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音樂推廣活動

Home>   音樂活動  >   社區音樂推廣活動  >   民族音樂巡迴展覽 – 中亞篇

民族音樂巡迴展覽 – 中亞篇

Untitled Document

 

文 / 影 / 圖:梁宇正(英國倫敦大學金匠學院民族音樂學碩士)

 

「絲綢之路」多年來一直引發世人對東方與西方文化交流的無窮遐想。從亞歷山大大帝東征、張騫通西域,到大唐、蒙古等絲路帝國,直到今天的「一帶一路」,都讓人們對當中各種不同文化差異所擦出的火花感到好奇。本展覽將帶領大家探索絲綢之路的中心地區——中亞細亞(簡稱中亞)——在文化衝擊下衍生發展的古典音樂。

 


歡迎按以下欄目,展開中亞音樂之旅,並觀看示範演出的足本版。

絲綢之路的中心地區

Arrow
  • 中亞一般指前蘇聯五個加盟共和國:哈薩克、吉爾吉斯、塔吉克、土庫曼和烏茲別克;
  • 地理上東鄰中國、南靠印度次大陸、北達俄羅斯西伯利亞地區、西及裡海和伊朗,歷史上是重要的樞紐地區;
  • 主要宗教為伊斯蘭教;
  • 文化上有兩大支派:從綠洲發展出的城市文化,以及由草原山谷孕育出的遊牧文化。中亞古典音樂屬前者,衍生自現今的烏茲別克和塔吉克境內。

現代中亞五國地圖

中亞古典音樂歷史發展

Arrow
9至15世紀 伊斯蘭黃金時期的音樂家,發展出一套稱為「木卡姆」(maqam)的音樂系統,屬當時伊斯蘭世界的共同音樂語言,亦是中亞古典音樂的始祖。
16至19世紀 伊斯蘭世界各地開始發展出自己獨立的音樂文化。中亞古典音樂在布哈拉地區(Bukhara,今烏茲別克中部)得到蓬勃發展,19世紀頂峰時期更發展出大型曲集「六套木卡姆」(Shashmaqom,又稱「莎士木卡姆」),並得到當時其他來自費爾干納地區(Ferghana,今烏茲別克東部)和花喇子模地區(Khorezm,今烏茲別克西北部)的音樂家學習模仿。現代中亞古典音樂正以這三大地區風格為主。
20世紀 中亞地區成為蘇聯一部分,其古典音樂藉現代化教育及科技得到廣傳。但與此同時,一些音樂元素(如調式、配器等)受到西方音樂衝擊而逐漸偏離傳統。
21世紀 蘇聯瓦解後,音樂家們致力恢復傳統的演奏方法,以帶出中亞古典音樂原有的韻味。「六套木卡姆」於2003年更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成為世界級非遺項目,足以證明中亞古典音樂在世界文化的重要地位。

 

音樂在中亞人民生活佔有重要地位,是聯誼的好工具。

 

交響化的中亞古典音樂表演

 

烏茲別克自1997年起每兩年舉辦Sharq Taronalari國際藝術節,推廣中亞及其他世界傳統音樂。

 

表演形式

Arrow
  • 以歌曲為主,輔以種類豐富的樂器伴奏。當中所用的大部分樂器,在外貌和演奏方法上跟東亞、南亞以及中東的十分相似;
  • 演唱者基本上只需一個鼓及一件旋律樂器(多為弦樂器)伴奏,但大部分演出都會加上其他旋律樂器,以豐富音色變化;
  • 大部分樂曲都沒有指定樂器,任何合適的樂器均可演奏;
  • 20世紀蘇聯時代,交響化的演奏備受推崇,於是出現達數十人的大樂隊編制,雖然整體效果更現代化,卻犧牲了部分原有演奏形式所具備的獨特音色;
  • 近年的演奏風氣回歸小型編制,力求重拾傳統的聲音韻味;
  • 中亞古典音樂共有三大地區風格,各有千秋,展現不同風貌:
    一. 布哈拉(Bukhara): 精緻嚴肅
    二. 費爾干納(Ferghana): 抒情自由
    三. 花喇子模(Khorezm): 熱情奔放

 

小型編制的中亞古典音樂表演

 

中亞古典音樂表演除器樂和歌唱部分外,亦經常加入舞蹈。

 

