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非遺」系列節目 — 2021年

 

木雕刻技藝講座及示範(網上直播)

香港歷史博物館 協辦

 

木雕刻技藝包括木刻及神像雕刻。神像雕刻的製作工序包括揀選木材、鑿坯、雕身、雕頭、畫粉線、雕花、開相和上色等,要把神像的面容和神態活現眼前,絕非容易之事。是次講座將會講解木雕刻的歷史發展及與宗教的關係,而講者亦會分享個人經驗及示範雕刻關公頭像,讓參加者深入了解這項傳統技藝的藝術和文化價值。

 

 

日期

2021年2月28日(星期日)

時間

下午3時至5時

講者

蕭炳強師傅(神像雕刻工藝師)

節目重溫

https://bit.ly/3cSbKBj


 

香港本土語言及民間歌謠講座(網上直播)

香港公共圖書館 合辦

 

在十九世紀之前,香港居民操著六、七種本土語言,當中以圍頭話和客家話最多人使用。這些居民的語言文化跟十九世紀中葉以後移居香港的廣東移民不一樣。隨著經濟發展,城市化和一體化等因素影響,香港的本土語言迅速式微。是次講座將簡單介紹圍頭話和客家話,以及其相關的民間歌謠。

 

 

日期

2021年3月6日(星期六)

時間

下午2時至4時

講者

劉鎮發教授(香港本土語言保育協會副會長)

張國雄博士(香港本土語言保育協會副會長)

節目重溫

https://bit.ly/3dEF51i


 

「香港新界清醮的常與非常」講座(現場和網上同步進行)

香港歷史博物館 協辦

 

講座嘗試以21世紀以前香港不同地區舉辦的清醮儀式為切入點,探討中國民間宗教的普同性、差異性和變動性。宗教儀禮的功能和象徵意義,因爲地域社區內的人群變動和都市化過程而產生變化,也因爲不同的持份者的解釋而不斷地調整。是次講座將透過講者對清醮的長期考察,讓參加者了解節日的常規性與協商性的互動關係。

 

 

日期

2021年4月25日(星期日)

時間

下午3時至5時

地點

香港歷史博物館地下演講廳(尖沙咀漆咸道南100號)

講者

蔡志祥教授(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教學教授)

節目重溫

https://bit.ly/3xx35wl


 

「洪拳在香港」講座

香港公共圖書館 合辦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南北武術紛紛落戶香港,香港一度成為南北武術匯聚甚至輸出海外之重鎮。洪拳被尊為廣東「洪、劉、蔡、李、莫」五大拳派之首,洪拳今天在香港和海外習者仍多,更是香港普及文化的一個重要部分。是次講座將會講述二十世紀洪拳在香港被重塑的故事,讓參加者認識洪拳的特色和傳承現況。

 

 

日期

2021年5月16日(星期日)

時間

下午2時至4時

地點

九龍公共圖書館推廣活動室(九龍培正道5號)

講者

麥勁生教授(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特聘教授)


 

「香港粵劇戲服與當代藝術的連繫」講座

粵劇是香港珍貴的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而粵劇戲服製作技藝也是本地非遺項目之一。粵劇及粵劇戲服製造業在戰後香港的光輝歷史更為人津津樂道。粵劇戲服以宋明生活服為藍本。隨著時代變遷及粵劇發展,粵劇戲服的設計概念及物料應用亦不斷融舊納新。是次講座將介紹粵劇戲服的歷史、主要製作過程、文化及藝術價值等。

 

 

日期

2021年5月22日(星期六)

時間

下午3時至5時

地點

香港文化博物館地下演講室(沙田文林路一號)

講者

謝西女士(研究主導跨媒體藝術工作者)


 

廣彩製作技藝講座及示範

香港歷史博物館 協辦

 

廣州彩瓷(簡稱廣彩)是在各種白瓷上彩繪而燒製成的工藝品。製作過程包括車線、勾線、上色和燒瓷等。廣彩師傅需要不斷練習和高度專注,才能掌握及熟習一個或以上的花紋圖案。是次講座何廖綺玲女士將介紹廣彩的歷史、製作工具及各種紋飾等,並由張錦平先生示範廣彩技巧,讓參加者對這門手工藝有所了解並知悉如何欣賞此藝術之美。

