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署負責管理七所大型博物館,即香港藝術館、香港歷史博物館、香港文化博物館、香港科學館、香港太空館、孫中山紀念館及香港海防博物館。這些博物館負責收藏、修復、研究、展出和詮釋香港的物質及非物質文化遺產。

本署亦負責管理香港電影資料館、香港視覺藝術中心及「油街實現」藝術空間、香港文物探知館、屏山鄧族文物館暨文物徑訪客中心,以及七所規模較小的博物館,即茶具文物館、李鄭屋漢墓博物館、羅屋民俗館、上窰民俗文物館、三棟屋博物館、香港鐵路博物館和葛量洪號滅火輪展覽館。

在二零一六至一七年度,逾450萬人次入場參觀本署轄下的博物館。

年內,本署公布第四份公共博物館五年業務計劃(二零一五至二零年)。該業務計劃載列博物館的理想、使命和信念,以及為追求卓越而制定的發展計劃。個別博物館和辦事處亦擬定了二零一六至一七年度計劃。

常設展覽免費入場

由二零一六年八月一日起,本署轄下五個指定收費博物館(即香港歷史博物館、香港文化博物館、香港藝術館、香港海防博物館及孫中山紀念館)的常設展覽免費開放讓公眾參觀。香港科學館和香港太空館的常設展覽則讓全日制學生免費入場參觀。香港藝術館現正閉館進行翻新工程,計劃在二零一九年重開。

本署在二零一七年三月以「博物館無價」為主題,推出三條微電影、政府宣傳短片和電台宣傳聲帶,宣傳免費入場的措施。

Free Admission to Permanent Exhibitions Promotion Campaign “The most precious things in life are free”
本署推出的宣傳活動,用以推廣博物館常設展覽免費入場的措施。
博物館諮詢委員會

二零一六年十月新成立的博物館諮詢委員會(博諮會),設有三個常設的專責委員會(藝術、歷史及科學),接替三個博物館諮詢委員會(藝術、歷史及科學)以往的工作。博諮會的成員包括學者、博物館專家、藝術家、藝術倡導者、市場推廣和公關專業人士,以及社區領袖,負責就建立形象及品牌、業務發展策略及提高公共博物館運作效率等事宜,向本署提供意見。

First meeting of the Museum Advisory Committee (MAC)
新成立的博物館諮詢委員會舉行首次會議。
非物質文化遺產諮詢委員會

非物質文化遺產諮詢委員會負責督導有關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工作,並就有關事宜向政府提供意見。委員會成員包括本地學者、專家和社會賢達。第五屆委員會的任期於二零一七年一月一日開始。委員人數較以往有所增加,以便加入更多不同範疇的專家。委員會的職權範圍包括就保護本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事宜(包括研究、宣傳、弘揚、傳承及振興)提供意見。

香港博物館節2016

二零一五年舉行的第一屆香港博物館節大受歡迎,第二屆博物館節在二零一六年夏季載譽重來。今年博物館節以「是麽?See more」為主題,希望能增進公眾對本地公共博物館的認識,讓博物館文化走近市民大眾的生活。香港博物館節2016更邀請到本地其他博物館、大專學院和社福機構等共七個團體參與,擔當博物館伙伴或支持機構的角色。今屆博物館節提供90項節目,分為四大類別,包括「反轉博物館」活動系列、「展覽及電影」系列、「教育及推廣活動」系列及「博物館節特備活動」系列。

今屆的亮點項目包括開幕節目「是夜—情迷莫奈」,以及壓軸活動「藝術館出動! X 香港知專設計學院『一碗‧一故事』快閃散學禮」。其他主要節目包括為配合「古怪動物園」展覽而舉辦的「森林動物大派對」和「奇趣動物旅行團」、為不同弱勢社群而設的「博物館共融節目系列」活動,以及「館長廚房」邊食邊講系列。

Muse Fest HK 2016 – “Animal Party Go Go Go” organised for “Animal Grossology” exhibition of the Science Museum during the Muse Fest period
「古怪動物園」展覽舉行「森林動物大派對」,其中包括互動劇場,使小朋友參觀博物館的體驗更為有趣。
Muse Fest HK 2016 – “Curator’s Kitchen” Talk Series: Fujian-style Dumpling and the North Point Community held at Oi!
「『館長廚房』邊食邊講系列」打破傳統,由館長親自下廚,談笑風生之間與參加者分享有關本地藝術、文化及科學的知識。
故宮全接觸

