奴僕變主人
鬼才導演寺山修司荒誕叛逆之作
寺山修司的《奴婢訓》,改編自喬納森.斯威夫特的同名諷刺文章。劇作以一所大宅為背景,主人不知去向,只有一群行為怪異的僕人置身其中。最後奴僕變主人,結局出乎意料。《奴婢訓》引領觀眾進入施虐與受虐的世界,結合超現實主義、夢幻,以及布萊希特式間離手法,配以精妙機械裝置、搖滾樂及歌劇式效果,讓觀眾在先鋒導演建構的奇幻世界中,為目炫的視覺效果心蕩神迷。
《奴婢訓》自天井棧敷於1978年在東京首演以來,已於全球三十多個城市巡迴演出,累積公演超過一百場。今次公演的版本是導演J.A. Seazer和演劇実験室 ◉ 万有引力演繹的復排版,重現寺山修司獨特的實驗劇場,以層次豐富的語言及視覺意象,令人拜服。
日語演出,附中英文字幕
12月13日設演後藝人談
節目長約2小時,不設中場休息,遲到者須待適當時候方可進場。
本節目含裸露場面、成人情節及極大音量。
適合15歲或以上觀眾欣賞。
支持機構
寺山修司 (編劇/ 導演)
1935年出生及成長於日本青森縣的寺山修司是前衛詩人、戲劇家、作家丶電影導演及攝影師。作為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日本小劇場運動的先鋒,他於1967年創立實驗劇團天井棧敷,開展了他對當代戲劇活動的重要影響。天井棧敷的作品包括《邪宗門》、《盲人書簡》、《敲》、《身毒丸》等蜚聲國際,寺山修司的作品更應邀在國際巡迴演出。
電影方面,寺山修司亦是革命先驅;他為數不少超現實和片段式的電影中,往往滲透著自傳式的影子。其電影和戲劇作品互為表裡,建構充滿情色詭異和逃離的瑰麗魔幻世界。寺山修司於1983年5月逝世,至今仍是一個令人念念不忘的文化標誌。
J.A. Seazer (復排導演 / 音樂)
J.A. Seazer原名寺原孝明,和已故的寺山修司攜手執導了差不多所有天井棧敷的戲劇作品,並為劇團的製作及寺山修司的電影創作音樂。自1983年成立演劇実験室◉万有引力以來,J.A. Seazer執導劇團大部分的作品及創作音樂。此外,他曾於2005年在愛知世界博覽會為日本政府的日本館創作音樂;其為海外演出而創作的音樂作品SUNA更榮獲1986年愛丁堡藝穗節的第一大獎。
演劇実験室 ◉ 万有引力
天井棧敷劇團在創立人寺山修司1983年離世後,宣告解散。同年劇團的主要人物J.A. Seazer,聯同大部分的劇團成員,組成了新劇團「演劇実験室◉万有引力」。
從天井棧敷過渡到新劇團的早期,演劇実験室◉万有引力主要採用及重現寺山的戲劇方法來改編及演繹新作品,以務實的角度來展現寺山的影響,以及劇團承傳先鋒的意識形態,在舞台上如寺山一樣打破框架。
為繼承天井棧敷演出寺山作品的傳統,劇團其後決定重新演岀寺山的重要作品。演劇実験室◉万有引力活躍於日本劇壇,曾在英國及巴西巡迴演出。
原著: | 喬納森.斯威夫特 (Jonathan Swift) |
編劇 / 導演: | 寺山修司 |
復排導演 / 音樂: | J.A. Seazer |
聯合導演 / 演出: | 高田惠篤 |
舞台 / 服裝 / 化妝設計: | 小竹信節 |
音效設計 | 尾崎弘征 |
燈光設計:
|
正村さなみ 山崎佳代 |
演出:
|
伊野尾理枝 小林桂太 木下瑞穗 飛永聖 森ようこ 今村博 太刀川亮 山田櫻子 三好華武人 三俁遙河 岡庭秀之 曽田明宏 杉村誠子 加藤一馬 唐沢宏史 飛田大輔 三木翔矢 |
門票於9月27日起在城市售票網售票處、網上、流動購票應用程式及信用卡電話購票熱線發售。
購票優惠
年滿 60 歲的長者、殘疾人士及看護人、全日制學生及綜合社會保障援助受惠人可享有半價優惠。(綜援受惠人士優惠先到先得,額滿即止。)
每次購買正價門票 4 至 9 張可獲 9 折優惠;10 至 19 張可獲 85 折優惠;20 張或以上可獲 8 折優惠。
節目查詢:2268 7325
票務查詢:3761 6661
信用卡電話購票:2111 5999
網上購票:www.urbtix.hk
主辦機構有權更改節目及更換表演者。
本節目內容不反映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的意見。
文:葉旭耀
一.二頭女
