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音樂推廣活動

Home>   音樂活動  >   社區音樂推廣活動  >   音樂展覽 – 西安鼓樂

音樂展覽 – 西安鼓樂

Untitled Document

實體展覽於2025年6月起在公共圖書館舉行,按此查閱展覽日期及場地。

 

文/影/圖:楊陽博士 (香港教育大學文化與創意藝術學系助理教授)

 

簡介

Arrow

西安鼓樂起源於隋唐,千多年來流傳於長安 (今陝西西安) 一帶的關中平原地區,是中國傳統器樂文化的典型代表。因樂器種類及演出人數眾多,西安鼓樂被稱為「中國古代交響樂」,2006年被列入首批中國國家級非遺名錄,2009年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歷史

Arrow

起源

西安鼓樂源於隋唐、起於宋、興於元明、盛於清。樂曲結構、曲名、樂器及記譜法皆與唐代燕樂中的大曲有所聯繫,在安史之亂時流入民間,依託道觀寺廟傳承保留。

 


 

發展

西安鼓樂主要用於祭祀和祈雨等民間活動。位於西安的多所民間鼓樂社把這種古老音樂形式以口傳心授方式傳承至今,讓西安鼓樂成為「活着」的非遺。

 

圖片 1
西安鼓樂研究專家於「鼓樂陳列館」前合影
(來源:西安都城隍廟鼓樂社社長張昭先生,以下簡稱「張昭先生」)

 


 

樂派

西安鼓樂可分以下三個流派,各有特色:

 

流派

鼓樂社代表

風格特點

僧派

大吉昌鼓樂社

東倉鼓樂社

古雅純淨,清新明麗

道派

都城隍廟鼓樂社

平和幽雅,肅穆恬靜

俗派

何家營鼓樂社

南集賢鼓樂社

質樸渾厚,高揚熱烈

 

圖片 2

「大吉昌鼓樂社」第二代笛子領奏楊家楨
(來源:張昭先生)

 

 

圖片 3

「都城隍廟鼓樂社」安來緒大師 (1895-1977)
(來源:張昭先生)

 

圖片 4

「何家營鼓樂社」演奏坐樂《群英宴》
(來源:張昭先生)

 

 

圖片 5

「南集賢鼓樂社」演奏套曲《黃鐘醉花會》
(來源:張昭先生)

 

圖片 2

「大吉昌鼓樂社」第二代笛子領奏楊家楨
(來源:張昭先生)

 

圖片 3

「都城隍廟鼓樂社」安來緒大師 (1895-1977)
(來源:張昭先生)

 

圖片 4

「何家營鼓樂社」演奏坐樂《群英宴》
(來源:張昭先生)

 

圖片 5

「南集賢鼓樂社」演奏套曲《黃鐘醉花會》
(來源:張昭先生)

樂譜及樂器

Arrow

樂譜

西安鼓樂的記譜方式沿用宋代俗樂半字譜,樂曲韻味全由老一輩口傳心授。現今的西安鼓樂社仍使用古代的手抄半字譜,並保留明代的傳本。曲目名稱也仍保留着唐、宋、元、明、清各種曲牌,見證着中國傳統音樂發展的歷史。

 

圖片 6

西安鼓樂手抄樂譜
(來源:張昭先生)

 

圖片 7

西安鼓樂《奉金杯》現代版樂譜內顯示原版的半字譜,另輔以西方五線譜和簡譜供現代人解讀。
(來源:張昭先生)

 

  

圖片 8

都城隍廟鼓樂社所用的音高標示

 

圖片 7

西安鼓樂《奉金杯》現代版樂譜內顯示原版的半字譜,另輔以西方五線譜和簡譜供現代人解讀。
(來源:張昭先生)

 

圖片 8

都城隍廟鼓樂社所用的音高標示

 