本署於二零一六年年底至二零一七年七月舉辦「故宮全接觸」計劃,透過一系列活動,包括展覽、講座、工作坊、教育活動和電台及電視節目,讓公眾欣賞和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粹和現代意義,以及香港和故宮在文化傳承中的地位和貢獻。

博物館見習員培訓計劃

「博物館見習員培訓計劃」旨在培育新一代博物館專才。見習員會派駐香港藝術館、香港歷史博物館、香港文化博物館、香港電影資料館、藝術推廣辦事處和文物修復辦事處,接受為期兩年有關博物館管理或文物修復工作的在職培訓。二零一六至一七年度共有九名見習員名額。

香港藝術館

香港藝術館聯同廣東省博物館及澳門博物館合辦的「海上瓷路—粵港澳文物大展」內地巡展突出中國外銷瓷器在歷史上的意義,年內在深圳展出。與東莞博物館合辦的「鄧爾雅、黃般若藝術精品展」,展出兩位名家的書畫。「石渠寶笈之香江拾遺—香港藝術館虛白齋書畫藏品展」展出虛白齋藏品中13件清宮珍藏,彰顯百年來香港在協助保存中國歷史文化方面的關鍵角色。

年內,「不翼而飛」藝術教育展覽在香港文物探知館舉行。展覽採用嶄新的策展手法,邀請參觀者走進模擬藝術館的後台,根據館長留下的線索追查失蹤藝術品。同樣在探知館舉行的「聽‧香講」展覽則呈獻三位藝術家的作品,把香港的聲音記憶編寫成合奏曲。

“Gone with the Wings” Exhibition
「不翼而飛」教育展覽設有「動動手」體驗區。

二零一七年三月,藝術館在香港大會堂舉行「藝術島敍」展覽,展出兩位本地藝術家以香港島嶼為主題的藝術之旅。戶外展覽「掛住」於二零一六年十二月開幕,展出林偉而和莫一新創作的兩組藝術裝置,重塑趣味盎然的回憶。藝術館亦與「聲音掏腰包」合辦一系列聲音藝術活動,讓參加者分享藝術家對博物館和香港的回憶。

二零一六年夏天,藝術館與香港藝術館之友聯同香港版畫工作室,為小學生舉辦「夏日藝術活動2016—紙上樂園」。學生參與一系列的工作坊,參觀植物公園和展覽,從中探索如何利用不同植物和纖維造紙,然後再運用不同技巧進行紙藝創作。

賽馬會「藝術館出動!」教育外展計劃以藝術教育專車的形式運作,由藝術館負責設計。專車駛進不同校園與社區,發揮流動藝術館的功能。二零一六/一七學年的活動主題為「字遊都市‧寫出香港」,參觀者可以一邊玩互動遊戲,一邊欣賞名家的書法、隱藏於城市不同角落的文字藝術,以及當代藝術家的佳作。

藝術館在二零一六年九月推出「竹都好有趣—藝術館在這裡」教育推廣計劃,以學生、家庭和文化愛好者為對象,舉行展覽並為學校及社區舉辦外展教育工作坊,利用博物館的藏品,提升市民對古今竹藝術和竹文化的欣賞能力。此外,藝術館推出「與藝術家同接觸—校本藝術賞創先導計劃」的外展計劃,向市民介紹本地藝術家的成就。藝術館迄今已製作13套教材套供學校借用,內容包含藝術家的示範錄像。

“Living with Bamboo: Museum of Art is Here” Education Programme
二零一六年舉辦的教育活動「竹都好有趣—藝術館在這裡」,向市民推廣竹藝術和竹文化。

年內,藝術館進行了多項研究計劃,包括與香港藝術歷史研究會合作的「一九六零年代前香港西方媒介創作概論(第一期)」研究。此外,藝術館已建立香港藝術研究平台,透過網站分享館方檔案庫的資料,利便與香港藝術有關的研究工作。二零一六年,藝術館率先上載館藏資料,以啓動平台的測試工作。第二期工作在二零一七年展開,包括上載香港文化博物館的資料和記錄。平台現已備存約150個與展覽相關的檔案。藝術館會繼續豐富平台的內容,並邀請其他博物館、學術機構和研究機構參與有關工作。

