,释出醋酸。从菲林中释放出来的醋酸亦会损害菲林上的色素,引致褪色或变色。醋酸症候群也会导致菲林收缩,而菲林各部分变差程度不同,亦造成了变形。另一问题是菲林软化及变得黏稠,例如收回来的底片中有一卷声片已黏连在一起,无法打开,以致影片失去部分声轨,变成有画面而没有声音。再者,声片变坏收缩,亦会引致声画不同步的情况。其他问题还有两段菲林交接位置较多出现画面闪烁,菲林收缩令齿孔距离不均而引致画面晃动,以及影像上出现斑点等。犹幸底片本身因使用的次数较少,只有小量的刮花现象。
不规则收缩导致菲林片卷曲
褪了色的影像底片(左)。通过检视底片的正影像(右),我们得知它的颜色。
我们首先将底片清洁干净,并进行初步的修复工作,得出一套较完整的底片,用作冲印测试拷贝,重现影片影像,以便评估底片变色的程度,再决定如何矫正。接着,利用影片扫描器将影片上的资料转化成2K解析度的数码影像资料,以便进行数码修复,减轻影像闪烁、晃动的情况,并去除斑点及修正颜色。完成后,再利用数码技术修正声画不同步的问题。数码修复后的影片,色调鲜明、影像清晰、对比分明,重现了六十年代歌舞片的感觉。
第二期修复工作(2015年)
《彩色青春》修复版于2011年在香港文化中心放映后,一位热心观众慷慨借出一盒比第一期修复版本长约22分钟的录影带。经过研究后,我们决定加入相关片段至修复版本中,令影片更加完整。
源自录影带的影像,不但画面解析度较低,杂讯亦多。最大的问题是影像颜色与菲林影片的色彩不同,因此修复的首要任务是尽量令两者色调一致,以免过场时差别太大。此外,影像来源是录自电视节目的影带,影音资料经过多次格式转换及压缩后已大量流失,画质与菲林影片相比差距甚远。我们须利用数码技术为影像增线,尽量提高其解析度,以配合已修复的菲林影片版本。其他工序包括去除录影带影像杂讯,减少俗称「飞针」及「色斑」的情况,并调整影带的音质及音量等。
录影带的原影像(左)、经调色及去除杂讯后的数码影像(右) 《疯劫》(1979)
《疯劫》(1979)是香港新浪潮电影的重要作品之一,也是许鞍华导演进军影坛的首作。由于我们收藏的彩色醋酸翻底片欠缺片头和结尾部分,声片亦已散佚,在修复工作开始前,我们要预备其他原材料补足缺失,当中包括一盒VHS录影带作为声音档案的主要来源,以及补足了片头和结尾画面缺失部分的一盒Betacam SP 录影带。
影像修复
这套翻底片的整体状况不算太差,尽管部分菲林已变坏和破损,令画面出现褪色、晃动、抖动、霉渍、刮痕和斑点。画面严重晃动和发霉的部分,须以人手借助数码技术逐格仔细修复。另一项工作则是有字幕的画面的抖动情况,其中几个比较阴暗的场面,修复人员决定保留原有画面的抖动,好让这些部分与其他有字幕的画面比较一致,令字幕看起来较为稳定。由于这些场面比较阴暗,观众不易察觉画面的抖动。
影像调色前(左)、后(右)
声画同步与声音修复
修复版的声音源自一盒单声轨录影带。由于VHS录影带与菲林影片的格数规格不同,前者每秒25格,后者每秒24格,录影带的声音档须转换成每秒24格,再套进画面。即使如此,部分声画仍会出现不协调的情况,因此进行声画同步时,必须配合演员口型作出微调,确保每一句对白放回原位,声效与画面完全同步。声音工程师更从Betacam SP录影带中抽取两个字的声轨,以填补VHS录影带欠缺的声音。
声轨修复前(左)、后(右)
单声轨录影带的声音质素也未如理想。除去杂音后,由于缺乏高频谐音,我们必须调整频率。完成声音修复后,声轨须于杜比立体声录音室重录一次,以切合现今电影院的标准。
《蝶影红梨记》(1959)修复特辑
穿.越.时代古装篇 ── 搜集、修复、展示(2017)
《忠烈图》(1975)修复特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