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非遗」系列节目 (2018年)
以下为「口传心授系列II: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展览配套活动
港式奶茶制作技艺示范及体验工作坊
港式奶茶俗称「丝袜奶茶」,制作步骤包括调配茶叶丶煲茶丶撞茶丶焗茶丶撞奶等,乃深受香港人欢迎的地道饮品。港式奶茶制作技艺既反映了中西饮食文化在香港的交融与发展,也反映出本地市民的生活和饮食的面貌。是次活动由资深奶茶师傅细说港式奶茶的历史和发展,并即场示范冲调技巧,分享经验与心得,参加者更有机会亲身尝试调制港式奶茶。
日期 | 2018年6月16日(星期六) |
时间 | 下午2时30分至4时 |
地点 | 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演讲厅(荃湾古屋里2号三栋屋博物馆) |
导师 | 陈子平师傅 (国际金茶王大赛 2016 总冠军) |
讲座 — 香港正一派斋醮仪式传统
非物质文化遗产办事处及香港中文大学道教文化研究中心联合策划
本演讲的内容包括正一道教的历史发展,香港正一道教的渊源及其仪式传统。本演讲亦提及在香港道教历史发展和传播中,正一道教如何藉着其独特的斋醮仪式传统传承香港华人社会的宗教习俗,并为市民在生死祸福的问题上提供具有中国文化传统的精神安慰。
日期 | 2018年6月17日(星期日) |
时间 | 下午4时30分至5时30分 |
地点 | 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演讲厅(荃湾古屋里2号三栋屋博物馆) |
讲者 | 黎志添教授(香港中文大学道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
认识凉茶 — 参观及讲座
凉茶是流行於岭南地区的一种饮料,以特定的中草药烹煮而成。在岭南地区地湿水温的气候环境中,凉茶成为大众祛湿降火丶解燥消暑和防治感冒的一种独特饮食文化。是次活动由赛马会老围中药园导赏员讲解凉茶的历史丶种类丶功效和禁忌,并带领参加者认识园内各种可以制成凉茶的中草药,参加者可用视觉丶嗅觉丶触觉甚至味觉去认识不同的草药,更可品尝时令凉茶,除了增进知识外,也是非常独特的体验。
日期 | 2018年6月24日(星期日) |
时间 | 下午2时30分至4时 |
地点 | 赛马会老围中药园(荃湾老围村二坡圳) |
导赏 | 赛马会老围中药园 |
「师傅教两招」 — 戏棚搭建技艺
(博物馆节特备活动系列节目)
日期 | 2018年6月30日(星期六) |
时间 | 下午2时30分至3时30分 |
地点 | 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展览厅(荃湾古屋里2号三栋屋博物馆) |
导师 | 陈煜光师傅(资深戏棚搭建师傅) |
「师傅教两招」— 香港中式长衫制作技艺示范
(博物馆节特备活动系列及「发现非遗」同乐日节目)
「香港中式长衫和裙褂制作技艺」是首份「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其中一个项目,男装长衫在新界传统宗族社会中是父老的身分象徵,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女装长衫在缝制技术受到东西方设计影响,孕育出香港独特的风格。是次活动长衫师傅将讲解制作长衫的不同步骤,参加者可藉此深入了解这个非遗项目。
日期 | 2018年7月7日(星期六) |
时间 | 下午2时至3时 |
地点 | 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展览厅(荃湾古屋里2号三栋屋博物馆) |
示范 | 封有才师傅(资深长衫师傅) |
认识舞麒麟文化 — 示范及体验
(「发现非遗」同乐日节目)
「西贡坑口客家舞麒麟」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客家人认为麒麟能文能武丶谦逊而有礼丶谨慎而好奇丶知书识字,是他们的群体象徵。每逢大型传统节庆丶祠堂开光丶新居入伙丶婚嫁丶祝寿等喜庆场合,都会舞麒麟,为人送上祝福丶驱除煞气。是次活动中,透过示范及亲身体验,参加者可认识到传统客家麒麟的礼仪和文化内涵。
日期 | 2018年7月7日(星期六) |
时间 | 下午2时30分至3时30分 |
地点 | 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广场戏棚 (荃湾古屋里2号三栋屋博物馆) |
示范 | 香港西贡坑口区传统客家麒麟协会 |
香港中式长衫制作技艺分享暨长衫表演
(博物馆节特备活动系列及「发现非遗」同乐日节目)
「香港中式长衫和裙褂制作技艺」是首份「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其中之一个项目,男装长衫在新界传统宗族社会中是父老的身分象徵,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女装长衫在缝制技术受到东西方设计影响,孕育出香港独特的风格。是次活动将分为两部分∶首先模特儿会穿上由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学院修读时装设计课程的学生设计及制作的女装长衫进行表演,接着,资深长衫师傅将介绍长衫的款式及种类,以及制作长衫的步骤。
日期 | 2018年7月7日(星期六) |
时间 | 下午3时30分至4时30分 |
地点 | 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广场戏棚 (荃湾古屋里2号三栋屋博物馆) |