藝術館正閉館進行大型擴建及修繕工程,可望於二零一九年第二季重新開放。

茶具文物館

茶具文物館是香港藝術館的分館,藏品包括已故羅桂祥博士所捐贈的茶具和相關文物,以及由羅桂祥基金捐贈珍貴的中國陶瓷和印章。二零一六年,茶具文物館舉辦「陶瓷茶具創作比賽」,藉以推廣香港的陶瓷藝術。比賽部分有276名參賽者,展覽部分則展出93名本地陶藝家的116件作品。

2016 Tea Ware by Hong Kong Potters exhibition
茶具展覽於二零一六年十二月開幕,展出本地陶藝家的作品。

二零一六年五月,茶具文物館在香港國際機場第35及36號登機閘口新設兩個展覽,分別介紹中國茶葉貿易歷史,展示香港陶藝家的創意。此外,「江南晨曦—浙江省博物館良渚文化展」展出新石器時期良渚文化的118組出土文物,包括雕工細緻的墓葬玉器,以及造型獨特的耕作石器和黑陶。

茶具文物館自二零一五年十二月起分階段進行翻新工程。施工期間公眾仍可入場參觀,不過部分設施暫停開放至二零一六年八月三十一日。年內茶具文物館還舉辦多項活動,向公眾介紹茶具及茶藝,入場人次超過201 520。

香港歷史博物館

香港歷史博物館期望通過探討人類歷史及香港獨特的故事,擴闊參觀者的視野。除了常設展覽「香港故事」外,歷史博物館還定期主辦各類專題展覽,亦與本港、內地和海外的文博機構合辦專題展覽。

二零一六年六月至八月,歷史博物館與意大利機構Contemporanea Progetti和Expona合辦「海上雄師—羅馬海軍與龐貝古城」專題展覽。是次展覽從意大利逾十間博物館和文物保護機構借來約110組珍貴的展品,包括首飾、銀器、雕像、大理石浮雕、沉船文物,以及首度在港展出的龐貝古城罹難者遺骸模型,同場並設有多項多媒體節目及三維動畫。

<em>Mare Nostrum:</em> Roman Navy and Pompeii exhibition
觀眾參觀「海上雄師—羅馬海軍與龐貝古城」展覽,透過多媒體項目認識羅馬海軍的歷史。
Mare Nostrum: Roman Navy and Pompeii exhibition
展品包括公元七十九年羅馬龐貝古城被維蘇威火山爆發摧毀時罹難者的遺骸模型。

海上絲綢之路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幹道。「跨越海洋—中國海上絲綢之路‧點‧線‧面」展覽展出海上絲路上中國八個港口城市逾200件珍稀文物,讓古代海上絲路重現在現代觀眾的眼前。

Across the Oceans: the Local Connections and Global Dimensions of China’s Maritime Silk Road
「跨越海洋—中國海上絲綢之路‧點‧線‧面」展廳設有互動遊戲,觀眾樂在其中。

年內,歷史博物館與香港玩具協會及香港玩具廠商會合辦「香港玩具傳奇」專題展覽,展出港人熟悉或香港製造的玩具逾2 600件。展覽讓觀眾認識百年來玩具的演變,了解工業家如何用心經營,令香港成為玩具王國。展覽亦探討全球娛樂事業如何通過動畫、漫畫、電影和電視帶動玩具潮流,以及香港在這個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

The Legend of Hong Kong Toys exhibition
「香港玩具傳奇」展覽舉行期間,香港歷史博物館草地擺設逾千隻黃色塑膠小鴨。

為紀念孫中山誕辰150周年,歷史博物館在二零一六年舉辦多個特備節目,部分活動與其他機構合辦。特備節目為兩場講座及兩個展覽,包括「趣看孫中山及其時代」展覽,以及在香港中央圖書館舉行的「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專題講座。《迎難而上—辛亥革命期間的孫中山》一書亦在同年十一月出版。

A Commemoration of the 150th Anniversary of Dr Sun Yat-sen’s Birth
「香港各界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一百五十周年大型展覽」在香港中央圖書館舉行期間,吸引了大批觀眾前來觀賞文物及歷史圖片。
Dr Sun Yat-sen during the 1911 Revolution
紀念孫中山一百五十周年誕辰,香港歷史博物館出版了名為《迎難而上—辛亥革命期間的孫中山》專書。

年內,歷史博物館舉辦了660項教育和延伸活動,包括講座系列、座談會、工作坊、研討會、實地考察、電影放映、比賽、歷史劇場,以及親子和外展活動等,培養市民對本地歷史和文化遺產的興趣。

