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海寻珍

我们的搜集工作早于九十年代,大楼未建成前已紧密展开。由初期挨门逐户向业内外人士解释我们的工作及捐赠的意义,至后来建立互信、获得大家认同。廿多年间,我们成功从本地及海外,搜集涵盖早至二、三十年代的拷贝,至现今的数码电影;同时亦成功保存过百万项电影相关资料,为香港电影研究工作奠定稳固基石。未来,我们将继续溯古寻源、与时并进,充实馆藏,让后世能更了解香港电影的历史及演进过程。

2012年美国三藩巿华宫戏院方创杰先生把他的菲林藏品捐赠了给我们保存,当中包括珍贵的三十年代硝酸片电影,大大丰富了我们对早期香港电影的认知。
2012年美国三藩巿华宫戏院方创杰先生把他的菲林藏品捐赠了给我们保存,当中包括珍贵的三十年代硝酸片电影,大大丰富了我们对早期香港电影的认知。
2015年远从德国找到香港八十至九十年代电影的菲林素材及拷贝。
2015年远从德国找到香港八十至九十年代电影的菲林素材及拷贝。
为了记录搜集得的铜板字幕机如何运作,我们拍摄了工作人员讲解及示范的过程一同存档。
为了记录搜集得的铜板字幕机如何运作,我们拍摄了工作人员讲解及示范的过程一同存档。
搜集电影菲林时,修复组初步检查菲林状况是否仍然适合永久保存。
搜集电影菲林时,修复组初步检查菲林状况是否仍然适合永久保存。
搜集电影菲林时,修复组初步检查菲林状况是否仍然适合永久保存。
搜集电影菲林时,修复组初步检查菲林状况是否仍然适合永久保存。
搜集过程中其中一项重要工作就是点算及记录捐赠物品的基本资料,以便日后进行整理工作。
搜集过程中其中一项重要工作就是点算及记录捐赠物品的基本资料,以便日后进行整理工作。
搜集过程中其中一项重要工作就是点算及记录捐赠物品的基本资料,以便日后进行整理工作。
搜集过程中其中一项重要工作就是点算及记录捐赠物品的基本资料,以便日后进行整理工作。

搜集里程二十事

香港电影资料馆于1993年成立筹划办事处,2001年馆址落成启用,承蒙业界及市民热心支持,藏品与日俱增,不少电影公司和冲印公司甚至倾囊捐赠,每项都是构筑香港电影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际此二十周年,我们特以「搜集与分享」作主题,回顾资料馆的工作成果,对搜集进程和填补历史而言,以下二十事尤具标志性意义。

1993

建馆前期,资料馆发起「征集大行动」,呼吁各界捐赠电影资料,同时致力游说业界捐出藏片。在大部分片主选择寄存影片的年代,珠城制片有限公司率先捐赠《点指兵兵》(1979)、《胡越的故事》(1981)等10部新浪潮重要作品的拷贝、录影带、海报及剧照,曾于「捕光捉影:向两位摄影大师致敬」(2010)、「再探新浪潮」(2017)、「影谈系列:章国明」(2019)等节目中放映。

自英国兰克冲印公司运返12部香港电影,当中包括李小龙的《人海孤鸿》(1960)彩色原底及声片。其时坊间流传的均是黑白版本,这彩色菲林遂成重大发现,为本馆「珍藏影片外借计划」的推荐影片。

《人海孤鸿》(1960)
《人海孤鸿》(1960)
「不朽的巨龙:李小龙回顾展」(2000)放映《人海孤鸿》及多部李小龙作品,特别请来《细路祥》(1950)导演冯峰的子女冯宝宝、冯吉隆(左二、三)主持开幕。
「不朽的巨龙:李小龙回顾展」(2000)放映《人海孤鸿》及多部李小龙作品,特别请来《细路祥》(1950)导演冯峰的子女冯宝宝、冯吉隆(左二、三)主持开幕。

1994

制片人缪康义捐赠四部周璇在香港拍摄的电影,均为「珍藏影片外借计划」的推荐影片,多次外借到其他国家。是次捐赠乃资料馆人员首次接触硝酸片基影片,为其后处理及修复其他易燃片提供宝贵经验。

