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及7月 發現非遺
「口傳心授系列II: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展覽配套活動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主辦
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 策劃
客家麒麟上色工作坊
(博物館節特備活動系列)
客家人視麒麟為瑞獸,每逢大型傳統節慶、婚嫁及祝壽等喜慶場合,客家人都會舞麒麟,以消災祈福。麒麟輪廓突出,不同的畫花和顏色配搭表現出麒麟不同的神韻。是次工作坊,導師將講解傳統客家麒麟的獨特造型、用色及文化含意,並指導參加者為麒麟立體模型上色,共同體驗傳統客家麒麟文化。
| |
日期 | 2019年6月22日(星期六) |
時間 | 下午2時30分至3時30分 |
地點 | 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演講廳(荃灣古屋里2號三棟屋博物館) |
導師 | 劉敏財先生(香港西貢坑口區傳統客家麒麟協會書記) |
名額 | 20人(網上報名15人、即場報名5人) |
報名 | 網上報名 即場報名 |
備註 | 1. 參加者必須要收到由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發出的確認電郵,報名才算生效。 |
客家麒麟紙模型製作工作坊
(博物館節特備活動系列)
麒麟是客家傳統瑞獸,能趨吉擋煞。隨著客家族群紮根於香港,客家舞麒麟與本地傳統音樂和武術結合,發展出極具本地特色的造型、步法和套式,至今已有二百年的傳承歷史。
麒麟是傳說中的瑞獸,集龍頭、鹿身等特徵於一身,頭頂獨角,身披五彩麟片,造型獨特。是次工作坊,香港插畫師梁家俊先生將會指導參加者製作客家麒麟紙模型,了解傳統客家文化。
| |
日期 | 2019年7月6日(星期六) |
時間 | 下午2時30分至3時30分 |
地點 | 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介紹室(荃灣古屋里2號三棟屋博物館) |
導師 | 梁家俊先生 |
名額 | 30人(網上報名25人、即場報名5人) |
報名 | 網上報名 即場報名 |
備註 | 1. 參加者必須要收到由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發出的確認電郵,報名才算生效。 |
粵劇頭飾製作工作坊
無論是貴族千金,抑或是貧苦婦人,戲曲旦角都講究「有頭有面」。「頭面」是戲曲行話,泛指旦角的髮式和頭部裝飾物,對塑造人物形象極為重要。粵劇頭飾精緻多變、閃爍耀目,由銀線、彩珠等基本物料巧製而成,不但為演員亮麗的舞台形象錦上添花,同時蘊含香港傳統手工藝的民間智慧。是次工作坊邀請資深粵劇頭飾製作人周燕雲師傅指導參加者親身製作頭飾,感受傳統工藝的奧妙和樂趣。
| |
日期 | 2019年7月13日(星期六) |
時間 | 下午2時至4時 |
地點 | 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演講廳(荃灣古屋里2號三棟屋博物館) |
導師 | 周燕雲師傅 |
名額 | 15人(網上報名10人、即場報名5人) |
報名 | 網上報名 即場報名 |
備註 | 1. 參加者必須要收到由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發出的確認電郵,報名才算生效。 |
費用:免費
語言:粵語
查詢:謝小姐(電話︰2780 2283,電郵︰siuwai@huluhk.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