歷史博物館於二零一六年八月與香港資優教育學苑合辦「未來館長培訓班」,共有23名中學生參加。學員均認為課程不但饒富趣味,而且有助認識館長各方面的工作。此外,博物館與多所本地大學及專上院校(包括香港科技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浸會大學、香港大學,以及珠海學院香港歷史及文化研究中心)緊密合作,年內合辦了四場公眾研討會和41場講座。此外,「香港的歷史與社會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及「海表方行—海上絲綢之路史」國際學術研討會亦在二零一六年舉行。

歷史博物館繼續與香港展能藝術會合辦「傷健共融計劃」,為有特殊需要社羣(例如聽障及視障人士)提供手語傳譯導賞服務及模型製作工作坊。同時,「博物館共融計劃」亦為參觀展覽的聽障、視障及智障人士,特設手語傳譯導賞服務、口述影像導賞服務、模型製作及觸摸工作坊。年內舉行了八個工作坊,共有186人參加。

歷史博物館於年內繼續為長者、新來港定居人士、青少年和少數族裔舉辦「社區關懷計劃」,通過在社區中心舉辦的故事劇場和模型製作工作坊等推廣活動,增進參加者對香港歷史文化的認識和了解。協作單位包括香港小童群益會、保良局、協康會及香港新移民服務協會等本地社區團體和非牟利機構。年內共有429人參加計劃,從中受惠。

歷史博物館全年的參觀者超過1 037 600人次。除了香港海防博物館和孫中山紀念館外,歷史博物館還負責管理三所規模較小的分館,分別是鰂魚涌公園內的葛量洪號滅火輪展覽館、深水埗的李鄭屋漢墓博物館,以及柴灣的羅屋民俗館。年內,這三所分館的參觀者分別約有80 620、38 700和17 900人次。

香港海防博物館

香港海防博物館是香港歷史博物館的分館,原址前身為筲箕灣舊鯉魚門炮台。除了常設展覽「海防風雲六百年」外,年內博物館還舉行了「同禦鐵蹄—香港的抗戰歲月」及「天子‧公民—末代皇帝溥儀」兩個專題展覽。

“From Son of Heaven to Commoner, Puyi, the Last Emperor of China” Exhibition
參加者正細心觀賞「天子‧公民—末代皇帝溥儀」展覽展出的朝服。

海防博物館亦舉辦多個公眾和特備節目,包括工作坊、公眾講座及配合專題展覽的影片欣賞活動。二零一六年七月舉行的「同樂日」節目豐富,活動包括定向遊戲、扭氣球、水晶球工作坊及音樂會。

Hong Kong Museum of Coastal Defence Fun Day
香港海防博物館舉行同樂日,令參觀者倍添樂趣。節目多姿多彩,包括圖中所見的音樂表演。

海防博物館全年的參觀者約有170 600人次。

孫中山紀念館

孫中山紀念館位於法定古蹟甘棠第之內,館內設有兩個常設展覽,介紹孫先生生平事蹟以及他與香港的密切關係。年內,紀念館還先後舉辦「時評x幽默=辛亥革命前後的漫畫」和「高瞻遠矚—孫中山的經濟建設計劃」兩個專題展覽,此外紀念館並舉辦特備的教育和推廣活動,以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

Commentary x Humour = Cartoons before and after the 1911 Revolution Exhibition
展覽展出辛亥革命前後在中國及海外出版的漫畫,以助觀眾了解晚清及民初的時局。
Touring interactive play
香港話劇團上演互動劇,加深觀眾對孫中山先生革命事業的認識。

為慶祝孫中山紀念館成立10周年,紀念館在二零一六年十二月十一日舉行特備公眾活動,節目包括醒獅表演、粵劇折子戲和無聲互動劇場。

紀念館全年的參觀者約有93 300人次。

香港文化博物館

這年度香港文化博物館提供了多元化的展覽和教育活動,其中一項大型展覽是「宮囍—清帝大婚慶典」,展出153組精選自故宮博物院珍藏的文物展品。展覽透過文獻、畫像、服裝、首飾、妝奩器物、婚儀用品和宮廷樂器,闡釋清帝大婚的儀節。同場並展出本地博物館所藏的婚俗文物,對比清代帝王大婚與華南民間婚俗的異同。

Ceremony and Celebration – The Grand Weddings of the Qing Emperors exhibition
展覽以四位清帝的大婚為主題,從故宮博物院眾多藏品中精選多件珍品來港展出,當中包括清帝畫像。