《花外流莺》(1948)
《花外流莺》(1948)
「瑰宝情寻——光影双城」(2019)先后于上海及香港举行,《花外流莺》为选映的其中一部以沪、港双城为背景的影片。
「瑰宝情寻——光影双城」(2019)先后于上海及香港举行,《花外流莺》为选映的其中一部以沪、港双城为背景的影片。

1995

电影资料收藏家余慕云将毕生收藏逐批移交资料馆,对其时还未有可观馆藏的资料馆出版《香港影片大全》系列及筹办展览,助力很大。

余慕云于「香港电影资料馆《珍藏展》」(1998)记者招待会介绍重点展品
余慕云于「香港电影资料馆《珍藏展》」(1998)记者招待会介绍重点展品

影星周润发悉数捐出16个所得奖座,在电影界起示范作用,大大增加影人对资料馆的信心,开启了沟通大门。

于大会堂举行的「香港电影资料馆《珍藏展》」(1998),设有周润发专区。
于大会堂举行的「香港电影资料馆《珍藏展》」(1998),设有周润发专区。

父亲经营冲印公司的王泉珠捐赠家族保存多年的抗战电影《八百壮士》(1938)、纪录片《延安内幕》(1938)和《保家乡》(1939),以及其他珍贵的早期香港风貌影片。

《八百壮士》(1938)
《八百壮士》(1938)
《延安内幕》(1938)
《延安内幕》(1938)

1997

从美国三藩市世界戏院运返600多部四十至六十年代的电影拷贝,包括多部散佚名作,为资料馆成立筹划办事处以来获得的最大批搜集项目,并开通了三藩市华埠戏院的搜集渠道,继而于1999年分别从大明星戏院及新声戏院运回400多部及逾100部横跨四十至八十年代的电影拷贝。

白雪仙、梅雪诗、陈宝珠(左起)主礼开幕「唐涤生电影欣赏」(1999),首映的《花都绮梦》(1955)及多部影片,均是从世界戏院运回的拷贝。
白雪仙、梅雪诗、陈宝珠(左起)主礼开幕「唐涤生电影欣赏」(1999),首映的《花都绮梦》(1955)及多部影片,均是从世界戏院运回的拷贝。
张国荣(左)莅临「唐涤生电影欣赏」开幕
张国荣(左)莅临「唐涤生电影欣赏」开幕

1998

自美国国会图书馆搜集得纪录短片《爱迪生短片》(1898)。该片为美国爱迪生公司于清末时期赴港拍摄,是馆藏最早的电影,也是现存最早的香港风光影像。

《爱迪生短片》(1898)
《爱迪生短片》(1898)
「光影 ‧ 历史 ‧ 筑迹」(2019)展览中展示《爱迪生短片》
「光影 ‧ 历史 ‧ 筑迹」(2019)展览中展示《爱迪生短片》

嘉禾娱乐事业有限公司于迁离斧山道制片厂时捐赠200多部影片,以及海报、剧照、电影杂志等资料。斧山道片场是永华、电懋、国泰、嘉禾四代公司的拍摄基地,承载了半世纪香港电影盛世的历史,是次捐赠遂包括小部分前三代遗留的文物,是电影研究的重要宝库。

「奇谋阔步 ‧ 万象嘉禾」(2013)选映逾60部嘉禾电影,同期举办「风禾尽起——嘉禾的盛世印记」展览。
「奇谋阔步 ‧ 万象嘉禾」(2013)选映逾60部嘉禾电影,同期举办「风禾尽起——嘉禾的盛世印记」展览。
邹文怀伉俪(前排)莅临主持「风禾尽起——嘉禾的盛世印记」展览开幕。
邹文怀伉俪(前排)莅临主持「风禾尽起——嘉禾的盛世印记」展览开幕。

