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音樂推廣活動

Home>   音樂活動  >   社區音樂推廣活動  >   音樂展覽 – 巽他甘美蘭

音樂展覽 – 巽他甘美蘭

Untitled Document

文/影/圖:劉長江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音樂系教授)

 

 

導言

Arrow
爪哇地圖

[圖片1]

爪哇地圖 (紅圈標示巽他族人主要聚居地)

 

「巽他甘美蘭」乃印尼爪哇西部巽他族的銅鑼合奏傳統,是享譽印尼國內外的三大甘美蘭 (銅鑼合奏) 傳統之一。另外兩大甘美蘭是「爪哇甘美蘭」「峇里甘美蘭」

 

巽他樂器

[圖片2]

形形色色的巽他樂器

 

[影片1]

《從昨天到今天》

巽他甘美蘭是印尼三大甘美蘭傳統之一。巽他族主要聚居於西爪哇地區,而西爪哇省的首府位於萬隆 (Bandung)。影片中的甘美蘭由當地音樂家演奏。

 

本展覽的願景

著名巽他音樂學者肯利・史培納 (Henry Spiller) 指出,由爪哇甘美蘭所衍生出的多種甘美蘭合奏形式,構成了巽他族獨特身分認同的重要部分。「雖然甘美蘭對於西爪哇而言是外來權力的象徵,但經過多個世紀洗禮後,已成功發展並衍生出不同的地方風格和曲目。」本展覽旨在向讀者介紹巽他音樂的兩大流派:「大功甘美蘭」(gamelan degung) 和「絲蘭朵甘美蘭」(gamelan salendro)。

 

巽他

Arrow

地理

「巽他」其實並非地方名稱,而是指在居於現今西爪哇省的南島民族原住民。該地區古稱「勃良安」(Priangan) 或「帕拉香甘」(Parahyangan),意指「神仙之境」。西爪哇北部一帶主要為火山和高原,後者向南延伸,是一條狹長的沿海低地。當地天氣及肥沃的火山土壤十分適合種植茶葉和咖啡。

 

巽他族人

巽他族是印尼第二大族群,他們使用巽他語。歷史上,巽他族人主要分為兩個階級:

  • 貴族 (menak):他們崇尚類似爪哇上流社會的音樂,包括源於爪哇甘美蘭的「大功甘美蘭」及「絲蘭朵甘美蘭」;
  • 平民 (rakyat):他們的音樂往往涉及「安克隆」(angklung,於農業儀式常見的竹製樂器) 和「卡林丁」(karinding,口簧琴),以及「朗景」(ronggeng) 舞蹈等娛樂活動。

 

儘管社會階級觀念在現代社會已式微,以往與之相關的樂種至今仍受到歡迎,並構成巽他音樂的重要部分。

 

安克隆

[圖片3]

安克隆 (示範片段)

  卡林丁

[圖片4]

卡林丁 (示範片段)

巽他甘美蘭

Arrow

概況

巽他甘美蘭的歷史可追溯至西爪哇的古代王國,當時甘美蘭多被用於宮廷和宗教儀式,在巽他文化和藝術表現方面甚有代表性。在荷蘭殖民地時期,西方音樂湧入,巽他甘美蘭受到衝擊,人們對它的認識程度遠不及爪哇和峇里甘美蘭。幸好在20世紀,大眾對傳統音樂和文化日益重視,巽他甘美蘭因得到音樂家和學者的致力研究、記錄、保存和推廣,使之得以復興。時至今日,從傳統儀式到當代音樂會等不同場合都可欣賞到巽他甘美蘭。巽他甘美蘭在現代社會仍不斷發展,出現了多部植根於巽他族的悠久文化歷史和傳統之新作品。

 

巽他甘美蘭已成為巽他族人文化認同不可或缺的部分,並獲公認為印尼寶貴音樂遺產的重要且獨特的一員。

 

結構

巽他甘美蘭與其他甘美蘭傳統一樣,採用四大音樂層次:

  • 第一層:使用固定節奏劃分結構,並以鑼類樂器標示;
  • 第二層及第三層:涉及簡化和複雜旋律的處理;
  • 第四層:以鼓協調和控制速度、節奏,乃至音樂的整體情緒。

 

四大音樂層次具有特殊結構及相互關係,不僅營造出巽他甘美蘭獨特的聲音,亦使它有別於爪哇和峇里甘美蘭。

 

