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ng Font Size
 
 
 
Banners
 

專題文章

 

探求不息:麥兆良神父粵東考古藏品

香港歷史博物館
考古組
2010年

(曾於2010年1月明報月刊發表)
 
前言
1928年3月,中央研究院在廣州中山大學籌設歷史語言研究所。同年7月,歷史語言研究所於廣州正式成立,其中的考古組是中國最早的考古研究機構。另外,考古學團體黃花考古隊1931年於廣州市成立,在在顯示中國考古學發展史中,廣東省起步較早。位處珠江口的香港,因與海外密切往來,源於近代西方的考古發掘工作亦較早地出現於香港。1920年代,英籍韓義理醫生(Dr Charles Montague Heanley 1877-1970)、澳大利亞籍蕭思雅教授(Prof Joseph Shellshear 1885-1958)、英籍公務員施戈斐侶(Walter Schofield 1888-1968)、愛爾蘭籍耶穌會傳教士芬戴禮(Jesuit Daniel Finn, S.J. 1886-1936)等業餘考古工作者,均曾於香港進行廣泛的田野考古工作。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粵東一帶,探索遠古文化的田野工作亦於1920年代起於多個地點展開,且工作範圍遠至福建省南部,意大利藉宗座外方傳教會神父麥兆良的貢獻功不可沒。
 
麥兆良神父的粵東考古工作
麥兆良神父(Fr Raphael Maglioni, 1891 - 1953)【圖1】是一位富有才華的考古學家和語言學家。在上世紀20至40年代,麥神父從意大利到香港,繼而到廣東海豐地區傳教,期間他掌握福佬(俗稱鶴佬)方言,並編寫福佬意大利雙語字典。
 
麥神父協助耶穌會士兼考古學家芬戴禮神父於海豐地區從事考古調查,從而對考古產生濃厚的興趣。他致力於粵東及福建的考古調查工作,採集大量考古材料,以探討華南的史前史。麥神父雖然沒有接受正規考古學的訓練,但他的研究工作具有開創性,成績斐然。
 
1946年麥神父移居香港,並將他在中國大陸發現的器物轉運到香港。麥神父除了牧民與考古調查的工作之外,還整理海豐的考古資料,編寫《華南史前史》。1953年麥神父去世後,教會把他所建立的考古藏品捐贈予香港政府。這批藏品主要來自粵東多個史前至秦漢年間的遺址,種類繁多,而且經過基本整理,極具研究價值,曾於1956年、1972年及1975年分別於香港大學馮平山圖書館、香港大會堂高座香港博物美術館及星光行香港歷史博物館展出。以下就其中數件文物作扼要介紹,以說明麥兆良神父考古工作的情況及其藏品的重要性:
 
廣東五華出土夔紋陶罐【圖2】
麥神父留下的大量考古文物中,最著名的要算是廣東省五華縣出土夔紋陶罐。據麥神父的記述,這陶罐是於一條新修築公路的路溝中出土,位一於小山腳下離地表約1米處,當時陶罐的一小部分已經外露。由於這夔紋陶罐外型美觀且相當完整,在過去常被引用作為廣東夔紋陶的代表器物。這器物同時收錄於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文物大典》,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李水城教授稱之為"廣東、廣西地區迄今發現的保存最完整、製作最為精良的夔紋帶釉硬陶標本。"
 
三角尾遺址出土泥質陶片
麥兆良神父考古藏品中,有相當數量於廣東省汕尾市三角尾遺址出土的泥質陶片,包含直短頸、矮圈足、廣腹且多見有附加堆紋的罐類碎片。考古藏品中雖然沒有完整器物,麥神父準確判斷該種陶器類型為三角尾遺址新石器時代遺存的典型器物,並依據碎片特徵,描繪其典型器圖【圖3】。這種類型遺存,其重要性為近來粵東的考古工作所證實。揭陽地區的虎頭埔文化的出土陶器中,其部分器物類型與這種三角尾遺存典型器物是相同的。不單如此,這種類型陶罐亦出現於珠江三角洲地區考古遺存,包括現今屯門龍鼓灘發電廠前身湧浪遺址、大嶼山沙螺灣岬角遺址、東莞圓洲遺址、珠海寶鏡灣遺址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典型器物之中。
 
澄海發現漢代遺存
為配合展覽,香港歷史博物館邀請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考古藝術研究中心鄧聰教授、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邱立誠副所長,於2009年11月以「探索粵東歷史的先行者——麥兆良神父考古藏品的歷史意義」為題作公開講座。講座中,邱立誠先生道出兩代廣東考古工作者的隔世巧遇。麥兆良神父早於1940年代,在汕頭東部的澄海曾發現一個漢代建築遺址,並推測為漢代駐軍留下的設施【圖4】,有關資料載於1975年由香港考古學會以英文出版的《粵東考古發現》,但這項發現似未有其他學者跟進。隨著歲月推移,人事更替,漢代遺址的位置已被人遺忘。邱立誠副所長憶述,1983年這處遺址終被澄海博物館再次"發現",當時未知已有考古學家曾對遺址進行研究。邱先生於1988至1992年進行數次發掘,在編寫發掘報告期間,翻閱香港中文大學林業強先生贈閱的《粵東考古發現》,讀到最後一章有關澄海漢代遺址的描述,才恍悟麥兆良神父早已到訪他所發掘的龜山漢代遺址。兩代於粵東的考古工作者,透過考古資料的整理,不期而遇。
 
麥兆良神父對考古的貢獻
麥兆良神父的考古調查開始至今,已有75年光景,他的工作成果於今天仍然是很有參考價值。此外,他是最早應用碳 - 14年代測定於中國考古研究的先軀。麥神父於1953年逝世前,他的著作《華南史前史》的手稿已經完成,可是他堅持待收到他送交美國化驗的碳 - 14年代測定數據後,方付諸出版。可惜於他去世後數月,年代測定數據才寄到,不過,這些碳 - 14測年數據有力地證實他的年代判斷是令人信服的,而這種勇於應用新方法探索過去的研究態度,正好說明麥兆良神父為華南考古所作的開創性貢獻。
 
香港歷史博物館現正於一樓大堂舉辦"探求不息:麥兆良神父粵東考古藏品"展覽,展期直至2010年2月1日,希望從麥兆良神父的考古藏品,讓觀眾對粵東及香港地區早期的考古工作,有更深入的認識。

 

麥兆良神父(Fr Raphael Maglioni) 1891 - 1953圖片

【圖1】
麥兆良神父(Fr Raphael Maglioni) 1891 - 1953

夔紋陶罐圖片

【圖2】
廣東省五華縣出土夔紋陶罐

三角尾遺址典型器及主要紋飾物線圖

【圖3】
三角尾遺址典型器及主要紋飾物線圖 – 香港考古學會提供

漢代陶罐圖片

【圖4】
澄海出土的漢代陶罐

 

私隱政策 / 重要告示    最後修改日期:

© 版權為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