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物质文化遗产办事处
背景
中华人民共和国於2004年认可联合国教育丶科学及文化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公约》)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 (特区政府) 同意《公约》应用于香港。
随着《公约》于2006年4月正式生效,特区政府于同年在康乐及文化事务署 (康文署) 香港文化博物馆内设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遗) 组,以执行《公约》要求的具体工作。2015年5月,康文署将非遗组升格为非遗办事处。
理想丶使命和信念
理想
致力确认丶立档丶研究丶保存丶推广和传承非遗,鼓励公众参与,共同推动非遗的传承与创新。
使命
- 记录丶立档和研究香港非遗,确立香港非遗项目,以加强保护非遗的工作。
- 提供多元化节目,展现和推广香港非遗,提升公众对非遗的认识和重视。
- 致力推动社区参与及区域合作,支持非遗传承工作,共同保护和推广香港非遗。
信念
- 专业精神
- 以人为本
- 传承创新
- 团结协作
- 社区联系
非遗办事处标志
由「循声觅道 — 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系列客席策展人丶本地年轻获奖建筑师萧国健设计,以「非」字为设计概念,人丶社群丶传承丶时间各元素以抽象方式表达,中间的一笔贯通「非」字的左右部份,穿越时间的罅隙,同时营造出一脉相承的形态,表现现代和传统之间两者互相平衡,适应时代变化而循环不息。
社区丶群体和个人是实践和传承非遗的主体。时光如流水,稍纵即逝,正如非遗经历时间的沉淀,新旧交迭,薪火相传,连绵不断。口述传统丶表演艺术丶节庆礼俗丶工艺技术等各类传统文化项目流传于世,在时间洪流中不断演化,成为香港的无形瑰宝。
从非遗办事处的标志,演绎成不同图案,代表《公约》提及非遗的五个范畴:
| 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 |
| 表演艺术 |
| 社会实践丶仪式丶节庆活动 |
| 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
| 传统手工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