樂團

  • 巽他甘美蘭樂團由多種樂器組成,包括金屬琴、木琴、鼓、鑼和竹笛;
  • 最典型的金屬琴以青銅或鐵製成,琴鍵一排過放在木框上;
  • 鼓和鑼為樂團的節奏奠定基礎;
  • 竹笛演奏旋律時,為整個合奏生色不少;
  • 與其他甘美蘭傳統相比,巽他甘美蘭的樂團人數較少。

常見樂器

Arrow

[影片2]

巽他樂器與歌唱

巽他樂器經常為歌唱伴奏。影片中的不同聲部以九宮格顯示,觀眾可從中認識不同的巽他樂器。

 

帕尼魯琴

[圖片5]

帕尼魯琴 (panerus) (示範片段)

 

 

沙朗琴

[圖片6]

沙朗琴 (saron) (示範片段)

 

甘邦琴

[圖片7]

甘邦琴 (gambang) (示範片段)

 

 

座鑼

[圖片8]

座鑼 (bonang) (示範片段)

 

林基鑼

[圖片9]

林基鑼 (rincik) (示範片段)

 

 

大座鑼

[圖片10]

大座鑼 (kenong) (示範片段)

 

珍郎

[圖片11]

珍郎 (jengglong) (示範片段)

 

 

大鑼與中掛鑼

[圖片12]

大鑼 (goong,左) 與中掛鑼 (kempul,右) (示範片段)

 

肯當鼓

[圖片13]

肯當鼓 (kendang) (示範片段)

 

 

克拉切

[圖片14]

克拉切 (kecrek) (示範片段)

 

二絃琴

[圖片15]

二絃琴 (rebab) (示範片段)

 

 

蘇林笛

[圖片16]

蘇林笛 (suling) (示範片段)

 

巽他和爪哇甘美蘭的分別

Arrow
  • 巽他甘美蘭沒有使用史蘭屯琴 (slenthem) 和耿德耳琴 (gender) 等附有音色柔和的管狀共鳴體樂器;
  • 巽他甘美蘭通常僅使用一到兩面吊鑼,數量比爪哇甘美蘭少;
  • 巽他甘美蘭大鑼多負責節拍和節奏部分,而爪哇甘美蘭大鑼 (gong ageng) 僅於樂句或樂段結尾部分出現;
  • 珍郎 (jengglong) 的低音音色優雅,令巽他甘美蘭更顯獨特;
  • 巽他二絃琴 (rebab) 比中爪哇二絃琴大,結構較堅固,弦線亦更綳緊,音色更尖銳。兩者的演奏技巧亦有不同:樂師演奏巽他二絃琴時從側面按弦,而非從前面按弦;另會經常透過輕按弦線中央部分以奏出泛音。

大功甘美蘭

Arrow

[影片3]

大功甘美蘭

「大功甘美蘭」屬巽他音樂其中一個重要流派。此大功甘美蘭作品以《影像》為題,由「巽他音樂之父」蘇拉諾 (1944-2010) 創作。他一生譜寫了超過四百首音樂,當中許多糅合了流行音樂元素和傳統印尼音樂風格。《影像》是蘇拉諾其中一首最受歡迎的樂曲。

 

概況

當印尼地方統治者仍受荷蘭殖民勢力控制的時候,巽他宮廷逐漸發展出「大功甘美蘭」(gamelan degung)。自1945年印尼獨立以來,大功甘美蘭在西爪哇迅速流行,並成為巽他音樂的標誌。早期的大功甘美蘭由頗長的樂曲組成,沒有歌唱聲部,現代音樂家稱之為「古典大功甘美蘭」(degung klasik)。直至1960年代,大功甘美蘭才引入女聲部分。大功甘美蘭的結構並不複雜,而且可為女聲獨唱、竹笛獨奏或合唱伴奏。

 

大功甘美蘭的主奏樂器通常是座鑼 (bonang),而非諸如帕尼魯琴 (panerus) 或沙朗琴 (saron) 等金屬琴。與爪哇甘美蘭的「布卡」(buka) 類似,大功甘美蘭樂曲的引子「彭吉」(pangkat) 通常由座鑼以中等速度演奏。然而,在快速的樂曲內,「彭吉」會交由金屬琴演奏。

 

大功甘美蘭的演出通常以「步步卡」(bubuka) 作為開場和迎賓音樂,樂曲快速且熱鬧,與爪哇甘美蘭的主旋律樂器 (balungan) 演奏有幾分相似,但演奏風格更自由和靈活。

 