文化博物館與法國五月合辦「他鄉情韻—克勞德‧莫奈作品展」,透過17幅具代表性的畫作,描劃莫奈一生的藝術之旅。

Claude Monet: The Spirit of Place
觀眾近距離觀賞莫奈的畫作。

文化博物館亦與香港攝影文化協會合辦「香港國際攝影節2016—聽日你想點?」,展出多名女性攝影師的作品,重點探討性別與創意的關係。

HKIPF 2016—What Do You Want For Tomorrow?
藝術家(右)向觀眾闡釋其攝影作品。

「衣 + 包 剪 揼」展覽結合時裝設計與工藝,探索跨界創作,五位年青時裝設計師╱藝術家與傳統工匠合作,在設計中加入貼金箔、手打銅器、粵劇頭飾製作、紮作、廣東彩瓷及編籐等工藝,創造獨特的時裝系列。

Fashion + Paper, Scissors & Rock
觀眾細心觀賞粵劇頭飾。

文化博物館已經把視聽導賞廳改建為常設的金庸館,藉以向著名武俠小說家查良鏞博士(筆名金庸)致敬。展館於二零一七年三月開放,透過超過300項展品,包括小說早年流通的版本以及大量珍貴的手稿、文獻及照片,闡述查良鏞博士早年的事業、小說創作歷程以及金庸武俠小說對香港流行文化的影響。

Jin Yong Gallery
觀眾可透過金庸館內300多件展品,探索金庸武俠小說的創作歷程。
Jin Yong Gallery
觀眾留心觀看金庸小說手稿和早年流通的版本。

文化博物館內的新界文物館於二零一六年年中關閉以進行基礎設施更新工程,並改建為以香港流行文化為主題的常設展覽,展覽預計於二零一九年年底開放。

二零一六至一七年度,文化博物館繼續參與「藝術同行」計劃,與教育局、香港藝術發展局、香港浸會大學創意研究院及大學會堂,以及香港中文大學藝術行政主任辦公室合作,為中學生及大學生提供一系列有關欣賞及推廣藝術的培訓課程。此外,文化博物館與香港中文大學及教育局合辦展品實談、工作坊和研討會,以支援教師培訓、全方位學習和高中課程。

Arts Buddies 2016
「藝術同行」計劃旨在提升學生藝術評賞的能力和分享藝術體驗的技巧。

文化博物館全年的參觀者超過787 000人次。博物館轄下還有香港鐵路博物館和上窰民俗文物館兩所分館,參觀者分別約有275 800和40 700人次。

香港科學館

香港科學館藉有趣的展品提供愉快的科學學習體驗,喚起參觀者對科學的好奇,激發對科學的興趣。

「世紀實驗:探索神秘的粒子世界」展覽於二零一六年三月至五月舉行,深入介紹大型強子對撞機這個全球最大、功率最強的粒子加速器,展出多媒體展品、模擬實驗室場境,以及對撞機內重約兩公噸的巨型超導磁鐵組件等實物,突出香港學者和科學家參與歐洲核子研究組織進行研究的貢獻。展覽期間共有約130 000名觀眾入場參觀。

二零一六年四月十八日,香港科學館慶祝成立25周年。四月至六月期間,科學館舉辦展覽,回顧從成立至今曾經舉辦的重要展覽和活動,展望未來的發展。

「古怪動物園」展覽以一本介紹稀奇古怪、令人噁心的動物生活習性的童書作藍本。展期由二零一六年七月至十一月,展出16組展品,配合各種互動遊戲和機械動物,介紹不同動物的奇怪行為及獨特習性,讓觀眾了解牠們在大自然的重要角色。展覽吸引287 000名觀眾入場參觀。

Animal Grossology Exhibition
學生正了解牛隻四個胃室如何按序消化食物。

「火星時代」展覽在二零一六年十一月至翌年一月舉行,探討人類遠征火星的可行性和挑戰。展覽利用備受歡迎的虛擬實境電腦技術,讓觀眾體驗登陸火星,了解他朝移居火星應作何準備。

「超感官暴龍展」展覽在二零一六年十二月至翌年三月舉行,運用尖端科技營造虛擬的恐龍世界,讓觀眾與史前暴龍近距離接觸,有如身臨其境。展覽附設大量教育活動,包括繪畫、拼圖遊戲、講故事和摺紙等,大部分專為兒童而設。展覽期間共有約240 000名觀眾入場參觀。