讲者 | 周素梅师傅(资深长衫师傅) |
「师傅教两招」— 港式奶茶制作技艺示范及体验
港式奶茶俗称「丝袜奶茶」,制作步骤包括调配茶叶丶煲茶丶撞茶丶焗茶丶撞奶等,乃深受香港人欢迎的地道饮品。港式奶茶制作技艺既反映了中西饮食文化在香港的交融与发展,也反映出本地市民的生活和饮食的面貌。是次活动由资深奶茶师傅细说港式奶茶的历史和发展,并即场示范冲调技巧,分享经验与心得,参加者更有机会亲身尝试调制港式奶茶。
日期 | 2018年7月15日(星期日) |
时间 | 下午2时30分至4时30分 |
地点 | 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演讲厅(荃湾古屋里2号三栋屋博物馆) |
导师 | 莫佩玲师傅(国际金茶王大赛2013总冠军) |
「师傅教两招」— 花钮制作技艺示范及体验
花钮是中式长衫及传统衣服的钮扣,以幼布条缝制而成。一对花钮扣由大花和细花组成,有蝴蝶丶梅花鸟及喜鹊等款式。典雅的中式服装配上小巧精致的花钮,实属锦上添花。是次活动由资深花钮师傅示范上浆丶开条丶烫条等工序,参加者除可认识到制作花钮的各种材料及工具外,更可学习打钮头,并在师傅的指导下,亲自尝试制作花钮。
日期 | 2018年7月22日(星期日) |
时间 | 下午2时至5时 |
地点 | 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演讲厅(荃湾古屋里2号三栋屋博物馆) |
导师 | 浦明华师傅(资深传统中式花钮制作师傅) |
仲夏小茶室 ─ 港式奶茶示范工作坊
港式奶茶乃香港人地道饮食文化,其制作技艺更被列入「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悠悠夏日,何不带同小朋友来到非遗港式奶茶档呷一口「香丶滑丶浓」的地道风味,共享亲子时光?非遗港式奶茶档特邀资深奶茶师傅即席示范冲制奶茶,分享心得,揭开当中的制作秘技;还特备亲子体验时段,启发小朋友对港式奶茶文化的兴趣。
日期 | 2018年8月4日(星期六) |
时间 | 下午2时30分至4时30分 |
地点 | 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演讲厅(荃湾古屋里2号三栋屋博物馆) |
示范 | 谢忠德师傅(国际金茶王大赛2010亚军) |
黄大仙祠导赏团
黄大仙信俗起源於浙江金华地区,明清之际传入岭南,约1915年奠基於香港,经过百年传承,它已发展出宗教与慈善结合的特色,在香港以至海外华人社区广为流传,并於2014年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香港啬色园於1921年正式成立,以「普济劝善丶有求必应」的宗旨,管理黄大仙祠事务。是次活动中,参加者将由啬色园道长带领参观黄大仙祠,藉以加深对黄大仙信俗文化的认识。
日期 | 2018年8月5日(星期日) |
时间 | 下午2时30分至3时30分 |
地点 | 黄大仙祠(九龙黄大仙竹园村2号) |
导赏 | 啬色园黄大仙祠道长 |
盂兰文化实地谈
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香港潮人盂兰胜会」积极传承潮汕地区的民风民俗。每年农历七月,潮籍人士於各区举办盂兰胜会,向幽魂分衣施食,同时酬谢神明庇佑,宣扬孝道及布施精神。是次活动,胡炎松先生将带领参加者到黄大仙新蒲岗凤凰邨盂兰胜会,实地考察场地布局及祭祀仪式,从而了解盂兰胜会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日期 | 2018年8月18日(星期六) |
时间 | 上午10时30分至11时45分 |
地点 | 新蒲岗东启德游乐场(新蒲岗六合街30号) |
导赏 | 胡炎松先生(香港潮属社团总会会董) |
扎得喜 ─ 薄扶林火龙扎作工作坊
被列入「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中秋节—薄扶林舞火龙」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内容包括火龙扎作丶火龙开光丶舞火龙巡游,以至送火龙归沧海等多个环节。是次工作坊由有四十多年扎作火龙经验的吴江乾师傅亲自教授,参加者可亲手制作「迷你版」火龙头,认识传统竹扎工艺及舞火龙文化。
日期 | 2018年8月19日(星期日) |
时间 | 下午2时30分至4时30分 |
地点 | 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演讲厅(荃湾古屋里2号三栋屋博物馆) |
导师 | 吴江乾师傅(资深火龙扎作师傅) |
舞得出色 ─ 客家麒麟上色工作坊
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的「西贡坑口客家舞麒麟」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每逢大型传统节庆丶婚嫁祝寿等喜庆场合,客家人都会舞动麒麟,藉以送上祝福,驱除煞气。是次活动中,刘敏财先生将讲解传统客家麒麟的独特造型,以及用色的文化含意;大家亦可亲自在麒麟立体模型上色,加深对客家麒麟文化的了解。
日期 | 2018年8月26日(星期日) |
时间 | 下午2时至3时30分 |
地点 | 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演讲厅 (荃湾古屋里2号三栋屋博物馆) |
导师 | 刘敏财先生(香港西贡坑口区传统客家麒麟协会书记) |
「师傅教两招」─ 鱼灯扎作工作坊
活动伙伴:文化葫芦
各色各样的扎作品在传统节庆和民间宗教仪式中担当重要角色,究竟扎作师傅如何利用竹篾丶纱纸丶色纸丶布料等简单的材料,以巧妙的心思丶精细的扎作技巧和绘画笔功制作出造型千变万化的扎作品呢?