符號

意思

Image 9

「板」的節拍符號,即實拍。

Image 9

「眼」的節拍符號,屬於虛拍。

Image 9

延長音,並表明所延長的節拍數目。

Image 9

裝飾音,唱譜和笛子演奏皆十分常見。

Image 9

重複段的起點

Image 9

由樂曲開端重複或由此位置重複/完結重複

Image 9

樂段的結束

Image 9

停止

Image 9

緊接隨後的曲譜

都城隍廟鼓樂社所用的注譜符號

 


 

樂器

西安鼓樂的樂器分為「旋律樂器」和「節奏樂器」兩大類。旋律樂器有五種,分別是笛子、笙、管、方匣子及雙雲鑼;節奏樂器則有二十多種。

 

圖片 10

旋律樂器:笛子
(來源:張昭先生)

 

《步步嬌》

由都城隍廟鼓樂社擔綱演出。此道派音樂色彩濃郁,笛子作為領奏樂器,運用了多種變奏技巧。
(來源:張昭先生)

 

圖片 11

旋律樂器:笙
(來源:張昭先生)

 

 

圖片 12

旋律樂器:方匣子
(來源:張昭先生)

 

圖片 11

旋律樂器:笙
(來源:張昭先生)

 

圖片 12

旋律樂器:方匣子
(來源:張昭先生)

 

圖片 13

旋律樂器:雙雲鑼
(來源:張昭先生)

 

《青天歌》

由都城隍廟鼓樂社擔綱演出,樂曲突顯雙雲鑼的演奏 (影片最左方)。雙雲鑼於唐時稱為「雲璈」;宋以後,由單面雙響演變成現在的人字形雙面,並由左右手配合敲擊。
(來源:深圳市光明區文化館)

 

圖片 14

節奏樂器:單面鼓
(來源:張昭先生)

 

圖片 15

節奏樂器:坐堂鼓
(來源:張昭先生)

 

《尺調雙雲鑼八拍坐樂》(選段)

西安鼓樂中,節奏樂器負責樂曲的速度變化、營造氣氛、與旋律樂器進行對答、在不同樂段之間向樂手作出提示,以及領導樂曲的開首和結束部分,它們的地位與旋律樂器的同等重要。影片選段為樂曲的開端部分,突顯敲擊手的演奏,當中坐堂鼓擔當領奏角色。
(來源:深圳市光明區文化館)

 

圖片 16

節奏樂器:豆鼓
(來源:張昭先生)

 

 

圖片 17

節奏樂器:鈎鑼
(來源:張昭先生)

 

圖片 16

節奏樂器:豆鼓
(來源:張昭先生)

 

圖片 17

節奏樂器:鈎鑼
(來源:張昭先生)

 

圖片 18

節奏樂器:鉸子
(來源:張昭先生)

 

圖片 19

節奏樂器:大鐃
(來源:張昭先生)

 

 

圖片 20

節奏樂器:木魚
(來源:張昭先生)

 

圖片 19

節奏樂器:大鐃
(來源:張昭先生)

 

圖片 20

節奏樂器:木魚
(來源:張昭先生)

圖片 21

節奏樂器:木梆
(來源:張昭先生)

 

演奏形式

Arrow

為了慶賀豐收,西安鼓樂多在每年夏秋之際的鄉會、廟會上演奏,不論哪一樂派,其演奏形式都是分「坐樂」和「行樂」:

 

坐樂

  • 傳統上在室內圍繞桌案坐奏,常出現在藝人們比賽技藝的場合,所以較為精緻且手法多樣;
  • 全曲由頭 (帽)、正身、尾 (靴) 三部分組成,民間藝人趣稱這種結構形式為「穿靴戴帽」;
  • 使用的敲擊樂器種類繁多,包括:鼓 (坐鼓、戰鼓、樂鼓、豆鼓等)、鐃鈸 (大鐃、小鐃、大鈸、小鈸等)、鑼 (大鑼、馬鑼、引鑼/「開口子」、鉸子等) 及梆子 (大梆子、手梆子等) 等;
  • 坐樂又分「八拍坐樂全套」和「俗派坐樂」兩種:前者因在坐樂第一部分「帽」中首三個樂段均用八拍鼓段而得名;後者則常用大型敲擊樂器,氣勢磅礴,情緒熱烈。