一九九九年的九月,香港藝術中心舉辦了一個寺山修司的回顧展。展覽不單放眏其經典的電影作品,更重要的是安排了寺山修司三套電影表演:《羅拉》、《審判》和《二頭女》的現場演出。所謂「電影表演」是指結合了電影、現場表演和即興元素的創作。電影表演在當今的電影創作領域可算屬於邊沿異類,但它卻和早期電影(early cinema)以至前電影(pre-cinema) 例如魔幻燈表演(magic lantern)等媒介有著深厚的歷史關係。
那晩的演出,直到今天過了整整二十年之後,我的印象仍然歷歷在目。《羅拉》裏被一腳踢出來的裸男,既荒誕又顛覆;《審判》的結尾,觀眾一個接一個在熒幕上打釘,將電影觀賞轉化成一場罪與罰的禮儀;當然還有《二頭女》中那一幕幕充滿美麗與哀愁的影子戲,這些都成為了我一次萬劫不復的獨特觀影經驗。
在寺山修司眾多的實驗電影中,我認為《二頭女》的現場版本是最富詩意與力量的作品。在一面銀幕之隔,真實與呈現、物件與影子、感情與慾望,真相與謊言之間的虛實交錯,都看得叫人目定口呆。寺山修司是少數我認為能把劇場和電影的語言真正溶成一種獨特及創新美學的人。這當然和他是劇場導演的背景有關係。《死在田園》結尾那一面牆的倒下,構成了空間的突變和歷史的割裂。同樣地,片首那一幕墳間捉迷藏,空間的頑固更顯出時間脫序的突然和無奈。
玩捉迷藏
我當鬼
在陰暗的樓梯底下蒙着眼睛
於是蒙着眼睛的期間內,外界過了好幾年
我以未變聲的高亢嗓音問「躲好了沒」
回覆我的是「躲好了」這個沙啞的大人聲音
<玉音廣播- 我這個謎 寺山修司>
二.恐山
在乘車下山的路上,收到日本朋友傳來的訊息叫我馬上找些鹽灑在身上,因為他知道我剛剛到了位於日本東北青森縣的恐山去。恐山,一如其名,就是一處奇山異境之地,是日本的著名靈山。灑鹽就是為了驅魔趕鬼之用。
一般日本人聽到恐山之名,都會立刻聯想到靈異怪事,但更多會是露出不解的表情問你為什麼要去那種鬼地方。相傳恐山是人間與靈界的一個交接點,所以恐山亦是一個出名「問米」通靈的地方。所謂問米就是能夠跟與身處彼岸的先人溝通聯繫。在每月開山的日子,恐山都會充斥着各式各樣前來找靈媒通靈的人。
恐山亦是寺山修司長片《死在田園》的主要場景。在電影中家鄉的部分,基本上的外景都是以恐山一帶的山水作為背景。那片湖,那孤寂的寺廟,那一座座噴出蒸氣的硫磺山丘, 還有一個個插在地上的的艷麗小風車,在電影中出現的一片詭異迷離的風景那就是恐山。走在恐山之中,就是走進寺山修司《死在田園》的世界裏面。恐山的風景讓我明白在寺山修司的世界中主客都能互為對方的鏡子。如此一來,就不難明白寺山修的名句:「我的職業就是寺山修司」的真正意思。
那一晩我坐在恐山寺中,襌師在講道,不愔日語的我只漫無目標的四處張望。心身正在遊離之際,猛然發覺原來自己正身處電影末段那場婦人把少年強暴的戲的廟堂當中。那一刻置身於其中,真假虛實難辨,我不知道恐山是否人間與靈界的交通點,但我肯定那是可以通往寺山修司世界的一扇側門。
三.J.A. Seazer
寺山修司固然是一個奇人奇技的跨界鬼才,但他的作品亦是一系列通過與不同人所合作而成的藝術。前妻加製作人九條映子、攝影師鈴木達夫、演員新高惠子和蘭妖子等都是他的長期創作夥伴。一頭長髮的音樂人J.A. Seazer就是這群人中至為重要的其中一員。
寺山修司的作品不論是長片、短片或是劇場都極富音樂感。音樂不單是作品重要的表達元素,甚至往往成了作品的主軸。《身毒丸》、《草迷宮》和《拋掉書本跑上街》都是尤其明顯的例子。而J.A. Seazer正是寺山修司不同作品背後的音樂靈魂。
J.A. Seazer的音樂糅合了不同文化、音樂類型和古今風格,難以被簡單分類。前衞、迷幻、民謠、樂與怒、和樂,音樂劇共冶一爐,可以説是新舊和洋文化之中所交集提煉的音樂。J.A. Seazer不單是寺山修司的緊密音樂合作夥伴。在寺山修司八三年離世和「天井棧敷」解散之後,他成立了「演劇実験室◉万有引力」劇團,一方面延續創作,亦時同繼承寺山修司的劇場美學和表演,把寺山修司的作品繼續推廣給觀眾。