音樂特點

  • 速度:快速,活潑;
  • 音色:高亢而閃亮,尤其是金屬琴和鐃鈸的演奏,賦予音樂獨特的質感和氛圍;
  • 節奏:由強弱不一的節拍混合而成,並加入切分音 (syncopations) 及交錯使用二拍子和三拍子 (hemiola);
  • 旋律:歌唱部分通常加上裝飾音,器樂部分則多輔以滑音和快速的旋律迴音;
  • 織體:多個旋律、節奏組合和頻現句 (ostinato) 交疉在一起,產生密集的複音音樂。

絲蘭朵甘美蘭

Arrow

[影片4]

絲蘭朵甘美蘭

「絲蘭朵甘美蘭」屬巽他音樂另一個重要流派。與大功甘美蘭相比,絲蘭朵甘美蘭的音樂更常出現於大眾的生活中。

 

概況

巽他族人在16世紀,受爪哇王國所控制,「絲蘭朵甘美蘭」(gamelan salendro) 就在當時從爪哇甘美蘭發展出來,並流行於巽他族民間。兩者的演奏風格、音樂手法、樂器功能和音樂組織的原則上皆類似,但它們各自有其曲目。

 

絲蘭朵甘美蘭的音域較低,音高相當於爪哇甘美蘭的雙排座鑼 (bonang) 的低八度。它採用絲蘭多 (slendro) 五聲音階,並主要為哇揚木偶戲 (Wayang Golek)、古典舞蹈及近代流行的社交舞「節朋甘」(jaipongan) 提供伴奏,另曾常見於婚禮上。時至今日,絲蘭朵甘美蘭亦會於音樂會內演出。

 

音樂特點

  • 使用五聲音階;
  • 著重即興演奏;
  • 樂隊組合較大功甘美蘭為大,使用更多樂器;
  • 絲蘭朵甘美蘭常出現於一般民間社交場合,如舞蹈和木偶戲。

 

絲蘭朵甘美蘭與哇揚木偶戲

[圖片17]

絲蘭朵甘美蘭與哇揚木偶戲 (Wayang Golek)

 

 
絲蘭朵甘美蘭樂器

[圖片18]

日本大阪國立民族學博物館展出的絲蘭朵甘美蘭樂器

 

樂器編制比較

Arrow

「絲蘭朵甘美蘭」比「大功甘美蘭」使用更多樂器:

 

樂器

大功
甘美蘭

絲蘭朵
甘美蘭

大鑼 (goong)
體積近似爪哇的中型鑼。

中掛鑼 (kempul)
掛在框架上,體積比大鑼略小。

沙朗琴 (saron)
金屬琴。

 

帕尼魯琴 (panerus)
金屬琴,比沙朗琴低一個八度。

座鑼 (bonang)
由十到十四個小鑼組成。

林基鑼 (rincik)
與座鑼類似,但比它高一個八度。

 

甘邦琴 (gambang)
木鍵琴,有十八到二十一個琴鍵。

 

肯當鼓 (kendang)
由一套桶型雙面鼓組成。

二絃琴 (rebab)
拉弦樂器,二條弦線皆為金屬弦,共鳴箱蒙皮。

 

大座鑼 (kenong)
由數個座鑼組成,比座鑼低音。

 

珍郎 (jengglong)
由三至六個座鑼組成,比大座鑼低一個八度。

克拉切 (kecrek)
樂器上方有數塊鐵片,以木鎚敲打。

 

蘇林笛 (suling)
短小的竹笛,有四至六個指孔,音域約兩個八度。

 

結語

Arrow

巽他甘美蘭是豐富且充滿活力的音樂傳統,多個世紀以來一直是居住在西爪哇的巽他族人,乃至印尼全國的文化遺產。作為印尼甘美蘭三大傳統之一,巽他甘美蘭擁有其獨有的曲目、演奏風格、豐富且複雜的音樂織體、音樂組織的原則、術語和歷史,加上它獨特的鑼鼓、金屬琴和其他樂器組合,使之有別於爪哇和峇里甘美蘭。儘管現代化和民族主義帶來挑戰,巽他甘美蘭在音樂家、學者和文化組織的努力下,仍得以繼續蓬勃發展。

 

[影片5]

《你好,萬隆》

「大功甘美蘭」因有宮廷音樂淵源而獲巽他上流階層喜愛。近30多年來,此音樂流派發展出流行音樂風格,因而得到年輕人的青睞,《你好,萬隆》正是典型例子。

 

圖片及影片補充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