 

圖片 22

坐樂
(來源:張昭先生)

 

坐樂

影片中的坐樂包含了多個俗派曲牌,由南集賢東村鼓樂社擔綱演出。俗派音樂歡悅,甚具特色。
(來源:張昭先生)

 


 

行樂

  • 全多用於戶外行進和廟會的群眾場合;
  • 演奏以曲調為主,節奏樂器只起伴奏、擊拍作用;
  • 行樂又分「同樂鼓」和「亂八仙」兩種:前者節奏平穩,情調典雅;後者短小優美,情緒歡快。

 

圖片 23

行樂
(來源:張昭先生)

 

行樂

影片中的行樂風格舒緩,由都城隍廟鼓樂社擔綱演出,場地為「大唐芙蓉園」(中國國家級旅遊景區)。道派音樂清雅脫俗。
(來源:張昭先生)

 

由古至今

Arrow

西安鼓樂傳統上於每年農曆六月在小麥收割完成後於城內外的廟會、節慶等活動中登台亮相。當中,著名的「朝山進香」在西安鼓樂的傳承中更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它不僅是宗教文化的盛會,更是民間音樂的盛宴。它表達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祈福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時至今日,西安鼓樂的演出場地和表演形式已有很大變化,由原來的廟會祭祀活動轉變為舞台演出。西安鼓樂受到政府和相關組織的高度重視,經常亮相於不同活動,現代化的服裝和道具大大增加了觀賞性。

 

《十六拍》

這是由都城隍廟鼓樂社及南集賢東村鼓樂社聯合演出的行樂作品,當中使用了色彩繽紛的令旗和社旗,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
(來源:深圳市光明區文化館)

 

傳承

Arrow

文化傳襲

  • 目前西安只有十三個民間鼓樂社、研究專家不超過十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四名 (趙庚辰、顧景昭、田中禾、何忠信);
  • 千多首流傳古曲雖已翻譯了近二百首,但沒有任何一個鼓樂社能演奏超過五十首;
  • 西安鼓樂現有發展單位主要為民間社團及學院研究兩類。民間社團中仍有六家百年老社保持着傳統鼓樂活動,學院研究則較偏重以音樂史研究及安排學生演出;
  • 西安鼓樂的保護仍需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

 

顧景昭大師鼓樂演奏

顧景昭大師 (1946- ) 是西安鼓樂其中一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亦是「南集賢東村鼓樂社」社長。影片展示了顧大師 (坐於中央位置) 令人嘆為觀止的演奏。
(來源:深圳市光明區文化館)

 

圖片 24

在民間演出
(來源:張昭先生)

 


 

學校教育

近年在政府的支持和鼓勵下,傳統樂社積極在校園開展鼓樂推廣活動,除了為青少年學生舉辦專場音樂會外,還安排西安鼓樂傳承人到課堂內為學生講授鼓樂基本知識和演奏方法,並在此基礎上建立青少年鼓樂團。部分推廣活動更在海外舉行。

 

圖片 25

小學工作坊
(來源:張昭先生)

 

 

圖片 26

在澳洲舉辦體驗工作坊
(來源:張昭先生)

 

圖片 25

小學工作坊
(來源:張昭先生)

 

圖片 26

在澳洲舉辦體驗工作坊
(來源:張昭先生)

結語

Arrow

西安鼓樂源自隋唐,歷經宋元明清,是中國古代音樂最重要的藝術遺存之一。它既保留了宮廷音樂的典雅,又具有唐宋音樂渾厚高揚。保護與傳承西安鼓樂,對於研究中國乃至世界音樂文化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