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傳承 ─ 族群移居與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講座系列
合辦: | 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及珠海學院香港歷史文化研究中心 |
協辦: | 香港歷史博物館 |
地點: | 香港歷史博物館地下演講廳 (香港九龍尖沙咀漆咸道100號) |
語言: | 粵語 |
族群移居與香港非遺
日期 | 2020年7月4日(星期六) |
時間 | 下午2時至4時 |
講者 | 蕭國健教授 |
香港客籍人士神明信俗─以譚公、三山國王為例
日期 | 2020年7月11日(星期六) |
時間 | 下午2時至4時 |
講者 | 危丁明博士 |
香港漁民水面醮的現狀和傳承
日期 | 2020年10月17日(星期六) |
時間 | 下午2時至4時 |
講者 | 陳德好博士 |
嘆之以情:香港岸上漁歌傳承與創新
水上人四海為家,多以捕魚為業,他們的唱歌傳統可以從族群、方言和形式等方式來命名,常見有「蛋歌」、「鹹水歌」、「嘆歌」和「漁歌」等。近年香港漁業式微,漁民轉型岸上謀生,很多生活習慣隨之改變,他們的唱歌傳統亦逐漸湮滅於城市生活中。
隨着非遺概念的引入,不少學者和民間研究者明白保育漁歌的迫切性,遂紛紛開展項目進行研究和推廣工作。是次講座,介紹香港漁歌文化傳承的概況,並從近年幾個保育香港漁歌計劃,探索香港漁歌可持續發展的空間。
日期 | 2020年10月24日(星期六) |
時間 | 下午2時至4時 |
講者 | 黃競聰博士 示範﹕黎帶金女士、伍綺琪女士 |
香港潮籍神誕民俗─以天公誕及天后誕為例
潮籍人士自開埠至戰前已有移入,然而其大規模移居香港則在1950至1960年代,節誕與廟宇成為潮人維繫同鄉情誼和聚會的場合。講座以樂富慈德社天后廟、深井天地父母廟及九龍城潮籍人士等團體為例,通過正月初九日天公誕與三月廿三日天后誕,不僅凝聚鄉梓人士,還有維繫社區街坊、敬老濟貧等功能,傳播潮州文化,是世代承傳之良俗。
日期 | 2020年10月31日(星期六) |
時間 | 下午2時至4時 |
講者 | 游子安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