是次工作坊将由资深扎作师许嘉雄师傅讲解扎作基础知识和制作技巧,并指导参加者亲手制作自家创作丶独一无二的鱼灯扎作品。
日期 | 2018年9月2日(星期日) |
时间 | 下午2时30分至5时 |
地点 | 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演讲厅(荃湾古屋里2号三栋屋博物馆) |
导师 | 许嘉雄师傅(资深扎作师傅) |
「师傅教两招」─ 薄扶林火龙扎作工作坊
活动伙伴:文化葫芦
每年中秋节,香港岛南区薄扶林村一众村民都会举行舞火龙活动,祈求合境平安。由破竹丶削竹丶扎骨架,到捆禾草丶扎铁线,村民同心协力,扎作火龙,代代相传。是次工作坊由有四十多年扎作火龙经验的吴江乾师傅指导,让参加者认识传统火龙扎作技艺之馀,亦可了解薄扶林舞火龙传统及其历史文化意义。
日期 | 2018年9月9日(星期日) |
时间 | 上午10时至下午1时 |
地点 | 薄扶林村 |
导师 | 吴江乾师傅 (资深火龙扎作师傅) |
大坑舞火龙讲座及制作体验
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的大坑舞火龙至今已有一百三十多年历史,大坑居民每年中秋都会举办为期三晚的舞火龙活动,祈求合境平安。
大坑火龙全长二百馀英尺,全用珍珠草包扎而成,插满长寿香,由三百多位健儿在夜间舞动,非常壮观。是次讲座中,「大坑舞火龙」总指挥陈德辉先生将会介绍大坑舞火龙的历史及扎作火龙技巧,参加者更可体验大坑火龙的传统扎作工艺。
日期 | 2018年9月14日(星期五) |
时间 | 下午7时30分至9时30分 |
地点 | 大坑坊众福利会(香港铜锣湾道121号) |
导师 | 陈德辉先生(大坑舞火龙总指挥) |
「认识粤剧的艺术」讲座
活动伙伴:文化葫芦
粤剧是本港首个世界级非遗项目,糅合了文学丶曲艺丶戏剧及武术等艺术元素,既博大精深,又是在地亲民的传统文化。不少日常用语,例如「爆棚」丶「大龙凤」等都源自粤剧,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粤剧名伶阮兆辉先生自小於戏班成长,他纵横剧坛逾半世纪,博物洽闻,见证香港和粤剧发展历史。是次讲座中,阮兆辉先生将分享他於戏行的所见所想,让公众认识粤剧艺术及其文化底蕴。
日期 | 2018年9月22日(星期六) |
时间 | 下午2时30分至3时30分 |
地点 | 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演讲厅(荃湾古屋里2号三栋屋博物馆) |
讲者 | 阮兆辉先生(香港着名粤剧演员) |
「认识中式裙褂」讲座
活动伙伴:文化葫芦
裙褂是新娘出嫁的传统礼服,图案以龙凤为主,传统上以人手缝制,一针一线,别具匠心。龙凤褂裙辉煌夺目,其刺绣图案巧夺天工,除了包含对新人的祝福外,亦蕴藏深邃的传统文化。是次活动将由资深中式裙褂店负责人讲解裙褂的制作过程丶类别及演变,让参加者深入了解裙褂制作技艺及其文化意义。
日期 | 2018年9月30日(星期日) |
时间 | 下午2时至3时 |
地点 | 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演讲厅(荃湾古屋里2号三栋屋博物馆) |
讲者 | 吴兰花女士(资深中式裙褂店负责人) |
斲好琴 ─ 古琴工作室导赏团
古琴音色独特。传统琴人除了抚琴研谱,亦喜自斲琴器 (「斲」音琢,即砍削之意」),其乐无穷。香港资深琴人蔡昌寿师傅自1990年代开始举办斲琴研究班,将累积数十年的传统斲琴技艺公开传授本港琴人,延续及传承斲琴传统。是次导赏团将由蔡昌寿斲琴学会会员带领参加者游走斲琴工作间,以了解古琴这一门集木工丶漆艺丶书法与音乐於一身的传统艺术。
日期 | 2018年10月6日(星期六) |
时间 | (1)下午3时至4时 |
地点 | 蔡福记古琴工作室 |
导赏 | 蔡昌寿斲琴学会会员 |
「精工艺物 匠心独运 ─ 中式长衫」讲座
