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音樂推廣活動

Home>   音樂活動  >   社區音樂推廣活動  >   民族音樂巡迴展覽 - 內蒙古篇

民族音樂巡迴展覽 - 內蒙古篇

Untitled Document

 

文/影/圖:陳子晉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音樂研究中心執行總監)

 


  歡迎細閱以下欄目並觀看示範影片的足本版。

 

導言

Arrow
內蒙古自治區位於中國北部,接壤蒙古及俄羅斯。自治區設九個地級市和三個盟,首府位於呼和浩特市。在這廣闊的土地上,生息著蒙、漢、回、滿、朝鮮等十多個民族。
內蒙古音樂
[圖片 1]
內蒙古音樂
[圖片 2]
內蒙古音樂
[圖片 3]
內蒙古音樂
[圖片 4]
內蒙古音樂n
[圖片 5]

蒙古族音樂

Arrow
蒙古族乃游牧民族,其音樂令人聯想到浩瀚的草原氣息。蒙古族民歌與生活息息相關,是蒙古族的音樂文化基礎。
民歌
蒙古族民歌可以分為兩類 –

  1. 1. 長調(又名「烏爾吐」)﹕
    • 歌曲內容與牧民生活相關,常於重要慶典中演唱,如婚禮、嬰兒誕生等。
    • 曲式結構上,歌詞通常分為上、下句。
    • 演唱部分的節奏自由,使用大量裝飾音和假聲,旋律音域寬廣,仿效遼闊的草原和放牧的聲音。
    • 「諾古拉」是演唱長調時經常採用的獨特發音技巧,演唱者透過口與咽腔的複雜動作,發出顫音,每個音一般抖動兩三次,別具特色。
    • 代表曲目包括《遼闊的草原》、《走馬》、《小黃馬》等。
    • 長調於2005年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即現時《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影片 1]
遼闊的草原
  1. 2. 短調(又名「烏火爾」)﹕
    • 與長調對比而得其名。
    • 有固定節奏,樂曲速度亦較長調快。
    • 與長調相比,短調的結構較規整,有兩句式和四句式,樂句與唱詞之間的結構和佈局亦較協調和對稱。
    • 短調題材豐富,種類多元化,有情歌、贊歌、酒歌、婚禮歌、叙事歌、時政歌等。
[影片 2]
阿給圖梁
民間戲曲
二人台

  • 二人台乃流行於內蒙古自治區、河北、陝西及山西一帶的民間小型戲曲,因演出內容皆以兩人對歌對舞而命名。
  • 傳統劇目約有一百二十套,多以神話和歷史故事為題,亦有描寫勞動生產、打破舊社會的封建制度、愛情故事等內容。
  • 音樂種類方面,二人台分為牌子曲(即器樂曲)和唱腔(歌曲)。兩者都是於清光緒年間,在「民歌純唱」(即絲弦坐腔)和「民間清歌」(說唱)的基礎上,吸收民間舞蹈發展而成。
  • 樂曲經常使用滑音和跳音,風格粗獷豪邁。由於曲調結合民間戲曲和吹腔元素,旋律極具地方特色。
  • 主要伴奏樂器包括笛子、四胡、揚琴,另輔以梆子和四塊瓦等敲擊樂器以加強節奏感。
  • 二人台分為東西兩路。東路二人台流行於內蒙古自治區中部烏蘭察布市以東地區及河北張家口一帶,故又稱「張家口二人台」、「河北二人台」。西路二人台則常見於首府呼和浩特市以西的地方,以及山西、陕西部分地區。兩路的唱念方言和聲調皆有不同。
  • 2006年,二人台被列入中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影片 3]
五哥放羊

呼麥

Arrow
  • 呼麥是蒙古族最具特色的演唱技巧,流行於內蒙古自治區、蒙古國及新疆阿爾泰等地區,過往主要用於祭祀和儀式,及後亦用於摔跤、賽馬等場合為比賽選手打氣。
  • 演唱時,演唱者以舌頭頂著上顎,通過不同的舌頭位置、上顎震動幅度、口型和力度,從而產生不同泛音。故此,呼麥的雙音效果中,一個音是由口部唱出,另一個聲部的泛音從耳朵、鼻子及頭部發出。
  • 呼麥於200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
[影片 4]
忽必烈禱歌