2001

隐名者捐赠1948年重映后散佚的费穆名作《孔夫子》(1940)。由于菲林严重收缩及黏连,资料馆修复组与意大利影片修复实验室合作修复,加上研究组翻查不同史料,2009年整理出修复初版放映,让观众先睹为快。其后,经考证后将约11分钟零碎片段插回影片,于2010年放映第二阶段修复版本、出版专书《费穆电影孔夫子》。2012年推出视像光碟,是「修复珍藏」光碟系列的第一炮。

佚失逾半世纪的《孔夫子》出土,后推出为首张「修复珍藏」光碟。
佚失逾半世纪的《孔夫子》出土,后推出为首张「修复珍藏」光碟。
座谈会「费穆的孔夫子再探」(2010)中,节目策划何思颖(左)邀来导演田壮壮(右)与学者毛尖(中)探讨费穆如何透过《孔夫子》回应时代。(摄影:木星)
座谈会「费穆的孔夫子再探」(2010)中,节目策划何思颖(左)邀来导演田壮壮(右)与学者毛尖(中)探讨费穆如何透过《孔夫子》回应时代。(摄影:木星)

香港第一影业机构捐赠其创办人黄卓汉三家公司出品的200余部电影,包括自由、岭光当家花旦丁莹的都市小品,以及第一年代萧芳芳、林青霞的爱情文艺片《女朋友》(1974)、胡金铨导演的武侠经典《山中传奇》(1979)、入选柏林影展的关锦鹏作品《红玫瑰白玫瑰》(1994),以及逾万项海报、剧照、剪报等有关资料。

「【编+导】回顾系列三:允文允笑莫康时」(2016)中选映的《工厂皇后》(1963)、《金夫人》(1963)、《学生王子》(1964)等,均由第一影业捐赠。
「【编+导】回顾系列三:允文允笑莫康时」(2016)中选映的《工厂皇后》(1963)、《金夫人》(1963)、《学生王子》(1964)等,均由第一影业捐赠。

2004

新加坡国泰机构捐赠213部电懋/国泰的国、粤语电影及逾12,000项纸本资料。其中第五届亚洲影展最佳影片《四千金》(1957)更与之后发现的彩色版续集《兰闺风云》(1959),在2016年的「花月霓裳——国泰星辉八十载」举行期间,于香港文化中心露天广场免费户外放映。是次为资料馆首次派员到海外接收电影文物,当中所涉工作流程与规格,成为了日后海外搜集的范式。

搜集人员于新加坡国泰总部筛选并点算拷贝及有关资料,预备寄运返港。
搜集人员于新加坡国泰总部筛选并点算拷贝及有关资料,预备寄运返港。
电懋名导之一易文的回顾展——「儿女情长:易文电影」(2009)
电懋名导之一易文的回顾展——「儿女情长:易文电影」(2009)

2006

太平戏院后人源碧福捐赠3,600份有关电影和太平戏院的文件及资料,包括戏院大楼建筑草图、帐簿、合约、书信等,有助了解早期电影工业及戏院生态,以至二战前后、日据时期香港的社会状况。2021年于「故纸堆中觅『太平』盛世」专题展览中展示。

源碧福(左三)将太平戏院的文物分别捐赠予香港文化博物馆、香港历史博物馆及本馆,三馆遂于2008年联办「太平戏院文物捐赠典礼」,以表谢意。
源碧福(左三)将太平戏院的文物分别捐赠予香港文化博物馆、香港历史博物馆及本馆,三馆遂于2008年联办「太平戏院文物捐赠典礼」,以表谢意。

2006‒2009

天映娱乐有限公司将邵氏片库全数捐赠予资料馆,包括756部电影的拷贝,以及数以万计剧照、海报、本事、剧本、明星照等相关纸本资料。1958年邵逸夫借鉴荷里活片厂制建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与其相关公司出品的电影共占香港电影总产量约一成多,对电影以至社会文化影响甚巨。

2009年举行的「天映娱乐——邵氏片库珍贵典藏移交仪式」
2009年举行的「天映娱乐——邵氏片库珍贵典藏移交仪式」

2007

资深电影发行商冯秉仲捐赠其美洲戏院珍藏的700多部八、九十年代电影拷贝,以及逾30,000项有关资料,当中不乏经典卖座系列如《倩女幽魂》系列(1987‒91)、《表姐,你好嘢!》系列(1990‒94)、《赌圣》系列(1990‒95)等,加上独立制片公司的出品,正好填补当时资料馆欠缺的八、九十年代电影藏品。