某個夜晚,我走進位於澀谷的地下音樂表演場地,一個大約可容納一百多人的小酒吧。我站在離台中央只有三米多的第二行位置,前面的位子早早坐滿了一眾銀髮的老觀眾。在煙霧瀰漫的狹小空間之中,一頭灰白長髮的J.A. Seazer與樂隊緩緩進場。激烈的音樂隨即响起。一下子我前面的公公婆婆、大叔大嬸和側傍的年輕人開始隨音樂一同激烈搖頭。看著這一奇景,我不禁感到有點滑稽,但亦同時被眼前這異色深深地感動。在佈滿皺紋的年老臉上,在猛烈搖晃的頭顱之間,我彷彿看到一眾老人家們年青時的模樣和熱情。此情此景,如今回想過來,讓我聯想到青春、六十年代日本學運和目下身邊的一切,心情不無唏噓。
葉旭耀,實驗電影導演、媒體藝術家、藝術教師與獨立策展人。其電影、表演、媒體裝置與電腦遊戲作品曾在歐洲媒體藝術節、紐約電影節、柏林超媒體藝術節、錄像巴西、波蘭媒體藝術雙年展、東京互通中心及山形國際紀錄片節等多個重要國際藝術節及場地展出。自九九年起便積極參與並提倡各類型電影、表演和媒體展覽的策展活動,並成立獨立策展單位art.ware推廣新媒體藝術發展。現為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副教授,熱衷於研究未來電影形式的計算化和媒體多元性。
文:Nikodem Karolak (INLANDIMENSIONS 總監及演劇実験室◉万有引力巡演經理)
翻譯:劉勤銳
《死在田園》(又名:《田園捉迷藏》)
「擦亮火柴一霎間,霧靄籠罩大海上——值得讓我捨命盡忠的祖國,怎麼會有?」寺山其中一首最著名的短歌如是說。《死在田園》被視為寺山最個人化的影片,講述他如何直面和接受自己的童年,又證明了重塑歷史已跡近造假。這則偽自傳式故事裡,一個男孩幻想逃離專制的母親和鄰居,卻不成功。影片攝於寺山的家鄉青森縣,景緻如畫,沉浸在當地古老傳說裡面的靈幻境界。在恐山的峰頂,生者與死者的世界通過盲眼巫師互相交叠。片末,已長大成人的主角遇見年少的自己。對於寺山而言,創作過程就是他跟自己玩不完的遊戲——誠如片名《田園捉迷藏》。
《草迷宮》
探進主角潛意識的一趟超現實旅程——小男生四處尋找從前母親給他唱的兒歌歌詞。片名來自日本著名作家泉鏡花的靈異小說。影片以抒情手法刻劃情慾,在法國與華萊利安・布魯夫奇克、賈斯・積堅的作品一併以私人珍藏套裝發行。
《上海異人娼館》
寺山繼《草迷宮》之後另一部法、日合拍片。劇情大致根據保羅蓮・里亞治的小說《回歸城堡》(其名作《O孃的故事》續集),圍繞性虐幻想和寺山早年劇場作品(《奴婢訓》、《皮草瑪莉》、《邪宗門》)的作法,並參照安東尼・亞陶的殘酷劇場理論。故事背景改為1920年代末政局混亂的上海租界。史蒂芬先生(Klaus Kinski)把心愛的O孃(Isabelle Illiers)關在中國的妓院裡,為了證明O孃徹底臣服於己,要求她進行種種可恥的性行為;O孃無不順從,猶如玩物。寺山靡爛的感官王國,由巴洛克式的中國戲服及J. A. Seazer的迷幻音樂予以襯托。
《拋掉書本跑上街》
寺山首部長片,攝於學生抗爭的動盪時代。故事主角英明在問題家庭中成長,嘗試逃離東京的貧民窟。他的命運與各式人等的生活片段交錯,如嬉皮士、街頭藝人、音樂家、放浪青年焚燒美國國旗,抗議建制,酗酒縱慾。影片是跨媒體示範作,結合錄像、音樂劇、詩歌、紀錄片及街頭戲劇,沒有清晰的線性劇情。寺山說:「我們要讀街」,在這個恍如蜥蜴被困在可口可樂罐子裡的國家,主張以藝術搞革命,發揮想像的力量。
寺山:演出
「我堅決反對把藝術局限在一個類型裡。」寺山這樣說過。其中一個重要例子是廣受歡迎的《Knock》(1975)——一連串在東京不同區域發生的即興演出。他的劇場沒有演員,每個人都可以是演員;沒有實體建築物,隨處都可以是表演空間;沒有觀眾,每個人都可以是觀眾;可以是街頭劇場,在電燈柱或電話亭旁邊的劇場,在隱閉房間裡的劇場,越過門檻走進人們家中的劇場。
是次演出的觀眾將可體驗以上點點,即場欣賞寺山修司最有名的兩部短片——《羅拉》和《審判》,當中真實與虛構的界線徹底模糊了。就這樣,我們再次在影院碰面,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事。也許,鄰座的人會突然把手放在我們的膝蓋,或從銀幕裡跳出來;有時候,我們要舉起錘子,採取主動。寺山偏陸(「天井棧敷」前演員,寺山修司的繼弟及藝術遺產繼承人)將擔任特別嘉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