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
背景
中華人民共和國於2004年認可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公約》)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 (特區政府) 同意《公約》應用於香港。
隨著《公約》於2006年4月正式生效,特區政府於同年在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康文署) 香港文化博物館內設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遺) 組,以執行《公約》要求的具體工作。2015年5月,康文署將非遺組升格為非遺辦事處。
理想、使命和信念
理想
致力確認、立檔、研究、保存、推廣和傳承非遺,鼓勵公眾參與,共同推動非遺的傳承與創新。
使命
- 記錄、立檔和研究香港非遺,確立香港非遺項目,以加強保護非遺的工作。
- 提供多元化節目,展現和推廣香港非遺,提升公眾對非遺的認識和重視。
- 致力推動社區參與及區域合作,支持非遺傳承工作,共同保護和推廣香港非遺。
信念
- 專業精神
- 以人為本
- 傳承創新
- 團結協作
- 社區聯繫
非遺辦事處標誌
由「循聲覓道 — 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系列客席策展人、本地年輕獲獎建築師蕭國健設計,以「非」字為設計概念,人、社群、傳承、時間各元素以抽象方式表達,中間的一筆貫通「非」字的左右部份,穿越時間的罅隙,同時營造出一脈相承的形態,表現現代和傳統之間兩者互相平衡,適應時代變化而循環不息。
社區、群體和個人是實踐和傳承非遺的主體。時光如流水,稍縱即逝,正如非遺經歷時間的沉澱,新舊交迭,薪火相傳,連綿不斷。口述傳統、表演藝術、節慶禮俗、工藝技術等各類傳統文化項目流傳於世,在時間洪流中不斷演化,成為香港的無形瑰寶。
從非遺辦事處的標誌,演繹成不同圖案,代表《公約》提及非遺的五個範疇:
| 口頭傳統和表現形式 |
| 表演藝術 |
| 社會實踐、儀式、節慶活動 |
| 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 |
| 傳統手工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