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放映

從夢工廠嫁到金都——兩節婚姻電影輔導

愛情文藝是電影常見類型,婚姻亦是愛情的永恒目標,然而不同年代對婚姻或有不同的了解。《名醫與紅伶》(1960)和《金都》(2019)都以女性為主角,前者要事業家庭兩兼顧,希望重新定義女性婚姻崗位;後者所處的時代已沒有家庭與事業的矛盾,取而代之的是人生與價值觀的反思。

希治閣時代詮釋

當代港產動作電影標榜硬朗,槍戰打鬥刺激緊張,在國際上自成品牌。五、六十年代國粵語片不乏向歐美借鏡,包括奇案、間諜、盜寶等類型,混合驚險動作、浪漫及喜劇,營造摩登輕快的娛樂性。其中希治閣作品常被參考,《飛賊黑貓》(1956)便源自《捉賊記》(1955),場面設計巧妙,模仿原片的節奏與幽默,感情戲則融入本地文化。近年《龍鳳鬥》(2004)也是參考此類經典《龍鳳鬥智》(1968)的瀟灑風格,杜琪峯傾注一貫的世界觀,男女反覆鬥法,遊戲中凝聚情義。

探長形象進路

探長作為警匪片裡的重要人物形象,在國粵語片年代的呈現最為典型,模仿福爾摩斯及荷里活電影,一身乾濕褸、氈帽,手執煙斗,冷靜睿智,《血影驚魂》(1961)便是好例子,融合香港情境和西式派頭,足見香港文化的混雜。《神探》(2007)中的探長形象則走另一極端,儼如瘋狂的超人,抽絲剝繭的不止案情,還有人心,是香港電影類型的跳躍式高水準作品,而兩齣電影都在懸疑奇情中保存一份人道關懷,似又呼應了香港電影的倫理傳統。

警匪世界的女性

香港電影的偵探警匪片儘管剛陽凜冽,卻不乏女性角色發揮偵查智慧和凌厲身手的故事。五十年代的《美人計》(1956)中,嬌俏可愛的女工為改變蒙寃男友的厄運大膽誘敵;近年的《跟蹤》(2007),則是警隊女新丁對陣老謀深算的慣匪,臨危不亂,完成自我,成為警匪片新經典。兩片同樣鍾情社區情境,前者用廠景鋪設工人階層的生活,傾訴美滿的願望,後者穿梭中上環,在刺激的蒙太奇中保存舊區氣氛,都是可敬的創意。

做針定係做線——香港電影臥底論

臥底和線人是七十年代以來香港警匪片的典型人物,早已是敘事重心,撐起了一個次類型。前者忍辱負重,拉扯於雙重身份,後者兩面不討好,往往下場堪虞,觸發許多波譎雲詭的戲劇矛盾。《九九大血案》(1956)呈現警隊查案過程,臥底滲透手法和背景心態,描劃寫實細緻;《綫人》(2010)則轉化臥底角色,予線人更多細節、情感及尊嚴,並揭示背後操縱者的人性,將關懷擴展至道德覺醒與救贖層面,是此類型近年的傑作。

鬼怪電影符號系統

資料館「百部不可不看的香港電影」之一《殭屍先生》於1985年公映後引起殭屍片熱潮,為港式殭屍片建立了框架與符號,例如防屍用糯米、遇屍要閉氣等,對傳統的茅山道術有視覺化的呈現。義莊作為一個標誌性的場景,其實在五十年代的《夜盜艷屍》(1955)已有詳細的刻劃,對人死後屍體的變化亦有所描述;近年的《救殭清道夫》(2017)反而重破殭屍有屍性無人性的慣律,一改他們最終灰飛煙滅的宿命。

母愛的靈異表達

靈異鬼怪片是香港電影一個特別類型,題材多樣、風格多變,有純驚嚇的,有加入動作、喜劇元素的,亦有毫無鬼怪出現,只透過懸疑驚慄氣氛包裝,反映人性恐怖一面的,例如《殭屍拜月》(1958)、《怪物》(2005)的主角都因母愛而異化成「鬼怪」,年代不同,手法各異,但都展露了這一類型的不同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