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ng Font Size
 
 
 
Banners
 

專題文章

 

從歷史照片認識香港歷史

香港歷史博物館館長
吳志華博士
2000年

 

攝影術是在1839年8月法國政府宣佈「大蓋爾銀版照相法」(Daguerrotype)實驗成功而正式面世。自此,照片成為文字和圖畫以外,紀錄人類活動的重要工具。留存的歷史照片,使人們能夠目睹已經消逝的過去,雖然只是零碎的、片斷的,但卻是人們認識和重建過去的歷史的一種重要媒體。所謂「百聞不如一見」,有時文字描述,還不及一幀歷史照片所蘊藏的豐富內容。

 

在攝影術未傳入香港前,一些居港的外國商人喜歡聘請畫家為自己繪像留念,及後華人社會也流行這玩意。這些畫家大都集中在中環威靈頓街開設店舖,有時亦繪畫一些香港風貌的圖畫,售賣給訪港的觀光旅客。及至一八六零年代,攝影日漸流行,影樓應運而生,到影樓拍照留念成為風氣,不少攝影作品至今仍保存下來。稍後,隨著攝影技術的改良,攝影機不再是一件巨大而笨重的儀器,普通人也可以攜帶攝影機四出獵影。當時不少訪港的外國旅行家對香港的事物尤感興趣,他們拍下了不少社會風貌、民俗人情、名勝古蹟的照片。

 

日軍佔領香港的三年零八個月,很多歷史文獻和照片也散失了。兩所專門收藏有關香港歷史資料的公營機構:香港歷史博物館和香港歷史檔案館,近二十年來都十分注意對歷史照片的搜集工作,它們所收藏有關香港歷史的舊照片至今約有兩萬幀,當中最早的歷史照片是一八五零年代末期的攝影作品,這批歷史照片藏品是我們研究和認識香港歷史的寶藏。

 

香港過去一百五十多年的發展,可以用滄海桑田來形容。人口由最初的七千五百人劇增至今天的六百五十萬。急劇的都市化,繁盛的商業活動,加速了新舊建築物的興替,至今仍保留下來具百年歷史的古老建築物實寥寥可數。舊大會堂、舊匯豐銀行大廈、舊中環郵政總局、舊尖沙咀火車站,這些在老香港曾鼎鼎有名的建築物,都早已煙飛灰滅,成為歷史名詞。前人對它們的文字記述,無論如何生動,也不能重建其雄偉的形象。但我們卻可以憑幾幀歷史照片,一睹其昔日的風采,彷彿回到百多年前的世界,享受這種穿梭古今的樂趣。

 

有時這種感性的認識,也可啟發我們對歷史的反思。當我們翻閱一些五六十年代香港的平民生活照時,我們會發現當時港人生活原來是那麼的艱苦,物質是那麼的匱乏。在經濟不景氣下,我們的先輩仍堅守崗位,默默地辛勤工作,為香港經濟在八十年代騰飛打下了基礎。這些歷史照片道出了香港成長的故事,說明了香港繁榮之路,從來不是一帆風順,當中有起有跌。自強不息是歷史給我們的教訓與啟示。

 

私隱政策 / 重要告示    最後修改日期:

© 版權為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