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文章 ── 香港義勇防衛軍救護車隊
1854年在香港成立的義勇軍,除了作戰部隊外,也曾出現專責醫療服務的「救護車隊」。救護車隊於二戰前由賴廉士中校(1898-1977)統領,旨在於有需要時提供戰地醫療救助;成立初期有百餘名成員,當中包括不同年齡及國籍的人士,更不乏醫科生。他們除了接受一般的軍事訓練外,也學習醫護方面的專業知識,例如處理傷口、骨折及一些緊急的醫療技巧。
日軍於1941年12月進犯香港時,救護車隊被派駐不同地方,他們要在短時間內穿梭各處,所遇到的凶險與其他軍人無異。當時救護車隊的一位中尉白德醫生(1916-2014)有以下憶述:「10日,離我不遠的摩星嶺炮台被日本飛機猛烈轟炸。我是奉命前往該炮台的軍醫。……14日,一枚相信由巡洋艦射出的穿甲彈穿透炮台內的『避難位置』,幸未有爆炸。我們躲避在掩蔽體內的一行六十人迅即撤離,因為那裡已經不再安全。」
香港保衛戰期間,香港義勇防衛軍各個編隊的一些成員失去生命,倖存者大多淪為戰俘。其中被囚禁在深水埗戰俘營的救護車隊中尉羅理基(1911-2006)雖身陷囹圄,卻不忘苦中作樂。他有這樣的記載:「我們投降後,整隊守軍最终被拘留在深水埗營。直到戰爭結束前,我與白德醫生共囚一室。那時候我教他法語,他則教我講地道的俄語!」
海防館更新後的展覽內容將涵蓋香港義勇防衛軍救護車隊,以及其他一些曾在港服役部隊的故事。
香港義勇防衛軍救護車隊於戰前舉辦訓練營。(相片由香港大學檔案處提供)
白德醫生(後排左)及羅理基醫生(後排中)在深水埗戰俘營,攝於1944年。(相片由白德醫生提供)
1940年3月5日《南華早報》報道香港義勇防衛軍救護車隊舉辦訓練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