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音樂推廣活動

Home>   音樂活動  >   社區音樂推廣活動  >   民族音樂巡迴展覽 – 日本篇

民族音樂巡迴展覽 – 日本篇

Untitled Document

 

文/影/圖:白得雲教授(香港演藝學院音樂學科系主任)

 

日本是許多人喜愛的外地旅遊地區,日本的電視劇、電玩、漫畫等在全球擁有眾多粉絲,日式料理亦於各地甚受歡迎。日本是一個非常特別的地方,既有類型豐富的各種流行文化形式,亦有各種傳統文化藝能,經千百年的變遷而保存至今。早在「文化保育」的概念為大家認識之前,日本社會,從民間到政府,對傳統藝能的傳承已經形成多層次的體系。這種對固有文化的執著與繼承,展現出日本獨特的個性。透過以下日本傳統音樂的介紹,希望帶來一種非一般的旅遊經驗,讓你從另一個角度更深入認識日本文化。

 


歡迎按以下欄目,展開非一般的日本深度遊 ,並觀看示範演出的足本版 。

 

日本的傳統音樂:「邦樂」的種類與傳承

Arrow

日本傳統樂器很多都是源自中國、朝鮮等東北亞鄰近地區。雖然樂器的原型是從外地傳入,但經過千百年的發展與改革後,這些樂器已經融合到當地的傳統音樂文化當中,表現了獨特的日本藝術風格。

 

1868年「幕府時代」終結,展開「明治維新」,西方文化對日本的影響日漸明顯,日本的音樂亦開始引入西方元素,逐漸發展成各種古典、嚴肅及流行的體裁與表演形式。與這些新興樂種類型相對的,是經歷世代變遷,從宮廷以至民間流傳的各種傳統音樂體裁。

 

由此出現以「邦樂」一詞指日本原有的傳統音樂,以「音樂」一詞指受西方文化影響下而發展成的音樂類型的分類方法。

 

今天仍然流傳的「邦樂」,主要分為幾個大類:

  • 宮廷、宗教及節慶音樂:包括雅樂及神道祭祀音樂
  • 地方的聲樂、器樂及相關的樂種:民謠、地歌、三曲、箏及尺八樂曲等
  • 劇場類的表演:能.狂言、歌舞伎、文樂

 

能樂《翁》演出

能樂《翁》演出
兵庫縣篠山市春日神社能舞台

 

文樂《心中天網島》

文樂《心中天網島》(劇作家:近松門左衛門)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日本政府及民間致力推動傳統文化的復興,1950年政府通過《文化財保護法》,當中最重要的是確立了「無形」文化財產(包括音樂、戲劇等藝術形式)的保育政策,理念與現時所謂「非物質文化遺產」相似。文部科學大臣自1955年起指定傑出的傳承人及團體為「重要無形文化財保持者」,即一般所稱的「人間國寶」。

傳統邦樂的特點

Arrow
  • 以單聲部織體為主
  • 節奏上以二拍、四拍的拍子為主
  • 不同樂種之間,或在同一首樂曲中,速度的變化很大
  • 曲式上受「序 - 破 - 急」結構的影響,音樂從散、慢的樂段,逐漸發展成節拍較為規整、速度上逐漸加快的樂段
  • 強調音色與力度的變化,演奏時,特別是吹管樂器,運用很多微分音
  • 最常見的兩種五聲音階:帶半音的「陰音階」(又名「都節音階」)及沒有帶半音的「陽音階」(又名「民謠音階」)

雅樂:在宮廷設立逾千年的禮儀舞樂

Arrow

雅樂是現今歷史最悠久的「邦樂」種類,自飛鳥奈良時期在宮廷建立至今已經超過一千年。「雅樂」一詞,起源自中國古代儒家「禮樂」思想,但其實日本雅樂與中國雅樂不是同一概念。雅樂經歷千多年的本土化變遷後,至今仍然在宮廷或神社的祭典、禮儀場合中使用。現時日本皇宮的雅樂演奏由宮內廳式部職樂部負責,200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將日本雅樂加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

 

現時日本的雅樂分為三大類:

  • 皇室.神道系歌舞(國風歌舞):源於本土的歌舞,包括神樂、東遊、久米歌等
  • 外來系歌舞:分為唐樂及高麗樂兩大類,表演形式上分為左方舞(唐樂)、右方舞(高麗樂)及管弦(不包含舞蹈的器樂演奏)
  • 平安時期之後新創歌曲:催馬樂、朗詠

 

著名的雅樂樂曲包括管弦《越天樂》、左方舞《蘭陵王》、右方舞《納曾利》等。

 

管弦管弦

 

舞樂舞樂

 

雅樂:樂器

Arrow

日本雅樂所用的樂器分三類:

  • 吹管樂器:三種橫笛(神樂笛、龍笛、高麗笛)、篳篥、笙
  • 弦樂器:和琴、箏、琵琶
  • 打擊樂器:笏拍子、羯鼓、三鼓、太鼓(樂太鼓、大太鼓)、鉦鼓(釣鉦鼓、大鉦鼓)

 

龍笛
龍笛

 

 

琵琶
琵琶

樂太鼓
樂太鼓

 

 

鉦鼓
鉦鼓

 

下面介紹兩樣在演奏管弦及左方舞時較為特別的樂器:

 

笙(上)、篳篥(下)

 


笙是七世紀雅樂傳入日本時帶來的樂器,現時用於左方唐樂的舞樂及管弦當中,平安時期加入的催馬樂及朗詠的樂隊亦包括笙。雅樂的笙結構上與中國傳統笙相似,共十七簧,演奏時需要保持樂器的溫度。在演奏中,笙往往作為整首雅樂樂曲的開始部分,並會演奏稱為「合竹」的和聲以豐富作品的織體和音色。


笙(上)、篳篥(下)

 

篳篥
篳篥是從中亞地區傳入中國的雙簧片樂器,再傳到日本。日本雅樂所用篳篥是竹管加上蘆葦莖造的簧片構成,前面為七孔,背後另有一孔。篳篥的音域較窄,只是略多於一個八度。篳篥在雅樂中需要演奏主要的旋律,可以說是音樂形象最為突出的樂器。演奏時需要掌握稱為「塩梅」的技巧,即是以簧片控制不同的滑音和音色。

邦樂:日本傳統樂器

Arrow
德川幕府時代,江戶(東京)等地一般觀眾的喜好,對音樂表演的發展的影響更大,箏、三味線、尺八逐漸成為最受歡迎的傳統樂器,為不同形式的歌唱樂種和民謠伴奏,再發展成自身獨特的演奏流派。

箏
最早的日本箏是從中國傳入,用於雅樂之中。雖然它的形制與演奏手法曾經多次轉變(飛鳥奈良時期的宮廷樂箏、室町時期的寺院筑紫箏、江戶時期的民間俗箏),但基本上保留了十三弦箏的形制。

十七世紀時八橋檢校 (1614-1685) 創立了「俗箏」,被視為近代箏曲之祖。現時日本箏樂中有「生田流」和「山田流」兩大流派,分別由生田檢校 (1656-1715) 及山田檢校 (1751-1817) 創立,兩者各有不同的音樂特色和演奏法。

明治時期以後開始出現各式各樣的「新箏」,最重要的有宮城道雄 (1894-1956) 開發的十七弦箏。自宮城道雄的改革之後,其他如野坂惠子 (1938-2019) 等藝術家亦先後推出二十至三十弦形制的箏。現時在日本音樂院校教學中,仍然只教授十三和十七弦箏,以學習傳統箏曲為主。由宮城道雄創作的《春之海》是現今最著名的箏曲之一。  

箏演奏家、作曲家及教育家宮城道雄
箏演奏家、作曲家及教育家宮城道雄


三味線
三味線 兩種不同的三味線:中棹(上)、細棹(下)

三弦大約在十四世紀末(中國明代)傳到琉球(今天的沖繩),名三味線,成為琉球歌曲的伴奏樂器,十六世紀再傳到日本本土。最初掌握三味線演奏的是琵琶法師,即在琵琶伴奏下說唱通俗故事的失明藝人。江戶時期,以三味線伴唱的組歌開始流行,再發展成「地歌」、「長唄」等體裁。隨着三味線成為流行的樂器,也因應表演的需要而發展成形制不同的三味線。

