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江琴缘
展览日期:2013年12月12日至2014年3月10日
地点 :香港文化博物馆专题展览馆 (五)
康乐及文化事务署主办
香港文化博物馆与蔡昌寿斲琴学会合作筹划
「琴」是中国最早的弹拨乐器之一,历史可追溯至三千多年前,现在通称「古琴」。传统文人多通晓「琴、棋、书、画」,琴居此「四艺」之首,在中国文化具特殊地位。2003年,古琴艺术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成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香港有琴人将「斲琴」(「斲」音琢,是「劈、削」的意思,古人惯称造琴为斲琴)和「弹琴」艺术传承,不但将两者结合 — 亲手斲琴给自己弹奏,而且将斲琴本身视为一种艺术创作。适逢古琴艺术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十周年,我们与蔡昌寿斲琴学会合作,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的两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 「传统手工艺」和「表演艺术」的结合为切入点,向观众展示古琴艺术在香港传承的一点薪火。
展览主题围绕斲琴和弹琴艺术,贯串琴人、琴器、琴弦、琴曲、琴谱,带大家走进清幽淡雅的古琴世界。观众亦可从重构的斲琴工作间,认识制造古琴的主要工序和技巧,感受清音背后斲琴人的灵心巧手。
展品精选
古琴「松风寒」. 蔡昌寿制 | 斲琴所使用的部份工具 要「斲」琴,先得依据纸样在原木定好琴式,再「大刀阔斧」,以斧、锯裁出琴形,再用各种刨细致修正,还要不时用尺检查琴面弧度。 | 老三泰回回堂琴弦 民国初年制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