「六套木卡姆」冷知識

Arrow

「六套木卡姆」集音樂、文學、舞蹈等多種藝術於一身,是中亞在「木卡姆」音樂系統上的發展而成的六套曲集,亦是當地經歷多個世紀不同文化交匯下的藝術結晶,其音樂特色如下:

  • 每套曲集由約30至40首獨立樂曲組成,當中大部分為有伴奏的歌曲,少部分為純器樂音樂;
  • 幾百年來一直靠師徒之間口傳心授,與中國戲曲的傳承相似;
  • 可從每套曲集揀選部分樂曲,經串聯後再可成為另一首小型組曲。不論揀選方法如何,組曲都以較沉重的樂曲開首,以輕快的樂曲結束;
  • 每套曲集以獨特的調式命名,寓意不同情感、樂理規則或地區色彩:布之陸(Buzruk,偉大)、拉斯特(Rost,正直)、拿划(Navo,旋律)、杜加(Dugoh,音階第二度音)、些加(Segoh,音階第三度音)和伊拉克(Iroq);
  • 歌詞多取材自中亞及伊朗15至19世紀的詩歌,通常以塵世的愛為題,隱喻凡人對真主的渴望;
  • 木卡姆樂曲多以其調式和曲式命名。以著名器樂曲Muhammasi Ushshoq為例,Muhammas 是曲式名稱,而Ushshoq則是Rost調式所衍生的一個變奏,曲名因此為《Ushshoq調Muhammas曲》,跟西方古典音樂中《C大調奏鳴曲》的叫法相似。Muhammas是一個每個樂句有三十二拍長的曲式,而Ushshoq有「愛人」的意思,是一個非常流行的曲調;
  • 「六套木卡姆」結構非常豐富,為中亞古典音樂 創作奠定了重要規則和風格。

 


「六套木卡姆」大師 Yunus Rajabiy(1897-1976)

 

 


經近代音樂學家記錄及出版的Muhammasi Ushshoq樂譜

主要樂器

Arrow
彈布爾(Tanbur):中亞古典音樂中最莊嚴的樂器

 

 
  • 長柄的撥弦樂器,長達125厘米,琴身以中亞常見的桑木或杏木做成;
  • 有四根鋼弦,樂手會在食指戴上金屬指套並只彈奏其中一條弦線。其他弦為共鳴弦,不按弦,隨着旋律發出柔和的共鳴聲;
  • 有16個品,按中亞古典音樂調式(類似西方的大調)定品,而非西方半音階,音域達兩個半八度;
  • 音色介乎中國琵琶與印度西塔琴(sitar)之間,但更低迴莊嚴,被認為是西塔琴的前身;
  • 除一般以橫抱撥奏外,亦可豎抱並以弓拉奏,後者樂器稱為「薩它」(sato);
  • 演唱者自彈自唱「木卡姆」樂曲或其他較嚴肅曲目時的首選伴奏樂器,另亦有相當數量的純器樂曲。
都它爾(Dutar):中亞最具代表性的樂器


上方為烏茲別克都它爾,其他為周邊國家十分類似的樂器。

 

 
  • 長柄的二弦掃弦樂器,身長約120厘米,琴身以桑木或杏木做成;
  • 琴弦為蠶絲而非鋼絲,為少數至今仍用蠶絲的中亞樂器;
  • 有約16個半音階的品,音域約兩個八度;
  • 演奏時以手指掃撥兩弦,溫厚的音色適合為演唱者以及其他響亮的樂器(如彈布爾)伴奏,但亦可獨奏,以千變萬化的掃撥指法,奏出媲美西班牙佛朗明哥結他的豐富節奏;
  • 一般用於較輕快的古典音樂甚至民歌,但亦可為木卡姆等嚴肅曲目伴奏;
  • 烏茲別克及塔吉克最常用的樂器,差不多家家戶戶都有一把在家。類似的二弦(或三弦)掃弦樂器在中亞的其他民族,以至伊朗及維吾爾亦非常流行。
朵以拉(Doira):中亞古典音樂的脈搏

 