其實三味線音樂也有創新的一面,例如津輕三味線採用很多新創而活潑的演奏技巧,是近年相當受年青觀眾喜愛的三味線音樂。吉田兄弟等演奏家,在創作中更加入了流行及世界音樂的新元素,使到原本只用作傳統聲樂伴奏的樂器,變得更為接近大眾。  

八島岳亭 (1786-1868) 所繪的浮世繪木版畫《三味線之調弦》
八島岳亭 (1786-1868) 所繪的浮世繪木版畫《三味線之調弦》


尺八
尺八

尺八同樣是作為雅樂樂器傳入日本,在平安時期因雅樂的改革被除去。現今奈良東大寺的正倉院裡,還保存着唐代傳去的八支尺八。鎌倉時期曾經出現一種叫「一節切」的尺八,由盲僧演奏。另外一種叫「天吹」的窄身尺八,從室町到江戶時期在九州十分流行。現今的尺八,是從江戶時期禪宗普化宗的遊方僧人「虛無僧」所演奏的尺八音樂傳承下來。1871年日本政府廢除了普化宗,原來的僧人開始向大眾傳授尺八。

十八世紀時僧人黑澤琴古 (1710-1771) 將三十六首尺八樂曲編訂為本曲,作為「琴古流」的基本曲目,如今這一流派被視為尺八的傳統派。十九世紀後期,僧人中尾都山 (1876-1956) 對尺八的傳承作出了很多改革,又創作了很多新作品,建立了「都山流」,是現時日本最流行的尺八流派。

近代著名的尺八演奏家有「琴古流」的二代青木鈴慕 (1935-2018)、「都山流」的山本邦山 (1937-2014) 等。另一位較多外國觀眾認識的尺八名家是橫山勝也 (1934-2010),曾經到香港演奏。

 

「琴古流」二代青木鈴慕於1999年獲認定為「重要無形文化財保持者」
「琴古流」二代青木鈴慕於1999年獲認定為「重要無形文化財保持者」

 

「都山流」山本邦山於2002年獲認定為「重要無形文化財保持者」
「都山流」山本邦山於2002年獲認定為「重要無形文化財保持者」

尺八名家橫山勝也
尺八名家橫山勝也

   

傳承方法

Arrow

日本傳統音樂主要以口傳心授的形式傳承,雖然現時已用了樂譜記載所有樂種,但大部分只靠譜字顯示音符,而且各樂器均有其獨特的記譜法。傳統日本音樂的傳承還有一個特點,就是著名的音樂大師會「絕活不外傳」,從樂譜、演奏方法到理論著作,在過去總會有一些獨門心法只會傳授給最優秀的門生或流派的繼承人。例如,能劇大師世阿彌在十五世紀初寫成的名著《風姿花傳》,直到十九世紀末才為外人所認識。當代社會環境及科技的急速發展,對傳統音樂的傳承形式帶來很多改變。現時不少日本大學已經設立專門教授邦樂的學系,然而亦有不少大師堅持固有的教授模式。

 

 世阿彌《風姿花傳》(十五世紀初)
世阿彌《風姿花傳》(十五世紀初)

邦樂:歷史與樂器的發展

Arrow
邦樂:歷史與樂器的發展

 

奈良東大寺正倉院所藏樂器:

樺纏尺八(左)、尺八(中)、玉尺八(右)樺纏尺八(左)、尺八(中)、玉尺八(右)   螺鈿紫檀琵琶:正面(左)、背面(右)螺鈿紫檀琵琶:正面(左)、背面(右)
     
螺鈿紫檀阮咸:正面(左)、背面(右)螺鈿紫檀阮咸:正面(左)、背面(右)   螺鈿紫檀五絃琵琶(複製品)螺鈿紫檀五絃琵琶(複製品)
     

2019年奈良正倉院展覽宣傳單張展示的金銀平文琴

結語

Arrow

日本傳統邦樂的傳承與發展,一方面得到政府政策的支持,有非常嚴格的流派傳承文化,亦能夠把邦樂的學習融入到現代的教育系統當中。另一方面,在保留傳統的同時,亦能夠接受在創作和演奏上,融入現代和流行的音樂元素,豐富了邦樂的生命力,使傳統更接近大眾。這種對傳統的執著與開放,希望能夠啟發大家對認識自身傳統音樂文化的反思。

