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非遺」系列節目 — 2022年
「三棟屋話客家」網上導賞
荃灣三棟屋村是一座擁有二百多年歷史的客家圍村,現已活化為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不但保存了原有的建築風格,同時重現了昔日傳統鄉村生活面貌。一連兩集的網上導賞短片,由語言學家劉鎮發教授帶領觀眾穿梭三棟屋不同角落,在客家話與廣東話雙語之間自由切換,從多角度介紹三棟屋的歷史、建築特色和客家生活文化,如客家特色食品和節慶習俗,並加深觀眾對客家話這項獨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
| |
日期 | 第一集 「三棟屋建築有『乜介』特色?」:2022年6月25日(星期六) 第二集 「客家食物、儀式有『乜介』?」:2022年7月2日(星期六) |
時間 | 下午3時首播 |
講者 | 劉鎮發教授(香港本土語言保育協會副會長) |
語言 | 粵語及客家話 |
影片連結 |
「涼茶在民間:香港涼茶的傳承與發展」講座(現場和網上同步進行)
香港歷史博物館 協辦
香港的飲食文化受本地化和全球化影響,而在日常生活層面上不單繼承嶺南地區的傳統文化,同時亦深受西方現代社會工業化、消費主義和流行文化等多方面的影響。是次講座將從草藥涼茶的承傳,與大家分享關於新界傳統村落和社區涼茶製作的調查發現,並從香港戰後發展探討香港人對涼茶的理解,以及分析涼茶作為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非遺)項目,以至成為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的意義。
| |
日期 | 2022年7月24日(星期日) |
時間 | 下午3時至5時 |
地點 | 香港歷史博物館演講廳(尖沙咀漆咸道南100號) |
講者 | 張展鴻教授(香港中文大學文化遺產研究中心主任) |
節目重溫 | https://bit.ly/3OIZx1H |
「民間非遺: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與保育經驗」講座
香港歷史博物館 協辦
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教科文組織)於2006年推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而香港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非遺)的工作亦同步開展。時至今日,香港編製了非遺清單、非遺代表作名錄,更有十二個國家級非遺代表作項目,當中的粵劇更已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香港的非遺體系正逐漸成型。是次講座從研究、保育與地方社會的角度,討論非遺的概念及體系在香港形成與確立的過程。
| |
日期 | 2022年8月7日(星期日) |
時間 | 下午3時至5時 |
地點 | 香港歷史博物館演講廳(尖沙咀漆咸道南100號) |
講者 | 廖迪生教授(香港科技大學華南研究中心主任) |
艾草蚊香工作坊
艾草是常用的中草藥,除可製成艾條作艾炙治療之用,亦可透過燃燒用於驅除蚊蟲和寒邪。是次工作坊參加者不但可了解與艾草相關的中醫藥知識,以及艾草於日常生活的應用,亦可親手利用不同的配料,製作不同氣味的艾草蚊香。
| |
日期 | 2022年9月3日(星期六) |
時間 | 第一節:下午2時至3時30分 第二節:下午4時至5時30分 |
地點 | 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導覽室2(新界荃灣古屋里二號三棟屋博物館) |
講者 | 賽馬會老圍中藥園導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