 

 

日期

2021年6月6日(星期日)

時間

下午3時至5時

地點

香港歷史博物館地下演講廳(尖沙咀漆咸道南100號)

講者

何廖綺玲女士(香港陶瓷硏究會會長及繪瓷藝術家)

張錦平先生(繪瓷名師)

 

 

「潮人盂蘭勝會的前世今生」講座(現場和網上同步進行)

香港歷史博物館 協辦

 

潮人盂蘭勝會是前人約定俗成的傳統活動,可說是將昔日的習俗在現代社會中呈現。隨著社會生活安穩和知識科學化,年青一代對盂蘭勝會的觀念亦起了變化。講座將探討香港潮人盂蘭勝會的傳統思想觀念、與現代生活的關係,以及如何能延續具有孝於親、慈於善行的盂蘭勝會和布施「功德」的初心。
 
 

日期

2021年8月22日(星期日)

時間

下午3時至5時

地點

香港歷史博物館地下演講廳(尖沙咀漆咸道南100號)

講者

胡炎松先生(香港潮屬社團總會盂蘭勝會保育工作委員會副主席)

節目重溫

https://bit.ly/3zeQOx8

 

 

「荃灣三棟屋歷史文化與保育」講座(現場和網上同步進行)

三棟屋博物館原是有二百多年歷史的客家圍屋,由荃灣陳姓族人興建,於1981年列為法定古蹟。2016年起博物館亦成為展示及推廣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中心。講座將闡述三棟屋陳氏的源流、三棟屋的創建和建築形制,以及三棟屋博物館與新界華人非遺的關聯,讓參加者對這個糅合香港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於一身的文化場所有全面的了解。

 

 

日期

2021年9月12日(星期日)

時間

下午3時至5時

地點

香港文物探知館演講廳(尖沙咀海防道九龍公園)

講者

蕭國健教授(珠海學院香港歷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節目重溫

https://bit.ly/3I5ZZFd

 

 

廣東手托木偶粵劇講座及示範(網上直播)

廣東手托木偶粵劇是古老的木偶品種之一,在20世紀初的香港已十分蓬勃。今天的手托木偶粵劇主要在打醮或廟宇重修開光上演,以娛神酬神。活動將介紹廣東手托木偶粵劇的歷史、在香港的發展、木偶的結構、操作技巧等,並示範廣東手托木偶粵劇選段。
 

 

日期

2021年11月7日(星期日)

時間

下午3時至4時30分

講者

陳錦濤師傅(資深偶戲師)

節目重溫

https://bit.ly/3FfDuev

 

 

「關帝信俗在香港」講座(現場和網上同步進行)

保良局歷史博物館 合辦
 
香港有近40間以關帝為主神的廟宇,要了解關帝信俗在香港,不僅要注意文武廟、協天宮等廟宇,還要從主祀關帝之道堂、祠閣、會館,以及保良局等一些團體去瞭解。關帝廟的建立及關帝信俗,與區內墟市的經濟、教育、誕會、祭祀禮儀等關係密切。關帝誕已列入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是次講座讓參加者有機會在關帝廳的關帝畫像前聆聽,以及了解香港的關帝信俗,别具意義。

 

 

日期

2021年11月27日(星期六)

時間

下午3時至5時

地點

保良局歷史博物館關帝廳(銅鑼灣禮頓道66號)

講者

游子安教授(珠海學院香港歷史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

節目重溫

https://bit.ly/3yWk8sV

 

 

「傳統曆法:《通勝》活用」講座(現場和網上同步進行)

香港歷史博物館 協辦
 
傳統曆法是時間編定的總稱,曾被譽為是帝王權力的象徵。現今我們仍沿用的《曆書》,廣東人稱《通勝》,內容除了陽曆、陰曆、廿四節氣和中國傳統節日外,還有由陰陽五行推算出來的吉凶宜忌、春牛圖及地母經等,是古代農業生產和現今社會行事擇日的重要參考。是次講座會與大家一起研究這本歷史悠久的日常生活重要參考─《曆書》,以及認識擇日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