‘T-Rex Revealed – The Augmented + Virtual Reality Experience’ Exhibition
參觀者利用平板電腦進入虛擬世界,與凶猛的暴龍接觸。

科學館與「香港起飛」團隊合辦的「香港起飛‧夢成真」展覽在二零一七年二月至四月舉行,展出香港首架本土自行裝嵌及註冊的飛機。該飛機名為「香港起飛」(以「B-KOO」的名稱註冊),由項目發起人兼機師鄭楚衡帶領500人團隊建成,完成長達三個月的環球之旅。為鼓勵年輕人考慮投身航天事業,展覽期間飛機旁邊還設置展板和互動展品,播放錄像節目,並展出與飛機有關的物品。

‘Inspiration -  Dreams Come True’ Exhibition
香港首架本土自行裝嵌註冊的飛機「香港起飛」不斷為年輕人帶來啓發,鼓勵大家努力追尋夢想。

生物多樣性展廳為提高公眾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意識而設,二零一六年九月二日啓用,展出逾40組展品,模擬地球上多種天然環境和生境。場內設置互動展品、生境場景和標本,環繞「本地生物多樣性」、「世界生物多樣性」、「時光變遷」、「自然實驗室」四大主題,觀眾可借助場內各種設施,利用五官探索大自然。

Biodiversity Gallery
生物多樣性展廳內的「本地生物多樣性」主題區,從高空、陸地、海洋、河口和河流多方面,介紹香港生機勃勃的自然環境。

科學館繼續舉辦一年一度的青苗科學家研習活動,今年安排20名中學生及3名教師參觀位於瑞士的歐洲核子研究組織以及科研機構。此外,科學館舉辦「2016邵逸夫獎得獎者—挑戰、尋樂在科研」公眾論壇,讓得獎者與參加者分享科研工作的苦與樂。「2017香港科學節」由科學館與42個科學團體和政府機構合辦,提供逾170項節目,其中「活的科學」系列以學生為對象,提醒大家要保護地球美麗而複雜的自然生態。

HK SciFest 2017
「香港科學節」舉行科學表演,觀眾反應熱烈。

年內,參觀科學館的展覽以及參加相關教育及推廣活動的人數逾1 236 000人次。

香港太空館

香港太空館通過舉辦展覽、天象廳節目和推廣活動,向市民推廣天文知識。何鴻燊天象廳配備先進的放映及控制系統,為觀眾帶來視聽效果震撼的全天域電影、立體電影和天象節目。定期舉行的短期展覽則向觀眾介紹天文學和太空科學的最新發展。

為紀念無人探測船朱諾號抵達木星,太空館大堂在二零一六年舉行「朱諾號—窺探木星面紗下的秘密」專題展覽,介紹朱諾號的任務以及有關木星的新發現。

太空館與香港中華總商會、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酒泉衞星發射中心及京港學術交流中心合辦「少年太空人體驗營」,從175名獲得提名的本地中學生選出30人,在二零一六年七月至八月前往北京和酒泉參加體驗營,學習太空科學知識、體驗太空人的訓練過程。

Young Astronaut Training Camp 2016
30名中學生參加「少年太空人體驗營2016」,行程包括到訪酒泉衞星發射中心。

二零一六年十一月五日,「盲人觀星傷健營2016」在西貢天文公園旁草地舉行,吸引2 200人參加。傷健營透過攤位遊戲和天文觀測活動,讓參加者體驗觀星的樂趣,此外亦提供特別活動,讓視障、聽障、肢體傷殘、弱勢社群和少數族裔的人士參與。

Stargazing Camp for All and the Blind
「盲人觀星傷健營2016」吸引2 200名參加者,人人盡興而歸。

太空館的「星夜行」流動應用程式自二零一四年推出以來,至今錄得超過133 000次下載。這個流動應用程式以所有對觀星有興趣的人士為目標用戶,包含中西星圖、星座故事雙語錄音資料、天文資訊和相關活動資料。