 
  • 圓型的手打框鼓,直徑約40至50厘米,鼓框以杏木或桃木做成,並在其中一邊蓋上牛、羊、或山羊皮作鼓面,鼓框內圍配上多個金屬小圈,與西方鈴鼓相似;
  • 演奏時以左手拇指托着鼓的底部,右手拇指按着鼓框,雙手其餘手指以不同組合拍打鼓面的中央或旁邊,奏出變化多端的聲響;
  • 屬中亞古典音樂唯一的敲擊樂器,節奏模式繁多。所有演唱者必須學懂一邊唱歌,一邊用鼓拍打出歌曲的既定節奏;
  • 除中亞古典音樂外,伊朗、維吾爾、阿塞拜疆及庫爾德音樂也用上類似的框鼓。

其他常見樂器

Arrow
耐依(Nay)   嗩吶(Surnay)
 
    • 木或竹製的横笛;
    • 約45厘米長,有6個指孔;
    • 構造與中國笛子相似,音色偏磁性。

 

 
  • 近似中國嗩吶的雙簧管樂器;
  • 常用於室外喜慶場合的演奏。

 

艾捷克(G'ijjak)   喀什熱瓦普(Kashgar rubob)
 
  • 四弦拉弦樂器;
  • 如小提琴和二胡般沒有品位,可奏出如泣如訴的聲音;
  • 也用於維吾爾、伊朗及阿富汗音樂。

 

 
  • 五弦撥弦樂器,源自維吾爾樂器熱瓦普;
  • 聲音鏗鏘亮麗,特別適合演奏輕快的曲目。

 

塔爾(Tar)   烏德(Oud)
 
  • 借自阿塞拜疆的十一弦撥弦樂器;
  • 特別流行於花喇子模地區。

 

 
  • 借自阿拉伯世界的十一弦彈撥樂器;
  • 聲音沉實,多用於演奏大型樂隊的低音區域。

 

鏘(Chang)   卡農(Qanun)
 
  • 與中國揚琴相似,有14組弦,用一對琴竹敲打弦線發聲;
  • 也用於伊朗、印度、伊拉克及維吾爾音樂。

 

 
  • 像一個小型扁身的箏,有72條弦,以雙手彈撥弦線發聲;
  • 音色介乎古箏與西方豎琴之間;
  • 亦流行於阿拉伯世界。

 

結語

Arrow

中亞古典音樂既具濃濃的民族色彩,亦包含不少東方及西方的音樂元素,揉合起來渾然天成。藉是次展覽,希望引發大家對不同的文化交流有更豐富想像。香港作為文化薈萃之都,如何能在當今全球化和本土化並行的時代下,發展出一種既傳統、又具包容性的文化,亦值得我們思考。

 


烏茲別克OXUS組合把中亞古典音樂帶上國際表演舞台

示範演出

Arrow

中亞古典音樂三大風格各有千秋,以下片段為當中的代表作:

 

一) 布哈拉(Bukhara)- 樂曲風格:精緻嚴肅
Muhammasi Ushshoq
「六套木卡姆」當中一首著名的器樂曲,樂曲嚴謹結構,通過由低至高的音域一步步發展出來。曲名裡的Ushshoq有「愛人」的意思。
 
Mo'g'ulchai Navo & Qashqarchai Navo
此曲集合兩首歌曲,以相同調式配上兩個不同曲式連續演奏,速度漸變輕快,展現中亞古典音樂的特色。曲名裡的Navo有「旋律」的意思,歌詞取自兩首18世紀的詩篇。
 

二) 費爾干納(Ferghana)- 樂曲風格:抒情自由
Cho'li Iroq
曲名字面意思為「伊拉克的沙漠」。原為器樂曲,後根據15世紀的一首詩譜上歌詞,內容表達詩人自離別愛人後的痛苦。
 
Nasrulloi
此樂曲有多個樂器演奏版本,當中以彈布爾獨奏版最為人認識。近代亦有音樂家在演奏此曲前加上即興的拉奏。中亞古典音樂傳統上並沒有即興演奏,不過近年借鏡其他國家的音樂,在演奏時加入即興演奏,造成組曲的效果。
 

三) 花喇子模(Khorezm)- 樂曲風格:熱情奔放
Ilg'or
此曲為演唱史詩時常用的器樂間奏曲,通常以都它爾演奏。樂曲節奏多變,加上獨奏者掃弦時拍打琴面的敲擊聲響,栩栩如生表現出駿馬奔騰的情境。
 
Lazgi
烏茲別克花喇子模地區非常流行的一首舞曲,由20世紀當地最受歡迎的歌手Komiljon Otaniyozov(1917-1975)創作。唱作歌手在中亞十分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