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非遺」系列節目 — 2020年
「口傳心授系列II: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展覽配套活動
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主辦
竹到棚來 ─ 戲棚搭建技藝講座
戲棚是籌辦神誕、太平清醮或盂蘭勝會時,用作上演「神功戲」的場所。搭棚師傅會根據不同的場地需求、觀眾人數,使用竹、杉、鋅鐵片等材料,靈活地搭建出不同規模的戲棚,體現了傳統中國建築的智慧。是次講座中,嚴師傅將講解戲棚的類型、搭建步驟和技巧等,讓參加者瞭解戲棚的搭建技巧及其文化價值。
| |
日期 | 2020年1月11日(星期六) |
時間 | 下午2時至3時 |
地點 | 三棟屋博物館演講廳(荃灣古屋里2號) |
講者 | 嚴順利師傅(資深戲棚搭建師傅) |
技藝傳芳 ─ 香港中式長衫製作技藝分享及示範
香港中式長衫是本地華人社會在隆重及喜慶場合中的熱門服裝,而在新界地區舉行的傳統宗族祭祀儀式和婚娶慶典中,男裝長衫更被用作突顯族內輩份身分的差別。香港中式長衫製作講求經驗和技術,每一個步驟都不能馬虎。是次活動中,封師傅將分享多年製作長衫的經驗和心得,參加者可藉此深入了解長衫的製作步驟和技巧。
| |
日期 | 2020年1月19日(星期日) |
時間 | 上午11時至中午12時 |
地點 | 三棟屋博物館展覽廳(荃灣古屋里2號) |
講者 | 封有才師傅(資深長衫師傅) |
偶遇 ─ 木偶戲欣賞會
木偶戲自民國初年於香港漸漸流行,常見於節慶、廟會、廟宇開光或神功戲等場合。木偶戲表演講求經驗及應變能力,亦講求團隊默契,好使木偶活靈活現。是次節目將由黃師傅介紹木偶戲,並會即場示範提線木偶,讓參加者認識這項表演藝術的獨特之處。
| |
日期 | 2020年7月12日 (星期日) |
時間 | 下午3時至4時 |
地點 | 三棟屋博物館演講廳(荃灣古屋里2號) |
講者 | 黃暉師傅(資深木偶戲師傅) |
全真道堂科儀音樂講座及示範
香港的道教信仰和儀式可分為「正一」及「全真」兩個傳統,而全真科儀音樂有「朗誦式」、「吟誦式」、「吟唱式」、「詠唱式」四種經韻形態。是次講座梁德華道長將講解全真道堂科儀音樂的源流和特色等,參加者更能透過經師現場示範,增加對道教儀式和全真道堂科儀音樂的了解。
| |
日期 | 2020年11月7日(星期六) |
時間 | 下午2時30分至4時30分 |
地點 | 香港歷史博物館地下演講廳(尖沙咀漆咸道南100號) |
講者 | 梁德華道長(蓬瀛仙館理事長) |
「回歸聽覺,體味唱情:如何欣賞廣東南音」講座
香港公共圖書館 合辦
南音是清中葉以來流行於粵語地區的一種說唱形式,其唱詞句式結構相對固定,而稍作變通,也可用在其他廣東曲藝形式。欣賞南音,應著「耳」於聲腔的運用和伴奏的配搭,才能品嘗箇中真味。是次演講嘗試引導聽眾欣賞各類唱者的演繹,擺脫視覺約束,回歸聽覺,辨識古今,慢活歎情。
| |
日期 | 2020年11月14日(星期六) |
時間 | 上午10時30分至下午12時30分 |
地點 | 荃灣公共圖書館 (荃灣西樓角路38號) |
導師 | 程美寶教授(香港城市大學中文及歷史學系教授) |
「從舊照片看非遺」講座(網上直播)
香港公共圖書館 合辦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以人為本。香港雖為彈丸之地,但蘊含有許多不同的非遺項目,如方言、表演藝術、傳統節慶、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食品製作及手工藝等,皆與民間生活息息相關,各具特色。是次講座將透過香港舊照片看非遺項目,提高參加者對非遺項目和香港歷史的認知及瞭解。
| |
照片由鄭寶鴻先生提供
日期 | 2020年12月12日(星期六) |
時間 | 上午10時30分至下午12時30分 |
講者 | 鄭寶鴻先生(香港歷史博物館專家顧問) |
節目重温 |
傳統中醫藥文化與涼茶草藥講座(網上直播)
涼茶是流行於嶺南地區的一種功能性飲品,取材自不同效用的中草藥,當中包含中醫藥「治未病」理念。是次講座將會從中醫藥養生文化角度,講解涼茶與中草藥的種類和功效。
| |
日期 | 2020年12月13日(星期日) |
時間 | 下午2時至3時30分 |
講者 | 賽馬會老圍中藥園導師 |
節目重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