年內,太空館放映了一個天象節目、兩部立體全天域電影、兩部全天域電影和兩個學校節目,全部作多場放映。年內,何鴻燊天象廳吸引了約283 900名觀眾。

另外,太空館舉行了477場推廣活動,共有超過28 000人次參加。展覽廳自二零一五年十月起關閉進行翻新工程,預計於二零一七年年底重開。

藝術推廣辦事處

在二零一六至一七年度,藝術推廣辦事處與不同伙伴合作,舉辦一系列社區及公共藝術推廣計劃,藉以豐富市民的文化生活,鼓勵公眾欣賞藝術。

「悠遊藝術大樓」公共藝術計劃把政府大樓部分公共空間變成趣味十足的藝術天地,讓市民在日常生活中有更多機會接觸和欣賞藝術。二零一五年七月,本署為赤柱市政大廈、東涌市政大樓、大角咀市政大廈及龍逸社區會堂四個地點,度身訂造具有社區特色的公共藝術品,展期至二零一七年七月。

ARTivating Public Buildings
鄧國騫為赤柱市政大廈創作《這裡有船》,利用尋寶地圖及船上日常用品,娓娓道出赤柱與大海的故事。
ARTivating Public Buildings
楊悅欣為大角咀市政大廈創作《層層看看大角咀》,以插畫、相片,加上向街坊收集所得物品,呈現大角咀街頭的人生百態。

為使本地藝術家有更多機會定期展出作品,本署推出「公共藝術計劃2015」,透過公開比賽選出四組本地藝術家及藝術團隊,委約創作公共藝術品。其中兩組作品已分別設置在調景嶺公共圖書館及屏山天水圍公共圖書館,向市民展示。

Public Art Scheme 2015
「公共藝術計劃2015」委約官天佑創作的《開卷有益》,已裝置在調景嶺公共圖書館作長期展示。
Public Art Scheme 2015
「公共藝術計劃2015」委約梁美萍創作的《本意》,已裝置在屏山天水圍公共圖書館。

本署與起動九龍東辦事處合辦「起動駿業街遊樂場為觀塘工業文化公園(第一期)」展覽。為延續第一期的成果,本署於二零一六年九月展開「駿業街遊樂場公共藝術計劃」,向本地藝術家和藝術團隊公開徵召提案,並於十二月選出共二十一份以觀塘七種工業為主題的入圍提案。最終委約的七組公共藝術作品將於二零一八年八月設置在翻新後的駿業街遊樂場。

「邂逅!老房子」藝術計劃反思如何使用老房子的空間。計劃於二零一七年一月舉行,選定孫中山紀念館、王屋村古屋、羅屋民俗館及三棟屋博物館這四幢具歷史價值的老房子,委約本地藝術家石家豪、林東鵬、黃麗貞和林嵐及他們的團隊創作場域特定的藝術品,為老屋子注入新的活力。

Hi! Houses
石家豪及其團隊以孫中山先生一生中七個重要時期為主題,配合當時歷史背景,為孫中山紀念館創作了七道屏風。
Hi! Houses
藝術家林嵐及其團隊在三棟屋博物館開幕表演中,把當代藝術裝置融合現代舞及南音。

工業貿易大樓為第一座專設藝術品展覽空間的政府大樓。二零一七年二月在大樓舉行「#藝術旅人展覽系列一—異國符號」展覽,展出兩位女藝術家鄭淑宜和馬琼珠的作品,探索旅行中與別不同之異國符號。

#ArtTravellers Exhibition Series I: Decoding Exotic Lands
鄭淑宜和馬琼珠為「異國符號」展覽創作兩件藝術品,在工業貿易大樓的藝術品展覽空間展出。
油街藝術空間(油街實現)

「油街實現」是為促進本地年輕藝術家交流而設的開放平台,以致力在社區層面推廣藝術、鼓勵共同參與及創作藝術為宗旨。

二零一六至一七年間,「油街實現」舉辦極富創意的「即日放送」計劃,與六個本地藝術團體合作,播放多元化的電影,探討與當今社會和藝術有關的議題。二零一七年一月推出的「矚目登場」系列,本地藝術家黃慧姸、尹麗娟、程展緯、藝術團體Room 9 Dance Theatre和北京藝術家徐冰鼓勵參觀者透過展品,反思觀看和描述世界的角度。此外,「油街實現」亦為不同的社群舉辦多個社群參與項目,包括為設計師而設的「XCHANGE盛食當灶」,為建築師而設的「玩轉『油』樂場」,為作家而設的「在油街寫作」,以及為年輕藝術家而設的「連結社群」系列。

Montage Express
油街實現籌劃「即日放送」項目,化身為社區影院,探討電影藝術與生活如何互相連結。
PLAY To CHANGE
「玩轉『油』樂場」的一連串展覽及公眾活動,為建築師及市民搭建交流的平台,就城市發展、社會及日常生活的各項議題展開對話。

