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ng Font Size
 
 
 
Banners
 

专题文章

 

从纸扎用品看香港民俗文化

香港历史博物馆
民俗组
2010年

(曾于2010年7月明报月刊发表)
 
    纸扎用品在香港传统民俗中扮演重要角色,是乡村节庆的主要装饰品,亦是人与神灵沟通的媒介。如从祭祀对象和功能区分,纸扎用品可粗略分为节庆扎作、装饰扎作和丧葬扎作。从老照片可见,十九世纪香港重要庆典的纸扎装饰,多来自广州的著名作坊【图一】。其实,纸扎工艺在香港传承多年,从未中断,供应纸扎用品者,除了香烛纸扎铺外,还有围村扎作师傅及道士。曾有一段时期,香港扎作的狮头、龙头更远销至欧美地区,虽然近年纸扎用品多从内地输入,而围村扎作师傅亦已几近失传,但节日庆典及宗教仪式中使用纸扎的传统,则仍然保留下来。
 
节庆扎作

    香港流传的节庆扎作中,不少皆具有象征意义,例如元宵围村点灯仪式用的灯【图二】,就以「灯」和「丁」谐音,用来象征宗族内的新生男丁。神诞巡游中运载神像的纸扎花炮,则是一所流动的神庙,其外设有「龙柱」及大将,上有灯笼、麒麟及八仙装饰,仿如真正的庙宇。至于纸扎神兽,如「大角麒麟」和「客家麒麟」等,有时会用来呈现族群的身份【图三】。此外,盂兰节和围村打醮时,都会扎起「大士王」等巨型神像,代表神灵降临,参与醮会。酬神用的各种「神衣」,冠帽靴鞋,一应俱全,并依照帝王将相袍服样式设计,突显其身份地位【图四】。
 
装饰扎作

    至于装饰用的扎作,最常见的要数花牌及灯笼,除了节庆、婚嫁、新铺开张和就职典礼的花牌外,本地扎作师傅在1960年代左右亦发明了一种「机动花牌」,主要用风扇马达、皮带、铜锣、伸缩装置及各种纸糊人物,以章回小说或历史故事为题材,组装成一个个会发出声响,又有人物来回活动花牌箱,放置于饼店门外,以招徕顾客【图五】。这些花牌箱亦见于锦田乡十年一届太平清醮的会场中,以增添热闹【图六】。至于醮场另一角,则陈列地狱情景的扎作,有劝善惩恶的作用。过去纸扎摆设亦用于宴会场合,例如举行「满汉全席」时,都会布置小型纸扎牌楼及纸糊人物,以示隆重。同类的纸糊人物陈设,亦与各式饼食,供奉于盂兰节的神棚之内。
 
 
丧葬扎作

    最后是丧葬扎作,这些扎作用品主要供奉死者,金银山、金银桥及仙鹤用来超渡亡魂,另有满足死者衣、食、住、行各方面所需的物品,包括衣箱、服装、珠宝首饰、食物、麻雀枱、电玩、花园楼房、家具、电视机、汽车等,所有形制皆可按死者亲人的意愿而订造【图七】,所以各出新奇,更可以包罗潮流玩意。

    香港历史博物馆专家顾问施天赐 (Janet Lee Scott) 教授研究纸扎供品多年,更出版专书详尽介绍香港使用纸马和纸扎的习俗,是十分重要的参考资料。她更把收藏多年的风车、纸马及纸扎用品捐赠予博物馆,成为民俗藏品的一部份【图八】。香港历史博物馆的长期展览──「香港故事」则重构节日庆典的环境,为纸扎展品提供一个展示场景,让参观者从中认识到传统扎作工艺之美,亦明白到香港能够保存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因为传统节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仍然占有独特的地位。

 

港岛皇后大道西的节庆牌楼图片

图一:1907年港岛皇后大道西的节庆牌楼,是本地华人为欢迎英国干诺公爵而建造的。

围村宗祠点灯仪式用的花灯图片

图二:围村宗祠点灯仪式用的花灯。

长洲太平清醮中的「大角麒麟」图片

图三:1997年长洲太平清醮中的「大角麒麟」。

天后诞所用的神衣图片

图四:天后诞所用的神衣。

昔日饼店门外用以招徕生意的机动花牌图片

图五:昔日饼店门外用以招徕生意的机动花牌。

锦田十年一届打醮中的机动花牌图片

图六:1995年锦田十年一届打醮中的机动花牌。

祭祀先人用的纸制木柜连音响组合图片

图七:祭祀先人用的纸制木柜连音响组合。

香港历史博物馆收藏的风车图片

图八:香港历史博物馆收藏的风车。

 

私隐政策 / 重要告示    最后修改日期:

© 版权为康乐及文化事务署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