 

津輕三味線演奏組合「吉田兄弟」:吉田良一郎(左)、吉田健一(右)
津輕三味線演奏組合「吉田兄弟」:吉田良一郎(左)、吉田健一(右)

示範演出

Arrow
五木搖籃曲(五木の子守唄)
五木村位於熊本縣球磨郡。民謠《五木搖籃曲》有多個版本,歌詞內容講述在富有家庭擔任褓姆的貧家女童之生活感嘆。旋律以典型的「陰音階」構成,並流傳尺八等多種樂器的獨奏版本。

荒城之月(荒城の月)
《荒城之月》完成於1901年,是瀧廉太郎 (1879-1903) 為中學生創作的歌曲,旋律及歌詞的創作靈感取自數個已成廢墟的古代城堡。旋律亦以「陰音階」構成,用尺八獨奏時十分扣人心弦。

尺八:楊光
 

夜來節(よさこい節)
民謠《夜來節》在江戶時期已經非常流行,內容講述一名和尚被發現在高知市播磨屋橋邊的商店購買女性用髮簪的流言。「夜來祭」亦是高知縣夏天最盛大的祭典,於每年八月舉行。是次版本由箏獨奏。

箏:李嘉珮
 

春之海(春の海)
著名箏教育家兼演奏家宮城道雄雖然自小失明,但亦創作了不少出色的作品,其中包括於1929年所寫的箏與尺八合奏曲《春之海》。樂曲乃根據他在廣島縣福山市一小漁村的童年回憶而創作。此曲於日本新年時經常可以聽到。

箏:徐宿玶
尺八:劉穎蓉
輯自華之和音「上弦の曲」音樂會
 

平調.調子(選段)
《調子》是「左方舞」(唐樂)開始時作為引子的一首樂曲,包括「平調」在內的唐樂六調各有一首,用以展示調式的特點。《平調.調子》開始時會先後出現笙、篳篥及龍笛,此選段內由笙吹奏的樂句,節奏自由。

笙:盧思泓
 

越天樂.平調 (選段)
《越天樂》是唐樂及管弦中最為人認識的雅樂樂曲,現時仍於傳統婚禮、寺院及神社節日中使用。此選段是樂曲開始時由篳篥演奏的部分。

篳篥:胡晉僖
 

津輕上河源節(津軽じょんから節)
《津輕上河源節》被稱為青森縣三大民謠之一,演唱時多以津輕三味線伴奏,旋律源自新潟縣的民謠《新保廣大寺節》。此曲亦經常以津輕三味線獨奏呈現,是次獨奏版本由廣原武美彈奏,他是日本廣原三弦道家元,2002年於全國津輕三味線大賽大阪大會獲「大賞之部」優勝(冠軍)。

津輕三味線:廣原武美
輯自嘉義民族管弦樂團「和のひびき」台日交流音樂會
 

南部俵積之歌(南部俵積み唄)
「俵」乃稻草編織成的圓桶形容器,供日本農民存放收割後的大米。《南部俵積之歌》是日本東北青森縣三戶郡的民謠,當地在江戶時期屬「南部藩」。 歌詞描寫農民在豐收後忙於把米俵滿滿積存,堆放在倉庫的勞動場面,是一首載有祝賀意思的民謠。

津輕三味線:廣原武美
民謠演唱:柿崎竹美
和太鼓:上田秀一郎
輯自嘉義民族管弦樂團「和のひびき」台日交流音樂會
 

赤胴
《赤胴》配合結他及木箱鼓演奏,充分表現出津輕三味線活潑多變的特點,既有傳統風格,又有時代氣息。樂曲由廣原武豪創作,他隨廣原武美學習津輕三味線多年,現為台灣廣原會會主。

津輕三味線:廣原武豪
輯自津輕三味線台灣廣原會六周年紀念發表會「和魂洋才」
 

如希望對日本傳統樂器及樂曲有更進一步的認識,可以瀏覽日本洗足學園音樂大學「傳統音樂數碼圖書館」(內容以日文及英文編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