中式长衫是上世纪香港民众的流行服装,同时为社群长辈的身分象徵,对於传统宗族社会和婚礼嫁娶等庆典场合尤其重要。「香港中式长衫和裙褂制作技艺」更被列入首份「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具有独特的文化意义。是次讲座中,中式服装文化人冯桂芳女士将以「大城小景」为题,重寻半世纪前香港中式长衫的发展历史与文化;其後「与大师对话」环节特邀资深长衫师傅殷家万分享他一甲子以来制作中式长衫的经验和心得,让後辈感受其敬业乐业的匠人精神。
日期 | 2018年10月7日(星期日) |
时间 | 上午11时30分至下午1时 |
地点 | 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演讲厅(荃湾古屋里2号三栋屋博物馆) |
讲者 | 殷家万师傅(资深长衫师傅)丶冯桂芳女士(香港中装艺文传承创办人) |
「认识全真道教科仪音乐」讲座
「全真道堂科仪音乐」於2014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之一。是次讲座中,香港道教联合会主席梁德华道长与蓬瀛仙馆经忏团经师会作现场经韵演示,并透过珍贵的科仪演示影片赏析,分享当代全真道堂科仪音乐的传承与保育经验,让市民认识这项独特的香港道教文化。
日期 | 2018年10月13日(星期六) |
时间 | 下午2时30分至3时30分 |
地点 | 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演讲厅(荃湾古屋里2号三栋屋博物馆) |
讲者 | 梁德华道长(香港道教联合会主席) |
「师傅教两招」─ 创意灯罩扎作工作坊
扎作品由竹篾丶纱纸及布料等简单物料制成,透过扎作师傅的巧思妙手,创制出形态千变万化的扎作品。是次工作坊中,拥有多年扎作经验的欧阳秉志师傅,将指导参加者以传统扎作技巧制作既新颖又实用的创意灯罩,让参加者体验自家扎作的乐趣,以及发掘传统扎作的无限可能。
日期 | 2018年10月27日(星期六) |
时间 | 下午1时至5时 |
地点 | 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演讲厅(荃湾古屋里2号三栋屋博物馆) |
导师 | 欧阳秉志师傅(资深扎作师傅) |
「说 · 唱 · 南音」示范讲座
南音是用广府话说唱的广东曲艺,被喻为香港式的蓝调怨曲,唱出人生的喜怒哀乐。早於20世纪初,它已是香港人的流行曲,除了即兴说唱,由一个人声演多个角色外,亦是近代粤剧丶粤曲的演唱元素。是次活动将透过资深编剧撰曲家及演唱者的互动引介,让观众认识及了解南音艺术。
| |
日期 | 2018年11月10日(星期六) |
时间 | 下午2时30分至4时30分 |
地点 | 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演讲厅(荃湾古屋里2号三栋屋博物馆) |
主讲 / 示范 | 温志鹏先生(资深编剧撰曲家)丶唐小燕女士(着名南音演唱家) |
「南音与粤讴:清代的粤语流行曲?」讲座
南音与粤讴同属清代中期在广东省城兴起的粤语曲种。南音至今仍有许多名家演唱,并成为粤曲中常用的唱段;粤讴的文辞虽屡有讨论,但具体唱法却少见传诵,至今尚存完整的粤讴谱子和录音只得寥寥数首。是次讲座中,讲者将利用历史文献和音频资料,探讨南音和粤讴的历史,并从语音的角度,揭示粤语与歌乐的关系。
日期 | 2018年11月17日(星期六) |
时间 | 下午3时至5时 |
地点 | 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演讲厅(荃湾古屋里2号三栋屋博物馆) |
讲者 | 程美宝教授(香港城市大学中文及历史学系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