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内容顯示 网络内容顯示

网络内容顯示 网络内容顯示

關於我們

网络内容顯示 网络内容顯示

香港太空館

香港太空館位於尖沙咀海旁。於1977年動工,總建築師為工務局的李銘根先生。香港太空館於1980年10月啟用,是香港用以推廣天文及太空科學知識的天文博物館。太空館設計獨特的蛋形外殼,早已成為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地標之一。

香港太空館分東、西翼。蛋形的東翼是太空館的核心,內設天象廳、宇宙展覽廳、全天域電影放映室、多個製作工場及辦公室;西翼則設有太空探索展覽廳、演講廳、天文書店和辦公室。天象廳裝設有直徑達23米的半球形銀幕,除了設有東半球第一座全天域電影放映設備外,更是世界上第一座擁有全自動天象節目控制系統的天文博物館。每年,香港太空館製作利用數碼天象投影系統播放的天象節目,並精選國外出色的全天域電影及立體球幕電影在天象廳播放。

香港太空館每年舉辦不少推廣活動,包括鬧市星蹤、星空遊樂園、趣味天文班、天文講座、天文電影欣賞、特別天象觀測活動等。此外,內容豐富的太空館網頁,更是獲取觀星資料、基礎天文知識、最新天文資訊和相關教學資源的好地方。

理想

香港太空館提供世界級博物館設施和服務,致力成為地區天文學和太空科學教育中心。

使命

我們的使命是﹕

  • 提供優質博物館服務和終身學習的環境,令市民的生活更豐富
  • 追求專業精神,務使博物館服務更臻完善
  • 提供教育和娛樂並重的多種語言節目和展覽,以提升市民對天文學和太空科學的興趣,並促進文化交流
  • 提供各種活動,使太空館發展成為教育中心
  • 提供一個安全、清潔、舒適和友善的環境,令參觀者稱心滿意
  • 有策略地收藏香港和鄰近地區有關天文和太空科學文物
  • 建立一支積極進取、盡忠職守、敬業樂業的工作隊伍

信念

堅守下列信念,實踐工作使命﹕

  • 以客為本
  • 講求質素
  • 積極創新
  • 專業精神
  • 精益求精

藏品種類

  1. 展示具歷史價值或普受歡迎之資料,供大眾觀賞,包括隕石樣本、人工製品及模型、古舊儀器或太空船之複製品。
  2. 用於節目製作、推廣活動或改善目前設施之研究及參考資料,例如天文電影、幻燈片、錄音帶及書籍等。

本館在任何時間均至少有九成可供參觀者觸摸和操作的展品,維持可供使用的狀況。

如欲提出有關展品操作及服務方面的建議,請與展覽廳當值人員聯絡。

网络内容顯示 网络内容顯示

  1. 香港市政局初步建議在港島維多利亞公園興建一所天文館。

  2. 市政總署成立工作小組,進行連串深入研究,汲取世界各大天文館的創館經驗,為籌建香港太空館進行預備工作。

  3. 香港政府決定興建香港太空館,選址尖沙咀,並邀請廖慶齊先生擔任太空館參事,展開籌建工作。太空館的總建築師為工務局的李銘根先生。

  4. 星象儀

    廖慶齊正式由教育署調往市政總署並出任太空館參事一職。

    市政總署蔡斯公司簽約,訂購星象儀及其他儀器,造價三百零五萬港元。

  5. 市政總署向美國公司訂購價值66萬港元的天象廳半球形銀幕。

  6. 香港太空館奠基

    香港太空館奠基及開展上蓋建築工程。

  7. 史密松國立航空與太空博物館贊助下,美國太空總署 (NASA) 答允借出水星計劃極光七號太空艙、月球石、太空衣予香港太空館展出。

  8. 香港太空館 - 外觀 (上) 及香港太空館 - 內部陳設 (下)

    香港太空館落成,同年10月7日正式開幕,8日正式開放予市民參觀,包括天象廳和地下的展覽廳。除了設有東半球第一座全天域電影放映設備外,香港太空館更是世界上第一座擁有全自動化天象節目控制系統的天文博物館。自此香港太空館即成香港最重要的天文教育機構,和各大天文團體更是合作無間,舉辦了大量不同類型的活動,推動本港的天文教育工作。