冯秉仲将一箱箱的影片及相关纸本资料运到香港后,修复及搜集人员接连数星期到仓库检查及筛选物料。
冯秉仲将一箱箱的影片及相关纸本资料运到香港后,修复及搜集人员接连数星期到仓库检查及筛选物料。
物料到港后,须经初步检查,再作修复及长期保存。
物料到港后,须经初步检查,再作修复及长期保存。

2008

龙宗瀚捐赠其母亲影星林黛的遗物,包括服装、生活录像、个人物品、书籍等,是资料馆收到最完整的影星藏品。该批文物于2009年的「云裳倩影 情不了——林黛文物展」中展出,吸引了大量观众及媒体注目,部分展品更巡回至多个商场,以及于浸会、岭南大学展出,是资料馆外借次数最多的展览。
展览依林黛故居尽量还原其睡房布置,带观众走一趟六十年代的时光旅程。
展览依林黛故居尽量还原其睡房布置,带观众走一趟六十年代的时光旅程。

2010

亚洲电视有限公司经版权持有人同意后,将400多部电影拷贝移交资料馆作永久保存,当中不乏脍炙人口之作,如马师曾与红线女的《审死官》(1948)、谢贤与南红的《唐山阿嫂》(1957)、神怪武侠经典《如来神掌》系列(1964‒68),以及胡金铨的新派武侠作品《龙门客栈》(1967)。是次捐赠的电影横跨四十至九十年代,除了国、粤语片外,还有香港制作的潮语电影,从保存和研究角度去看,都别具意义。

2010年举行的「亚洲电视片库移交仪式」
2010年举行的「亚洲电视片库移交仪式」

2011

电视广播有限公司(无线电视)在取得版权人授权后,将其珍藏的近1,000部三十至九十年代影片移交资料馆,当中近六成为之前馆藏未有的影片,最早的是胡蓉蓉、龚秋霞主演的《小侠女》(1939),另有27部潮、厦语片,大大有助填补香港电影历史的缺口。

搜集与修复人员在无线电视台收集其库存影片
搜集与修复人员在无线电视台收集其库存影片
无线电视联同版权持有人将影片移交资料馆
无线电视联同版权持有人将影片移交资料馆

2012

侨居美国三藩市经营华宫戏院的方创杰,捐赠遗留下来的三十至七十年代电影拷贝,当中包括散佚多年、二战前后的制作如《女性之光》(1937)、《续白金龙》(1937)、《太平洋上的风云》(1938)、《天上人间》(1941)等,异常珍贵,资料馆遂于2015‒2019年举办四次「寻存与启迪——香港早期声影遗珍」专题放映,与观众分享这个重大发现。

三藩市搜集小队与冯秉仲及方创杰伉俪(前排右二起)
三藩市搜集小队与冯秉仲及方创杰伉俪(前排右二起)
2015年,《天上人间》于香港文化中心露天广场放映
2015年,《天上人间》于香港文化中心露天广场放映

2013‒2019

分12批次从美国纽约州档案馆复印及寄回2,200多部二十至六十年代的电影档案,当中最早的香港电影包括《夕阳》(1934)等,填补了大量因战乱等原因散失的早期电影的资料,更成为编写《香港影片大全第一卷增订本》(1914‒1941)的主要参考文献,补白了300多个初版时欠奉的电影情节。

复印档案内有上海电影《白金龙》(1933)的美国送映申请表
复印档案内有上海电影《白金龙》(1933)的美国送映申请表
《白金龙》的美国准映证
《白金龙》的美国准映证
从《一代名花花影恨》(1940)的中文故事梗概,得见编剧南海十三郎的创作构思和手法。
从《一代名花花影恨》(1940)的中文故事梗概,得见编剧南海十三郎的创作构思和手法。
《一代名花花影恨》(1940)的英译对白本
《一代名花花影恨》(1940)的英译对白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