第六屆「藝遊鄰里計劃」協助本地藝術家從本地歷史和集體回憶中尋找靈感。年內該計劃在四個不同場地舉行展覽。「北角睇樓團」展覽探討北角的文化特色及區內住屋問題。「柒紙媒—紙上北角」展覽的參展藝術家透過作品表達對北角社區的深厚感情。「石頭都會笑」展覽嘗試以觀塘坪石邨的快樂時光連繫一眾街坊。「九承九」展覽則探討傳統工藝如何在香港持續發展,以及以工藝作為藝術媒介的可塑性。

The 6th Artists in the Neighbourhood Scheme: North Point Dream Properties Limited
「北角睇樓團」展覽探討住屋問題,引發觀眾反思。
The 6th Artists in the Neighbourhood Scheme: Smiling Stone
觀眾參觀「石頭都會笑」展覽,聆聽從社區收集得來的各種聲音。
香港視覺藝術中心

香港視覺藝術中心為藝術家、藝術愛好者和市民大眾提供藝術教育的平台,專注新媒體藝術發展。該中心積極與藝術家和藝術機構合作,舉辦優質教育節目。

二零一六年三月及四月,香港視覺藝術中心與香港城市大學合辦「像素之後 動漫美學雙年展2015-16」,作為亞洲地區「動漫美學雙年展」其中一站的展覽。八位參展的本地藝術家展出新媒體藝術作品,反映動漫文化如何影響當代藝術。二零一六至一七年度,香港視覺藝術中心亦舉辦藝術教育計劃「藝術專修課程」,為期一年,讓優秀的年輕藝術家在前輩藝術家、專業人士和學者的指導下,開展藝術事業。此外,中心亦舉行以新媒體藝術和當代藝術實習為題的工作坊及講座。

POST PiXEL. Animamix Biennale 2015-16
「像素之後 動漫美學雙年展2015-16」展示新媒體藝術的新趨勢,鼓勵觀眾探討真實與虛擬世界之間的複雜關係。
Art Specialist Course 2016-17
「藝術專修課程2016-17」舉行畢業展,展出學員的水墨及陶藝作品。
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

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非遺辦事處)已落實各項加強保護本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措施,包括制定確認、立檔、研究、保存、推廣和傳承的策略。非物質文化遺產諮詢委員會(非遺諮委會)根據二零一四年公布的首份「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非遺清單)以及其後進行的深入研究,在二零一七年二月公布該會推薦列入「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代表作名錄) 的10個項目*。經進行三個月公眾諮詢後,非遺辦事處在同年五月整理公眾的意見,然後提交非遺諮委會,以期於二零一七年年中公布首份代表作名錄。代表作名錄可為政府提供參考依據,讓政府就保護具有高文化價值和急須保存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在分配資源時訂立緩急先後次序。

Press Briefing on the Recommended Items to be Inscribed onto the Representatives List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Hong Kong cum ICH @ New Year
南音獲推薦列入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項目。

二零一六年六月,非遺辦事處在三棟屋博物館設立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非遺中心),作為展示和教育中心。非遺中心長期展出展覽,介紹本地10個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項目**以及相關的傳承團體。曾舉辦的大型活動包括「非遺樂在三棟屋」、「非遺樂在夏令時」及「非遺傳承迎新歲」三個同樂日。非遺辦事處會繼續與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團體和其他社區機構合辦節慶盛會、展覽、展示、講座、工作坊、研討會和實地考察,提高公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注和興趣。

Hong Ko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Centre Opening Ceremony cum ICH Fun @ Sam Tung Uk
「非遺樂在三棟屋」同樂日在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啓用典禮後舉行,表演節目包括客家山歌對唱。

*10個獲推薦列入代表作名錄的項目為南音、宗族春秋二祭、香港天后誕、中秋節—薄扶林舞火龍、正一道教儀式傳統、食盆、港式奶茶製作技藝、紮作技藝、香港中式長衫和裙褂製作技藝及戲棚搭建技藝。

**獲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10個本地項目,即粵劇、涼茶、長洲太平清醮、大澳端午龍舟遊涌、香港潮人盂蘭勝會、中秋節—大坑舞火龍、古琴藝術(斲琴技藝)、全真道堂科儀音樂、西貢坑口客家舞麒麟和黃大仙信俗,均已自動納入代表作名錄。粵劇於二零零九年獲列為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