  9. 太陽望遠鏡

    香港太空館位於一樓的「太陽科學廳」及太陽望遠鏡落成啟用。

  10. 第一本天文月曆

    香港太空館出版第一本天文月曆。

  11. 香港太空館在「天象廳」首次安裝多語言系統,使每個節目皆可同時提供四種語言(粤語、普通話、英語及日語)旁述。

  12. 城市電腦售票網正式啟用,初期只可讓市民由五個市政局文化設施購買門票,香港是繼英國及美國後首個開發使用類似系統的地方。

  13. 香港太空館推出第一齣學校節目。

  14. 市政局斥資一千七百七十萬港元,讓香港太空館策劃全面更新展品,以加強觀眾親身參與及反映太空科技的最新發展。

  15. 全新設計的展覽廳

    香港太空館開放全新設計及命名的展覽廳,包括「太空科學展覽廳」和「天文展覽廳」。

  16. 「每月星空巡禮」

    香港太空館開始舉辦「每月星空巡禮」,讓市民在天象廳的模擬星空下,認識當季的星空。

    同年「天象廳」全面改進了自動程式及控制子系統,讓天象節目更電腦化,創造更豐富多采的效果。

  17. 香港太空館研發及安裝「天象廳」互動系統,可以即時收集觀眾的意見及答案,並影響節目的流程。

    同年重鋪「天象廳」銀幕,改善影像品質。

  18. 香港太空館網頁

    香港太空館網頁正式投入服務。

  19. 小行星6743以香港太空館首任總館長廖慶齊先生的姓氏命名為「廖」。

    香港太空館網上直播日偏食,是香港首次把天象作網上直播。

  20. 香港太空館每月一晚在天台舉辦「天文快樂時光」,由各本地天文會社派員主持,讓市民能在鬧市中享受觀星的樂趣。

    香港太空館更新全天域電影放映機的捲片系統,影片不須回捲,並使影片放映長度的極限由45分鐘增加至90分鐘。

  21. 口徑60公分天文望遠鏡

    香港太空館申請優質教育基金,獲撥款二百五十萬港元,興建一座可透過互聯網控制的天文台,台内將裝有一支口徑60公分天文望遠鏡,是全港最大的專業級望遠鏡。

  22. 西貢天文觀測站

    香港太空館與西貢麥理浩夫人度假村達成協議,在村内興建天文觀測站。

  23. 在屯門興建臨時天文觀測站作天文儀器及系統測試。

  24. 何博士贊助二千萬元予民政事務局的弘民基金

    香港太空館天象廳命名為「何鴻燊天象廳」,以答謝何博士慷慨贊助二千萬元予民政事務局的弘民基金,有關命名權為期15年。

  25. 開展天文觀測站的建築工程。

  26. 香港太空館西貢遥控天文台 (上) 及天台圓頂内的卡塞格林式望遠鏡 (下)

    位於西貢麥理浩夫人度假村内的天文觀測站落成,並命名為「香港太空館西貢遥控天文台」。遥控天文台樓高兩層,佔地面積約150平方米,樓面面積約270平方米。天台的6米圓頂内設有一台60厘米口徑的卡塞格林式望遠鏡,是香港目前最大的專業級天文望遠鏡。

    何鴻燊天象廳於11月關閉,以準備更新天象投影系統及座椅。

  27. 全新8K數碼天象投影系統

    何鴻燊天象廳安裝全新8K數碼天象投影系統,於7月1日重新開放。全新的座椅配備多語言互動系統,觀眾可利用系統選擇節目旁白的語言。

  28. 天文公園

    全港首個具備觀星設施的主題公園天文公園於1月30日開幕。天文公園由太空館設計及管理,位於西貢萬宜水庫西壩創興水上活動中心,面積約為1,200平方米,設有中國古代天文儀器複製品、特别設計的斜背觀星座椅、以及望遠鏡柱墩等供觀星者使用。

  29. 香港太空館Facebook專頁 (上) 及香港太空館YouTube頻道 (下)

    設立香港太空館Facebook專頁,並設立香港太空館YouTube頻道

  30. 天象廳的數碼投影系統升級為立體球幕投影系統

    何鴻燊天象廳的數碼投影系統升級為立體球幕投影系統。系統使用8部超高清投影機,透過干涉濾鏡技術產生立體影像。首齣立體球幕電影於7月1日開始放映。

  31. 流動觀星應用程式「星夜行」

    9月22日推出流動觀星應用程式「星夜行」

  32. 天象節目《日食傳奇》

    推出首個自行製作,利用數碼天象投影系統播放的天象節目《日食傳奇》

  33. 天象節目《星光解碼》

    推出天象節目《星光解碼》,並於西班牙馬德里球幕節及美國費斯克球幕電影節參展。

  34. 防風雨真空太陽望遠鏡

    安裝在太空館天台的全新防風雨真空太陽望遠鏡系統於11月投入服務。系統設有4台口徑10厘米望遠鏡,可顯示白光、氫α及鈣-K太陽影像,亦可用作觀測月球及行星。

  35. 常設展覽廳

    常設展覽廳更新後於4月25日開放,並分別命名為「宇宙展覽廳」和「太空探索展覽廳」。

  36. 天象節目《宇宙中的生命》

    推出天象節目《宇宙中的生命》,並於捷克、俄羅斯及白羅斯等多國的球幕電影節中參展。

  37. 天象廳

    天象廳經過大型翻新工程後於2021年7月1日重新開放,是次翻新為歷年來最大規模,主要工程為更換天象廳的屏幕。新設計採用最新NanoSeam技術,令直徑23米的半球形屏幕可帶來無縫拼接的觀賞體驗,播放各種節目時影像更清晰、色彩更亮麗。

网络内容顯示 网络内容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