特色樂器

Arrow
馬頭琴
【馬頭琴】
[圖片 6]
  • 蒙古族最具特色的傳統樂器,從唐宋的胡琴發展而成。
  • 以木為杆,琴身呈梯形,正面用皮革蒙制,背面和側面則為木板,多以杉木或紅木為材料,頂端刻有馬頭。
  • 二弦樂器,常以四度定弦。
  • 琴音色深沉、婉轉,泛音豐富,富有歌唱性;常用三度、四度顫音模仿歌唱,非常適合伴奏長調較自由的節奏。
  • 演奏時,音箱左下角挾於兩膝之間,右手持馬尾弓。與其它中國拉弦樂器不同,馬頭琴的弓不是夾於弦線之間。
  • 左手按弦方面亦具特色﹕
    • 食指/中指﹕手指放於弦線下,然後利用指甲底部從左向右壓著弦線。
    • 無名指/尾指﹕手指放於弦線上,用指尖按弦。
【馬頭琴】
[圖片 7]
  • 現代馬頭琴分有不同大小及聲部,包括高音、中音、次中音、低音、倍低音馬頭琴。
  • 齊·寶力高乃馬頭琴的代表人物,生於1944年,1958年加入內蒙古實驗劇團,先後出版蒙古文及漢文兩個版本的 《馬頭琴演奏法》。他為了豐富馬頭琴的表現力,把傳統以牛皮蒙琴面的方法改良為蟒蛇皮蒙面及梧桐木面,此舉大大擴闊了馬頭琴的音域,也使其音色更加堅實。身為國家一級演奏員,他亦創作了《萬馬奔騰》、《回想曲》、《草原連著北京》等三十多首獨奏和協奏曲。2005年,齊·寶力高率領他的馬頭琴樂團到維也納金色大廳演出,把蒙古族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樂器推向世界舞台。

【馬頭琴】
[圖片 8]
[影片 5]
萬馬奔騰
中國·烏審馬頭琴交響樂團
侯勒(又稱「胡兀爾」)
【侯勒】(又稱「胡兀爾」)
[圖片 9]
  • 四胡的蒙古語,《律呂正義後編》則稱之為「提琴」。
  • 源於古代拉弦樂器「奚琴」,乃蒙古族和漢族的共同樂器,主要伴奏二人台、皮影戲、京韻大鼓等。
  • 第一和第三弦同音、第二及第四弦同音。
  • 琴弓長75厘米,馬尾分成兩股,分別夾於第一、二弦和第三、四弦之間,拉奏時同時震動兩條弦線。
  • 代表曲目包括《趕路》、《八音》、《莫德列馬》等。
[影片 6]
敖包相會
火不思
【火不思】
[圖片 10]
  • 四弦彈撥樂器,蒙古傳統樂器。
  • 演奏者通常以左手持琴,食指、中指、無名指及小指按弦,右手持撥子或拇指和食指戴假甲彈奏。
  • 用於獨奏、合奏或為歌舞伴奏。
  • 早在唐、宋期間已經在中國西北部出現,元代時被列為「國樂」。
  • 明、清期間,除了演奏蒙古音樂,亦應用於其他民族藝術形式,如彈唱。
  • 著名獨奏曲包括《阿斯爾》、《森吉德瑪》、《小黃馬》。
[影片 7]
恩情.阿其圖
雅托葛
【雅托葛】
[圖片 11]
  • 即蒙古箏,構造和演奏方法與漢族古箏相近。
  • 傳統雅托葛有十二弦和十弦兩種。前者用於宮廷或廟堂;後者流傳於民間,通常為民歌和牧歌伴奏。
  • 常見於內蒙古自治區中部的錫林郭勒盟和西南部的鄂爾多斯市一帶。
[影片 8]
蒙古雅托葛 (影片中的現代雅托葛結構上大致與現代古箏相同)

蒙古民歌與中國音樂

Arrow

蒙古族音樂除了自身的發展外,並受漢族借鑑,一些近代中國音樂創作亦會加入蒙古音樂元素,《賽馬》是代表作之一。

 

《賽馬》
作曲家黃海懷於1959年創作,樂曲描述蒙古族牧民在草原賽馬的場面。樂曲輕快流暢,既有蒙古民歌改編成的歌唱性段落,亦有以通過顫指音來模仿長調和馬頭琴效果的華彩樂段,把草原牧民之賽馬場景盡現眼前。

 

[影片 9]
賽馬
胡琴﹕黃安源、黃辰達
樂團﹕星海藝術研究會華樂團、南藝華樂室內樂團
指揮﹕沈國欽

 

 

結語

Arrow

內蒙古堅守並承傳歷代的文化瑰寶,傳統的長調、呼麥、二人台及馬頭琴等現已成為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它們都代表著游牧民族的文化特色。聽著長調、呼麥,就彷如置身於一望無際的草原中,頓然遠離都市的繁囂。蒙古族人民雖生活在中國邊緣地區,但其音樂與漢族音樂息息相關,互相扣連。不少現代中國音樂也採用內蒙古的音樂元素,亦加入傳統蒙古樂器以增加音色的多樣性。民族間的文化交流,建構了更廣闊的中國音樂版圖。

圖片及影片附加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